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及时代意义

2020-07-23周珊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周珊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实行。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和不信任的心理。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着政权,民族隔阂和不信任的心理,又往往存在于对汉民族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要针对汉民族而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少数民族还把人民政府当成是“汉人的政府”,这种错误的看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这就有利于消除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和不信任的心理,消除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现在,我国民族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是可以削弱的,而是要不断充实、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属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部分,不能被当做权宜一时的措施。任何轻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任何削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损害自治机关自治权利的做法,都不利于民族平和和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属于真命题,有且只有一个,不能以其他任何形式的制度和办法来代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历经曲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关系特点,并且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最初采取联邦制和民族自诀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但是,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标志着我国各民族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所有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这样民族自诀存在的前提根本不存在了。民族自诀的使用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团结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民族自诀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只会成为帝国主义和一切敌视我国的反动势力对其“分而治之”的工具。总结来说,我国的历史條件决定我国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也已经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的准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正当性。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政治制度好坏与否,关键看是否符合具体的国情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顺应世情、国情、民情的正确抉择。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具有三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汉族统治少数民族,也有过少数民族统治汉族,不论在哪个统治时期,始终认同本民族是统一国家中的一员,所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制政策的历史依据。其次,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感基础。最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绝非偶然现象,而是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重要成果。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把灵活钥匙,也并非一开始就被灵活使用,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不懈的经验探索和实践出来的。最初,我党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使用联邦制和民族自决的方式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民族自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独特的作用,它是被压迫民族挣脱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锐利武器。但是随着国情发生变化,民族自诀不再适合中国长远发展,有可能成为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没有被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所束缚,在民族自诀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权衡利弊,主动抛弃联邦制,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钥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不是照搬苏联模式也不是崇尚本本主义的结果,而是在我党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和模式,这一时期联邦制占据主导思想;1936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民族自决原则和自治政策并提;1945年到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步确立;1949年到1956年这一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积极推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活水。近年来,党内外针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众说纷纭,出现了“去政治化”为主要内涵的第二代民族政策,这里所说的“去政治化”包含“去民族区域自治化”。通过削弱、取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来促进各民族交融一体。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符合中国国情,“第二代民族政策”主张者正是没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各项基本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它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作用,旗帜鲜明且掷地有声的强调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可以休矣!坚决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针不动摇。党的各项政策都是由此而来,源头和活水变了,航线混乱,各项政策根基就会发生动摇,容易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多米诺效应。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发挥好“两个结合”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觉担当起维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责任。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尊重民族差异,分类施策,确保顶层涉及目标得到落实,加强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团结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发展。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自治”和“统一”相结合的特点,自治维度和统一维度相互关照,在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置于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维度,在深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进行民主或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实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提供质的飞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构建历史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中华命运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画卷。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时俱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党坚持的一贯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能够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在制度、方法和运行上所具有的优势。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具体体现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政治方面优势。其一,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二是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让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的得以有效保障;三是真正将民族区域纳入了有效治理,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政治整合;四是在思想上强化了各少数民族群体以及各个内部成员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无事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经济方面优势,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之下,国家不仅保障各个自治地方有效形式发展经济的权力,还对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文化方面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机制保障,党和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充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权力,使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创新。总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政治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要始终确立制度自信,始终不渝的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彰显与时俱进的现实魅力,强调制度自信必须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政治优势,纵观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无一不在为民族问题而困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着力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处理好民族关系,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上的差异等各种原因,民族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存在极大的被剥夺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没有搭载上经济快速发展顺风车的少数民族,导致新一轮的被剥夺感、不平衡感,过度的差异和不平衡必然激起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导致民族分裂。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民族平等,国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使少数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尽快赶上发达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经济上的富足有利于巩固各民族关系上的和谐,增进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为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政策和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首先是对民族多元文化的承认和尊重,有些学者认为国外实行的“文化化”的政策优越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误解,单纯的“政治化”和“文化化”主张都不能解决多民族国家内部复杂的民族问题,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个国家单纯求诸于一种政策来一劳永逸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一个国家民族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于其实行的政策是否符合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但是,任何一项民族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的解决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国的民族区域政策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这项政策暂时的不完善而选择放弃它。如此看来,我们在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喝彩的同时,需要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地认真研究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应对全球化冲击的浪潮下,民族政策的大转弯和反复无常势必会导致其原有的功能丧失作用,使中国陷入无法控制的混乱之中,当务之急是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完善、贯彻和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利武器,必须坚定的贯彻和执行,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和动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制度保障。历史上,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差异存在,有差异就会有矛盾,民族关系问题就不会消失。实际上,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汉族地区“人口众多”,这一明显差距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许多少数民族干部因此在经济发展上产生危机感、失落感和失衡感,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时,势必会造成民族关系紧张,导致民族矛盾冲突不断,使少数民族人民降低对国家的认同感。所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在资源开发、政策优惠、对外合作等方面加强工作,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充分担当维护社会稳定镇定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自身民族文化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开展,有些地区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纳入风景区,有些不法商家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将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大肆歪曲宣传,这是不尊重少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这一现象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情绪,如果不加以制止,便会引起民族矛盾、破环和谐民族关系,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地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反映在人们的心理上就是人心思定,从而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社会心理,各项深入人心的经济政策的执行落实,使得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强化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意识。从长远发展来看,单纯的发展经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社会风貌等多方面综合协调。如果一个多民族国家仅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其他要素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经济发展所造就的繁荣是一时的、畸形的。所以,我们在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必须千方百计的促进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尽量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其他区要素的协调发展。例如,当前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动荡,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被彻底颠覆,具有现代性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鱼龙混杂,容易造成人们精神失落、价值迷乱、道德无所适从等现象。人们的经济意识在增强的同时,拜金主义盛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导致社会凝聚力涣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面的引导至关重要。民族区域自治力戒执行方式上的生硬,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团结稳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优势,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少数民族的服装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少数民族舞》等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我们盼望已久的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