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手机冷落,是“以德报怨”,还是直言相告?
2020-07-23谢笑春
近年来,低头沉浸于自己手机的“低头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正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对面,而你在看手机”。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低头行为”会让沟通对方感觉受到冷落和排斥,使之产生一种不尊重他们,不重视当下社交的坏印象。已有研究关注了在特定人际关系背景下,如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低头行为”的不良后果。但对一般交往情境下的“低头行为”及其后效关注较少。
“初显成人期”是指个体由未成年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在人际关系、学业事业等诸多方面承受压力和挑战。该阶段的一些不良发展结果,可能对个体成年之后的发展产生持久影响。因此,探讨一般社交情境下的“低头行为”对初显成人期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以及前者的保护性因素,是非常有意义的。
东北师范大学谢笑春副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童丹丹副教授的团队对995名大学生感知到的“低头行为”、抑郁、自尊以及宽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感知到的“低头行为”与抑郁正相关,并且可以通过自尊间接作用于抑郁。这项研究还发现,宽恕可以调节感知到的“低头”和自尊之间的关系。
但令人意外的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感知到的“低头”对自尊的削弱在高宽恕组的大学生中更明显。这与假设预期相反。这表明,宽恕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低头行为”的不良后果,而非缓冲。
已有研究指出,宽恕也并非尽善尽美。高宽恕特质的人,会更多地原谅别人的过错和对自己的伤害。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长别人的不良行为,也就是社会上常见的“欺负老实人”。
在《论语·宪问》中曾有这样一段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表明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当然,以和平为主题的现代社会我们仍然提倡和弘扬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高尚品德,但“止戈为武”,在我们受到伤害或者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出提醒和干预。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对方,以免其做出更多不良行为最终伤人伤己。
因此,该研究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总被别人的“低头行为”所伤害,我们要及时地发出提醒,告知手机使用者要尊重我们当下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