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展会现状研究
2020-07-23李冰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展会业的发展,农业展会迅速发展,对本地农产品商贸流通、品牌推广、区域经济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展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同时,进而从政府职能、结构优化、人才建设、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展会;现状;对策
农业展会是以展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展示农业科技、交流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展览、会议、节庆为主要形式,各种市场经营主体与消费群体参与其中,蕴含巨大商机和经济利益的活动。农业展会具有促进农产品消费、拓展农业市场、打造农业区域性品牌和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带动多个行业资源的配置等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例如,2019年北京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荟萃了世界园艺精华,展示了各国园艺的多彩魅力,扩大了国际合作空间,还带动了北京延庆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期间共接待旅客2084.7万人次,旅游收入15.3亿元,集聚园艺等各类企业1569家,3万农民实现生态就业。
一、农业展会发展现状
(一)展会数量和规模平稳增长,国际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展览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境内展览总体规模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展览业发展不再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农业展会的发展重点也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升。2014年超过10届以上的农业展会占农业展会总数量达30%以上,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市场选择,大部分农业展会向成熟期发展,品牌化趋势明显。2016年2A级(含)以上展会57个,5A级展会10个。
我国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农业展会。例如: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昆明国际农业展览会,这些展览中既有综合性农展,又有专业性农展,既有国际性农展、又有区域性农展,既有固定地点举办的展览,又有流动性的巡回展览。自2000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21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的积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二)农业展会时空分布不均衡
农业展会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农业展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最低,且中、西部地区展会的专业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也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与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便利程度等有关,北京、山东、上海、广州等省市包揽了农业展会数量前3名。
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高,农业展会多集中在下半年,在月度分布上,呈现3~5月和9~11月“双峰型”。以种植类农产品为主的农业展会举办时间大多在秋季,农业生产资料类展会举办时间则集中在春秋两季,与食品饮品、加工品等与农业生产周期无关的展会举办时间则较为分散。
(三)与现代科技、电子商务融合度显著提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越多的融入到农业展会中,AR技术、人脸识别等创新技术为农业展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人性化设计。展会主办方、参展企业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手段宣传与推广,使得游客足不出户就可观展。例如,第21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原线下展览展示基础上,采取了“网上+视频直播”的形式,打造“网上菜博会”,利用全景VR、数字展厅、媒体直播等技术手段,通过“云逛会”、媒体同步直播等形式,实现参展企业线上展示、洽谈、交易,观众线上参会、参观、交流。农业展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增强了展会示范性和交易性的互补,满足了参展商、采购商的需求,有效推动了农业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进程。例如,陕西苹果北京宣传推介周活动现场只做产品展示与推广,产品交易采用现场扫码网上下单订购。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展会质量和现场服务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二、农业展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展会是由政府主导,这就使得政府在展会中参与过多,我国将近有70%农业展会由主政府作为主办方。从主办、指导、出资补贴、领导出席等众多环节,均有政府的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当政府在展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太大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市场活力的发挥。另外,一些农业展会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引导,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一般会内部成立临时展会工作组,由于展会项目负责人经验不足,导致展会的质量和持续性难以得到保障。虽然部分展会政府通过招投标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展览公司合作,但在市场化专业运作方面依然收到较大限制。
(二)供求結构失衡,展会质量有待提升
农业展会虽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规模和供求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我国综合性农业展会数量较多,专业性展会教少。2016年我国综合性农业展会在全部农业展会的占比为39%,而在展会业发达国家仅为20%。专业性农业展主题限定于特定的农业子产业,如畜牧业、渔业、林业、食品加工业等,参展企业绝大部分与特定产业相关,收到广大专业观众的青睐,呈现供不应求趋势。而大部分综合类农业展会的主题和展出产品基本一致,多为重复性办展,由此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专业性农业展会过度集中。专业性农业展会中,茶叶类展览最多,其次是花卉苗木,最后是农资(肥料、农药、种子、农机),这与广大种植户和农业企业的需求严重不符,违背了举办展会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高效化的初衷。
此外,还存在高质量的品牌展会数量少,低水平展会数量多,展会质量良莠不齐、主体不明确、办展效率低、缺乏创新等问题,抑制了农业展会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参展门槛过低、主办方和参展商沟通不够及时,出现了展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一致的局面。一些主办方或承办方采取折扣、优惠的价格策略出售展位,致使参展商鱼龙混杂,严重制约农业展会品牌建设,影响综合性功能发挥。2016年我国农业展会5A级的展会仅有10个,仅占总参评农业展会的10%,虽然高于2015年的数据,但展会质量参差不齐、优质展会数量少、辐射影响力弱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的阻隔,我国农业展会举办地大多选在中心城市和各省会城市,且展会内容和形式大致相似,缺乏地方特色。
(三)办展主体专业性欠佳,专业化人才匮乏
农业展会缺少具备农业素质、对农业市场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同时具有扎实的展会知识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策划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展会的质量。展览人才尚未形成职业化,目前工作人员大多是转行从事展览业,缺乏系统的职业素养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大大降低了展览的客户满意度。虽然我国在高校中已开设展会专业及相关课程,每年培养6000多会展专业本科生。然而,高素质会展人才的匮乏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此外,由于农业展会在展会行业中所占比例较低,大多数农业展会赢利性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会展人才流入,所以农业展会的创新性、专业性和服务性总体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四)展馆整体利用率偏低,配套设施不健全
部分地方政府对展览业发展和展馆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没有考虑地理区位、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及展览业发展规律,盲目建设展馆,造成场馆区域性重复建设和场馆利用率降低的想象,最终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浪费。根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与中展集团中国展览信息统计数据,展馆的利用率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我国仅有14%的展馆能达到30%以上的利用率。
展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不健全,场馆设计和运作未做到人性化,仅考虑场馆建设,并未将住宿、餐厅、交通、翻译、旅游等行业融入到展览中。以交通为例,国外展览业成熟国家的交通系统完善,配置有专用货运站和集散中心,甚至设有专业机场,而我国大多数展览举办地配套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欠缺,交通容易拥堵。比如,北京国家展览中心位于人口聚集区,周边人口、车辆流动频率较高,展会举办期间,极易造成道路拥堵,且展馆距离地铁口较远,给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很大不便。
三、促进农业展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定位,完善展览法律法规
在农业展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角色从“管理”转变为“促进”,减少对展会的过多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展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积极协调组织交通、消防、海关等部门为展会举办创造有力条件。在给予农业展会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留出足够的市场调控空间。
加大中、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参展;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服务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和展会评估鉴定与认定;加强农业展会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支持和鼓励办展主体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手段保护展览的知识产权;设置一定的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把控参展商的资质和参展产品质量;规范展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统筹规划,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避免重复办展;禁止同类展会之间恶性竞争;构建合理的展会绩效评价制度和透明淘汰机制,为农业展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展会配套服务建设
完善展览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馆质量、利用率和科技含量。展馆的规模、面积,水、电、通信等达到标准化程度,配备休闲场所和停车场,提供便利服务;完善餐饮、交通、信息、物流、娱乐、安保等配套服务;加强展会场馆网络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直观、全面的展示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促使参展商和顾客低成本、高效率开展商贸洽谈互动,提高服务标准和举办标准,确保大型展会有序开展,实现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尊重等服务目标。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新建7条重点公路,园区外围共建设11个停车场,配套3家酒店住宿;场馆内引入70个西方餐饮品牌;5G网络覆盖主要场馆,场馆配备智能机器人、手机APP讲解,为参展商和中外游客提供了优质保障服务,开创了科技办展新模式。
(三)创新和丰富农业展会模式
加强农业展会与会议、文化、节庆、旅游等行业的互动,将产品、技术、风景等于人文结合,让不同年龄、爱好的游客融入到展会的主题中,提升展会的社会文化影响力。结合当地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节庆活动、风俗习惯、农耕文化,因地制宜举办展会业、农业、旅游业三产融合的农业旅游会展,发挥农业会展的产业联动性和行业的辐射力,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探索现代农业会展业的新路徑。例如北京昌平区举办的农业嘉年华,通过设立农事体验乐园、农业时尚秀场、主体狂欢乐园、拓展休闲乐园,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商家和观众满意度非常高。
(四)重视展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会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拥有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全球视野的会展人才。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规范展览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展览专业教育;加强院校与农业展会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的合作,建设展会人才输送通道;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展览人才培训机制,适时通过短期培训、资格认证的方式对展览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方面的专业能力。香港展会业的人才培养最为突出,通过从展会业发达的国家引进专家,以及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课程,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展会策划专家、招展专家、海关税务专家、贸易专家、金融投资专家、法律顾问等组成的高级专业队伍,为香港展会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人才保障,使得香港展会服务质量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根据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与时俱进,最终实现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青.农业展会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9(26):133-134.
[2]李天真.如何提高农业会展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2):198-199.
[3]王畅.杨凌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农业展会的现代化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16,10(9):153-157.
[4]吴南清,方凯.广州市农业展会发展的SWOT分析[J].现代农业,2018(1):10-14.
[5]荆京.以展会为平台带动江苏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9,7:44-45.
[6]于淼.我国农业展会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5:114-115.
[7]刘洋.关于江苏省农业展会宣传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8,12(5):121-130.
[8]谌远知.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3:86-90.
[9]王军强,申强,苟天来.会展农业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J].2018,29(2):167-168.
[10]刘平青,王迪.农业会展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治理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8(1):38-45.
[11]吕金华.新疆农业会展经济发展浅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7(2):17-18.
[12]张红丽,周海文.中国农业会展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2(9):100-103.109.
作者简介:
李冰(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