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照料:家庭向平等发展转型提速
2020-07-23王雪萍
王雪萍
摘 要:传统“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使家务劳动女性化,让缺席的男性视为理所当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公共政策保障男性参与家庭照料,将有效推动家庭向平等发展转型提速,促进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转向现实的平等。
关键词:家务劳动女性化 女性贫困化 角色冲突 政策 男性照料
基于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具有实现人口再生产、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和组织经济生活的社会职能。要履行这一职责,需要家庭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使女性长期承担这些日常性家务劳动,但由于“男尊女卑”的性别评价致使家务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家务劳动通常被认为是一项被轻视、无报酬的私领域劳动。即使到了今天,生育及照顾孩子、准备食品、料理家务、照顾家人等仍然是没有报酬的。
一、家务劳动女性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几乎每一个国家,妇女的劳动时间都比男人要长,但男性的有酬劳动占他所有工作的3/4,婦女的有酬劳动只占1/3。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分别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了三次全国规模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其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经济、社会保障、政治、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法律权益和认知、性别观念和态度九个方面。即使间隔了20年,三期调查的数据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女性依然承担了多数的家庭照料事务,每天至少比男性多做一个小时的家庭劳动。而随后的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也显示:中国女性做家务的时间远超过男性,平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是男性的2倍。家庭照料女性化,已是不争的现实。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多做一个半小时的家务吗?一天一个半小时当然可能不算什么,那么一个月呢?一年呢?一年要多做550个小时的家务,相当于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持续工作69天。家务劳动的女性化使男性在家庭照料中缺席成了常态,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造成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严重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现代社会为女性参与社会和广泛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规范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繁重任务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女性仍是家务劳动的主要从事者。所以,进入劳动大军中的现代女性,常常需要承担家务和社会工作的双重负担,造成了严重的角色冲突。作为职业女性,职场中她们常常要淡化自己的性别角色和男人一争高下;回到家中,又要自觉承担母亲或妻子家庭照料者的角色,为家庭成员提供服务。在家庭和事业的夹击中艰难生存,常常使女性有被撕扯的感觉。
更为悲哀的是女性的这些付出,并没有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为家庭付出多了,势必会影响她们业务提高和工作效率,因此会被认为没有事业心;如果事业成功了,反而又会抱怨她们不是好妻子好母亲,甚至没有女人味,连婚姻家庭都会出现问题。好男人只需“一心为公,不理家事”,而好女人必须事业和家庭都兼顾。女性的事业心越强,家庭责任感越重,角色冲突就越明显。可见,社会并没有给女性更多选择的空间,保持家庭和工作间的平衡是女性无奈的选择。
(二)导致女性贫困化现象加重
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女性就业状况体现了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程度。市场经济使女性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家务劳动女性化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女性很难像男人那样全身心投入工作,造成很多岗位不愿意招聘女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尤其女性孕育和照料孩子的“天职”,不得不采取停职或阶段就业,影响了女性的就业年限、经济收入、劳动保障和事业发展等,这些无疑又增加了职场中本来就有的“男性偏好”和女性歧视。
男女平等的核心内涵是男女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夫妻双方理应享有同等学习、工作、发展的权利。但根深蒂固的“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性别观念,造成男女两性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比如夫妻两人在学习(培训)、工作机会与家庭照料责任出现冲突时,很多家庭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选择“女保男”,即牺牲妻子学习、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来保障丈夫安心学习、愉快工作、晋升发展。这样的取舍直接影响了女性的自身发展。
因此,虽然女性整体就业率不断增加,但家务劳动女性化伴随女性一生,以致“退而不休”;社会对女性双重的评价标准,使现实中女性在就业、升迁等方面的机遇小于男性,造成就业结构中女性的边缘化和低层次明显居多,致使男女两性经济收入差距拉大,而家务劳动的无偿化更加重了女性相对贫困化。
(三)直接影响国家人口的均衡发展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2015年10月二孩政策全面开放。与专家预想不同的是,放开后新增人口不增反降。研究发现:经济压力和照料能力是制约生育二孩的首要因素,即不敢生和不想生。不敢生是经济压力,不想生是生出来,谁来照看。
可见,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男性家庭照料的缺失,如果没有代际间的支持,迫使不少女性放弃生育二胎的权利。有学者指出:如果社会再对这种代价熟视无睹,认为料理家务和照顾子女乃是女性的天职,家务劳动就是女性的责任,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选择不婚不育,这将直接影响国家人口结构及此引发的一系列发展问题。
二、男性照料,推动家庭向平等发展转型提速
家务劳动是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而进行的劳动,是家庭成员从事其他劳动的条件。也就是说离开这些劳动或服务,其他劳动就失去了条件。因此,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价值理应得到社会认可。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认识。
(一)政策保障男性参与家庭照料
家庭照料能力与社会性别文化规制相关,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改变传统的文化定位或思想观念,促进男性参与家庭照料。如瑞典政府从1974年开始,把以前只为母亲提供的3个月的带薪产假转变成了父母皆可休的育儿假,如果父母双方各休了一半育儿假,可另外得到“性别平等奖金”。育儿假有效地改变了子女照顾中的传统性别分工,保障父亲为孩子提供经济抚养和日常照顾,极大地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孩子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父亲草根组织和“父亲项目”等,强调父亲是孩子的养育者、教师、管教者和男性角色示范,并通过系列职业培训和帮助寻找工作等,提升父亲对孩子的经济支持能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父亲应积极履行父职已成为美国目前的主流观念。
目前,我国各地也规定了男性可以带薪休3~20天不等的生育假,但都是对晚婚晚育的奖励,并非承认这是男性的基本权利。为此,各地可以从性别平等及儿童有权利获得双亲照顾的角度,调整公共政策,改变生育女性化,保障男性参与家庭照料。
(二)提升男性家庭照料的经验和认知
父亲回归家庭照料,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要成为一种行为;不仅是男女平等的原则要求,也是新时代男性自身发展的需要。父亲不但要分担家务与照顾孩子,也要表现出温和亲切的一面,关怀孩子,与孩子游戏,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事,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才能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家庭照料不仅能促进孩子大脑和智力的发育,促进孩子情感满足和健康性格的养成,还能满足男性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男性自身获得爱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同时,父亲参与家庭照料也是夫妻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男性需要不断觉醒和体验,提升参与家庭照料的经验和认知。“关爱妻子,请从尊重家务劳动开始,从男性合理分担家务劳动开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点一滴都是幸福在发芽……”在一个没有性别化家务的社会环境中,做家务可以成为我们减压的方式,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对男女双方都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赵丽霞.我国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立法完善[J].当代法学,2006(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