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城市夜间经济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0-07-23孔红云
孔红云
摘 要: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夜间文旅消费市场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前,夜间可消费产品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结合不够紧,不能充分体现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激活夜间经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要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注重品牌宣传和信息服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公共设施与服务。
关键词:夜间经济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夜间文化旅游经济是夜间经济与文化旅游经济的结合,文化和旅游业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文化旅游经济相比,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可以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刺激一个地方的文化旅游消费,有效提高夜间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传统旅游资源带来了新的活力,还创造了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旅游产品等,为人们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夜生活,促进城市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一、夜间文旅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虽然国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主要公共文化场馆硬件设施逐年改善,但许多城市的夜间经济仍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当地人或外国游客的夜间消费仍停留在吃东西、看电影、乘游船等传统项目上。夜间消费品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开发深度不够,与当地文化环境的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
(一)受观念和消费习惯影响,市民夜间消费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年龄偏大的市民对夜间文娱活动有成见,认为“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是正经事;部分市民在消费观念上还存在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导致了夜间文化娱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缓慢,缺乏强劲的内在动力。另外,消费习惯也制约“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工作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和生活支出高等因素确实制约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夜间消费行为,市民尚未形成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那样固定的夜间消费习惯,应该说既有缺乏夜生活习惯的主观原因,还有缺乏吸引市民夜生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
(二)业态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夜游项目急需营销创新
国内“夜间经济”发达的城市,都会推出风格各异的旅游活动项目来吸引游人,如南京夜游秦淮河在游船内设立各项不同的娱乐节目供游人欣赏,杭州《印象·西湖》的大型演艺节目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当前很多城市的夜间活动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夜市相似度极高,食物简陋、品牌单一、缺少特色,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打造出有品位、有特色的高质量夜间文娱产业。中国旅游报文章《我国夜间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指出,我国夜间经济产品仅限于餐饮、购物、邮轮、灯展等,文化、体育、竞赛、演出、保健等产品极为稀缺,业态单一。发展商业夜游、主题公园夜游、表演夜游、娱乐夜游、水秀、庙会、灯光秀、特色夜游、体育夜游等游客参与度和主体性迫在眉睫,天文学夜游和特色摄影夜市经济业务具有较强的经验和学习能力。90后、00后已成为夜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传统的促销方式难以奏效,因此夜经济需要营销创新。
(三)缺乏长远规划,未形成成熟、健全的多部门联动机制
“夜间经济”发展若完全依靠市场自由发展,难免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如不合理引导,“夜间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集中发展的样貌。例如,今天的北京三里屯酒吧街之所以成为北京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街之一,是与其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分不开的。早期的三里屯夜晚经营活动单一,周边环境缺乏特色,提高其品质的条件有限,逊色于后海、工体这样一些以环境取胜或者以配套服务取胜的场所。考虑到三里屯紧邻各国使领馆,适于发展酒吧经济,北京市政府联合多部门对三里屯地区的街道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工作。在其西侧增加近5.2万平方米的新酒吧活动区域,在周边发展旅馆、商场、餐饮、居住等功能,增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改造,如今的三里屯酒吧街已成为集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居住教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域,成为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激活夜间经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夜间经济与推动文旅融合是两项紧密相关的工作,一方的掣肘会直接影响另一方的成效。发展夜间经济尤其要关注文化消费,要把丰富的文旅产品在民众休闲放松的重要时段摆出来,进一步刷出存在感,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一)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编制夜间经济实施方案
夜间经济发展是一個系统性工程,需要精心谋划,全方位推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注重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能够把握好引导方向,制定严谨的“夜间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确保各项政策实事求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选择,同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氛围营造和公共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交通、卫生、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指导和监管。
要结合各地的发展条件和文化特性,按照时间序列和空间布局,对区位、产业、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等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区,因地制宜编制夜间经济实施方案。不仅要顺应市场需求,而且政府要合理引导,加强经营管理和实施监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对经营产品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卫生等进行全面规范,推动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井然有序的夜间营商环境。
(二)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上海市黄浦区任命了“夜间区长”和首批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北京市设立了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部分地区成立了夜间经济委员会,聘请具有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夜间经济商户代表等,协助“夜间区长”工作。同时成立夜间经济商会组织,加强自律规范、促进市场繁荣,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专业运作、多方联动的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各地针对“夜间经济”发展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对商场延时营业、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延时营业、公交车延时运营,开展夜间打折促销,举办夜间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
要政府成立“夜间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安排市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扶持夜间经济发展,区级财政配套安排相应规模的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夜间经济经营企业因延长营业时间增加的水、电、人工等成本费用的补贴力度。支持运营商集中结算、统一核算,对纳入统计部门线上统计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为美化街景设置的公共照明和装饰照明设施等非经营性用电可接入市公共配电网,相关费用由各级财政承担。
(三)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夜间经济产品不仅仅是游船和灯光,而且涵盖了表演、康养、文化和体育类等产品。根据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要进一步创新服务业态,注重产品体验,融入生活和文化体验场景,加入沉浸式的休闲互动,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产品,推出更加多样的服务,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
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商务区,加快构建集食品、旅游、购物、娱乐、体育、会展、演出为一体的夜间经济业态。鼓励重点地区、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推进夜市产品多样化,发展“夜市经济区”。在老城区、历史街区或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城市夜景设施齐全,引进歌剧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画廊、电影院、酒吧、餐厅等业态,形成相对独立的商业生态。在河畔、湖畔、海滨、运河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赛、演出、保健等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推广“夜游”主题观光活动、“夜娱”文化体验活动、“夜食”特色餐饮活动、“夜购”时尚消费活动。
(四)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植根地方文化发展夜间经济
“夜经济”发展不仅仅停留在购物餐饮、打折促销、延长时间,而应该紧密结合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结合“夜游秦淮河”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市民和游客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杭州市围绕西湖文化景区,开发《印象西湖》大型灯光实景表演、宋城千古情等夜间商业文化项目,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突显文化厚重而又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苏州以夜游园林、夜赏评弹为特色,使山塘街、平江路等商业街区成为集中展示江南文化和水乡文化的平台。这些城市发展“夜經济”是在历史街区、活动空间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文化娱乐、运动比赛、展览展示活动,将实体经济实现了向城市特色文化的靠拢,并依托深厚和独特的城市文化打造了自己的“夜经济”品牌。
要充分利用城市地域文化基因和人文特色资源,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特色创新创意,提供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避免游客审美视觉疲劳,不断满足大众旅游休闲的市场需求。夜间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城市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依托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文化打造夜间经济特色。深入挖掘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探寻民风民俗的发展沿革,深层次挖掘其特色内涵,多方位演绎其表现形式,将夜间经济与现代城市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旅游服务内容和经营方式,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夜间旅游产品,凸显城市靓丽品牌,彰显城市鲜明特色。
三、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平衡城市安全与活力
通过梳理各省市发展“夜经济”的相关政策发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建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是各省市共识。
政府要在交通运输、城市灯光亮化、水电气供给、5G网络项目、污水收集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夜间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安全、卫生、质检、消防等方面的监管,营造“夜间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胡书金,张英英.如何推进城市夜经济的发展[J].金融理论探索,2012(4):76—77.
[2]曹新向.发展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08):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