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探究
2020-07-23沈有琴
沈有琴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的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却出现了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如何选取更加适合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治理技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环境的建设和完善是全面振兴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美丽乡村 建设 农村 人居环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生态环保等相关思想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在十九大报告中将振兴乡村作为了国家战略部署,同时党中央也将环保问题作为目前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优化环保工作体系,助力现代美丽乡村建设。
一、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现代农村地区的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但相对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近两年所发生的农村污染事件也在不断警醒着我们,农村地广人稀,但是污染问题可能还要严重过城市。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虽然众多,但是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而且很多居民在文化水平上有较大差异性,对于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思想较为陌生,所以我们首先要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到当前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升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绿色发展是未来农村的必经之路,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当中,才能存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拉动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所以农村居民以往的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的习惯一定要彻底纠正。
二、完善规划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农村占据大部分土地,但是在不同地区有着较大的地理差异性,按照我国政府的“乡村振兴布置要求”,农村环保整改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逐个分析,坚持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从目标、规划、整改、纠正、反馈等多个环节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措施。环境治理需要有能源作为动力,农村地区虽然电力铺设较为普及,但是电力资源较为紧张,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因此我们建议以电网资源为主,太阳能为辅的规划模式,以此减少环境治理的运行成本,同时注重农村新建与改建的配套设施完善,注重基础环节工作的稳步推进,杜绝“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模式。
三、构建科学体系,助力环保工作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目,所以我们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更快地提升我国环境治理的效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实行不同的举措共同发力。例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资金上给地方政府很大压力,那么我们可以从社会渠道进行多方融资,改变传统的依靠财政进行基础建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源合作的模式,像BOT、TOT等建设、经营、管理分开的形式。另外,還要积极鼓励引进先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来,政府可以以降低税费、减免土地使用费等方式吸引先进技术入场,在政策层面帮扶农村进行污水处理建设。
四、完善立法体系,提升治理效果
污染法规是我们治理规模化养殖污染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工作的方向性指导,因此倡导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有关的污染防治法规,对污染标准和惩治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迹可循。污染法规要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进行分析,注重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在畜牧养殖中,首先要针对牧业饲料的配料生产进行严格把关,提高饲料的生产标准,让无机饲料逐步取代有机饲料,使得饲料在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针对牲畜粪便和尿液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饲料与排泄物之间的关系,更改饲料配方让排泄物能够有效被土壤吸收,且不会破坏土体和地下水。同时考虑饲料添加剂环保性,不让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循环。
五、注重科学饲养,建立长效机制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畜牧产业是环保工作的重点。现在的牲畜养殖还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养殖户因为担心饲养的牲畜生病,所以经常会对其使用抗生素,导致了畜禽粪污的重金属累积、增加激素和抗生素通过粪便转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所以要在养殖环节解决根源性问题。养殖所用饲料要保证质量,要着重审查配料指标表,在饲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化养殖,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做法,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测机制,定期对动物粪便、尿液等进行抽查,确保符合要求,对土壤定时监控,针对监测数据变化做好分析工作,健全有效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并及时针对问题土壤进行改良,或对饲养过程进行问题探究和改正。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占据我国大部分土地,也是我国人口聚集众多的地区,所以我们在美丽乡村发展的战略上更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以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化环境、生态特点、经济水平、设施运行与管理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考量,以经济、节能、环保为主要理念进行人居环境治理模式优选。
参考文献
[1]周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11):105—106.
[2]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J].城建档案,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