APP下载

刍议《庄子》的美学思想

2020-07-23李朦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自然自由庄子

李朦

【摘要】《庄子》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绝对的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类哲学思想。

【关键词】无待逍遥  自然  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赞颂自然之美

庄子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的自然美还包含着他热爱众生,万物齐一的思想。他认为,万物能顺其自然本性而活动,保持它的本然状态,就是最美的、最理想的。反之,则是在破坏美,浑沌之死的悲剧就是个例子:“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则寓言血淋淋揭露了对人或物的天性的摧残行为是多么可怕,这种行为无异于谋杀。庄子充分肯定和尊重生命中的人性,他充满人情味的对待自然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在自然和自然状态中的审美态度。

从审美创造上看,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讲的"写气图貌",王微《叙画》中所讲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当然,不仅仅是审美创造,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 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观: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在内篇《逍遥游》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擬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庄子主张自然无为之美,认为这是保持天性或本性的根基,而个体存在的突出、个性特质的保存,都有赖于此。所以,庄子特别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崇天道而弃人道,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方面。顺应“自然”的即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天道”;违反或破坏“自然”的,便是对“美”的残害,只能算做“人道”。天道是成就美的,人道则是残害美的。

自然美为天道所成就,这种朴素、率真在庄子看来是美的。顺乎“道”的规律,尊重本性并且不加雕饰,即是朴素;使自然之“道”与自身本性相合,率性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是率真。以自然无为为实质的朴素之道,是庄子极力倡导的一种美。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疲于奔命、费神劳心之时,蓦然反视,却发现最初的纯真与天然才是生活中最美的境界。在这种天性的自然状态指引下,人们麻木的灵魂和疲惫的身心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庄子在《庄子·天道》中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二、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在推崇朴素之美的同时,也批判和讽刺了违背自然之道的现象。例如,在《庄子·应帝王》中,便借“混沌之死”来批评了违背天道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在庄子看来,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自然状态,是最原初的存在,是朴素之美的象征。庄子借由这个寓言故事,告诫我们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不过是自作聪明的一种表现。正所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简言之,庄子认为,美来自于顺应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而朴素、率真的情态则是自然之美的本来面目。人们要想保有这种符合“天道”与“自然”的美,就应该尊重世间万物的本性,使万物的发展顺应其自然天性,千万不能以人害物。同时,也要反求于内,使自己保持本真,率性自然。

寻求精神的自由是庄子远离喧嚣的方式,最终让自己的心灵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这才是庄子的“逍遥游”。据弗洛伊得所说“梦是冤枉的达成,如愿望受到抑制,则达成需经过改装”,在无限宽广的空间与时间里,人们会真正感受到自然之大、道之大、天地之大,在这里,人的内心无所拘束,无所羁绊。在《逍遥游》中,庄子开篇就以大鹏发端: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其翅膀如“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如此气象非凡鸟所能及。大鹏可谓大矣,但大鹏并不能算是逍遥,也没有达到美的境界。因为它有所待,他所依赖的是“六月息者也”;如果没有大风,它便不能从北冥到南冥。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对于人来说,只有齐万物而无己的至人、不以功劳自居的神人和不为虚名所累的圣人,才能达到自由与逍遥的境界。

猜你喜欢

自然自由庄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庄子说》(十五)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