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激流三部曲”里的家长形象
2020-07-23于美娜
摘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里高公馆的三位家长形象,是巴金对封建家长制丑恶本质的揭露及其必然走向衰亡结局的寓示。其中的高老太爷所代表的祖父辈家长属于封建末世君主,高克明式的父辈家长代表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觉新式的长子长孙辈家长,身上纠结着新人与旧人的矛盾。高老太爷死后的“血光之灾”象征着对抗封建专制的艰难,克明的心力交瘁暗示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的倒塌,觉新这个“家长”则寄托着巴金的理想和希望。而家长形象与“五四”背景的碰撞,展示了“弑父”时代
终将推翻封建制度的君主,杀掉封建君主的骑士的时代的汹涌思潮。
关键词:巴金;“激流三部曲”;封建家长;反封建;新思潮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149-03
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而封建家长,就是封建制度的有力维护者与执行者,自古“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就一直蔓延到现代,不仅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这一群无论是包办婚姻还是决定后代生与死的家长,在现代作品中家长制也有着尤为鲜明的体现。
巴金是“五四”的骄子,“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大动荡的时代,新旧两股思潮不断地对抗,一方面是“五四”的新青年对长辈的对抗,另一方面老一辈又对新思潮极力地扼杀,因此这个时代造就了一批具有矛盾性格的家长形象。家长形象的塑造顺应了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文学主题,成为了反封建的一股“激流”。
一、“激流三部曲”中的家长群
高公馆内,前后一共出现了三位大家长:高老太爷、高克明、高觉新。他们有共同特点,其实都是文化人,但又服从宗法制,依靠宗法制度来维系一个旧的大家庭,三位家长每一个都可以称为艺术典型。
(一)祖父辈家长一一封建末世君主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对不合理的封建旧制度和凭借旧制度作恶的人给予了无情的鞭挞,他们成为“弑父”的对象,第一类就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祖辈家长,他们都是反面人物,是一些没落、腐朽、专断的知识分子:在大家庭里,他们年纪最长,是家长,凭借封建宗法制行驶着如君主一般的权利;在社会上,他们都是绅士、文化人,受人景仰、爱戴,常常用儒雅的言谈举止来掩饰其虚伪与腐朽。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一位封建顽固的“老古董”,也是巴金笔下一位形象鲜明的人物,他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封建顽固家长的最有力体现。“高老太爷其实是历代旧家长、旧制度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专横、虚伪的本质特点。”他是高家年纪最长的一个人,因此他受过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是最深的,在当时“五四”运动虽然已经发生了,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还是没有动摇,高家人的生杀大权还是掌握在高老太爷的手上,他的独横与专断造成了许多青年男女的悲剧。他是封建大家族最高权利的拥有者,依靠着宗族的血缘关系来掌控子孙后代的命运。但是高老爷的专横独断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听从的,受过新思潮、新时代洗礼的觉慧、觉民虽然敬重长辈但也不会一味地向封建恶势力屈服,尤其是觉慧,他是三兄弟当中最果断决绝的一个,当他看到了旧时代残留的余烬还在这些家长的脑海烧着的时候,他也就选择了离开家,同样,觉民也痛恨这封建的思想、封建的余温,他是一个理性的青年,在高老太爷的胡搅蛮缠下决定逃婚。但高老太爷并不能理解孙儿们的叛逆,更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这是一个“弑父”的时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与灭亡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封建专制的末世君主,他已经无法挽回摇摇欲坠的旧制度了。
(二)父辈家长一一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
在《家》中,巴金将批判的笔触指向高老太爷,在《春》《秋》中,他又将矛头指向高克明,也就是高家的第二位大家长。
克明知书达理、出国留过学,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中国传统的思想在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他回国之后,这些旧的思想就又在他的心里重新涨了起来。他敬重虚伪的“文化人”冯乐山,可见他糊涂至极,他对封建礼教也持一种非常看重的态度,看重家族的颜面,他给女儿安排了一门亲事,让淑英嫁给一个自己从没见过面并且声名狼藉的男人。淑英虽然年纪还轻但也是一个思想进取向上的好青年,她希望能像琴一样学习英文进学堂,当一个不受封建礼教捆绑的新青年,但克明对于淑英爱学习的行为及其厌恶,他认为这就是淑英不学好规矩,甚至嘱咐觉新不要再让剑云教女儿读英文,就连觉新都认为克明像极了周伯涛,如果再不加以反抗帮助淑英,恐怕淑英要成为第二个周蕙了。他宣称男女有别,遵循孔子礼教,担心陈克家会因为淑英跟剑云学习英语这件事而觉得高家家风不正还不好好管教子女,这样使淑英丢了大家闺秀之风范,也会让他丢脸使高家颜面扫地。在高老太爷死后,克明当上了家长,但他明显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心力交瘁。
(三)长子长孙辈家长一一新人与旧人的矛盾
巴金笔下的长子长孙辈的家长,他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接受的新思潮与封建旧的思想对抗着,造成了他们性格的矛盾性,他们都有着双重的人格,从这些人物形象上深深地体现着人物性格二重说。这一类家长形象以觉新为代表,觉新是双重人格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在巴金的另外两部小说《寒夜》《憩园》里也塑造了一些艺术典型:汪文宣、曾树生、姚国栋等。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觉新不同,但旧家庭的思想始终桎梏着他们,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矛盾,显然他们对儿女的影响也是与此相关的。
觉新是一个从头到尾充满矛盾的人,作为高家的长子长孙,他承受的要比其他人更多,他原本有自己的理想,有追求,有自己心爱的人,但都只能服从作为长房长孙将来接管公馆大家长的责任,一开始的时候,他形象的基本特征就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他对高老太爷跟父亲的话都是服从的,从他的婚姻到生活再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只要家长一发话,觉新只有“唯唯”的从着。他明知道有一些事情是错的,却为了自己能够逃脱家长的责备而遵从无理的要求,他的每一次对家长制的退让与服从,都是以别人的牺牲为代价的。而觉新的醒悟又是缓慢的,是经历了多少的死亡和悲痛之后他才一点点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
二、巴金的人物形象塑造法
(一)塑造性格饱满的“坏人”
巴金在塑造“激流三部曲”中家长形象的时候,并没有将人物塑造成一个个扁平人物,而将他们的形象塑造的饱满,就连作品中最令人感到气愤的两位反面人物——高老太爷和冯乐山,巴金都没有完完全全将他们简单地写成一个坏人,而是遵循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尽管巴金极力鞭挞了高老太爷的丑恶行为,但是巴金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简单化的人物,而是赋予了他双重的性格:他虽然专断、顽固,但对子孙他还是流露出了作为家长的慈爱。在他去世之前,他慈爱地抚摸着觉民,也答应不再提冯家的婚事,这并非是巴金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变现,而是巴金在塑造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使高老太爷是一个完整的、饱满的人物,而非直接是简单的、丑陋的。再如高老太爷的好朋友冯乐山的形象塑造,尽管他虚伪至极,一手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但他所塑造的冯乐山也并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他还是有另外的一面:他时常对婉儿做尽糟践之事,但有时候他也会把婉儿当成宝貝儿来看,高兴的时候,他还愿意教婉儿读书写字,也并非没有一点人性。
(二)典型环境中塑造的矛盾人物
说到矛盾人物形象的典型,在“激流三部曲”中第一个想到的总会是觉新,其实父辈家长高克明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但他的矛盾表现相比于觉新来说会简单很多,因为他只不过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而已,而觉新却真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从内到外都充满着矛盾。
在塑造克明这一人物形象时,不能忽略的是时代的背景、高家的环境以及克明这个人物形象的辈分。克明的人物设定很巧妙,他是父辈家长,一名律师,出过国留过学,是一个知书识礼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本应该受到过先进思想的浸润,但在封建思想还很浓厚的时代背景下,加上高家又是等级森严的大家庭,不免又洗去了克明原本的先进思想。但他毕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不似克安克定的荒淫堕落,并且对觉世觉群持不好的看法,他的最大理想也不过是将这个大家庭支撑下去而已。他的最大矛盾也就体现在他所受的教育与他的落后思想之间:明明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却反对女儿学习英文;自己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却分不清好与坏,只执着于继续将腐朽的东西维系下来。克明其实是封建中坚力量的典型,也是最难以对付的。
觉新作为一个双重性格的家长,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时代背景与环境是造成他性格的原因。首先,觉新出生于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他接受过新式的教育,有过自己美好的理想,理论上看他是一个新人,但他作为长房长孙,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颇深,他要担起大哥的职责,不负家长们的厚望,光宗耀祖,不得不一再地向封建势力低头,因此说觉新又是一个行动上的旧人。觉新是矛盾的,在上,他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长孙,听从着父辈、祖父辈对他的人生的安排;在下,他又是海臣、云儿的父亲,但是在祖父辈家长的逼压之下,他这个家长的服从无疑是帮助了这个迷信的制度害死了自己的儿女。其次,觉新当时已处于一个封建社会摇摇欲坠的时期了,他也接受了一些新文化思想,青年时期还参与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到《春》里他的形象开始改变了,他的思想有了觉悟,到《秋》里他甚至还有不满、反抗的思想。
三、家长形象与“五四”
“激流三部曲”中的家长不是只存在于巴金笔下的家长,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家长形象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出,三位家长按照辈分的演变,退后的旧思想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点点能够看到的希望,但这个过程必定是艰难的,需要付出许多的艰辛,成功从一开始是无望的,但“弑父”的时代终将推翻封建制度的君主,杀掉封建君主的骑士,摧毁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
(一)对抗封建专制的艰难
“五四”时期,新思潮与旧思想相互碰撞,但在初期,新生的先进思想力量太过弱小,甚至成为被反杀的对象,对抗封建专制之路充满了艰辛。在“激流三部曲”里,高老太爷年龄虽然很长,即将老去,但他无处不在,像幽灵一样既在台前又在幕后指使着一切。
巴金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无处不在,比如在教育子孙方面,高老太爷会到台前来,正面描写他会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有些事,例如指婚,高老太爷便不再正面出现,而是通过觉新等人来传达,这样的描写使高老太爷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君主”,高家的上上下下全都由他统治,虽然有时候并没有直接看见某件事情是与他有关的。另外,高老太爷死后的“血光之灾”与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却间接地成为害死瑞珏的凶手,从“血光之灾”可以看出高老太爷死后仍然能够祸害他人,巴金别有用心地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封建专制的冷酷与对抗封建专制的艰巨性。
(二)中坚力量的倒塌
高老太爷死后,封建王国失去了君主,克明就犹如一位封建没落王国的骑士,守着摇摇晃晃的封建王国的残余。巴金对克明形象的别有用心之处,上面提到过,也就是克明所受的教育和克明的辈分。克明既受了国外的先进思潮,为什么那么快就被洗净了,就因为封建势力虽然没了统治者,但中坚力量的还是很强大的,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到了第二代,封建势力的旧思想对新思潮的反杀还是那么容易。但巴金又有意设置了克明的病,在当上家长不久后,他就感到心力交瘁,身体不好,这也就暗示封建制度的中坚力量出现了问题,难以反抗的封建力量的坚固基础开始分崩离析了。觉慧的激进、觉民的反叛、淑英的出走以及克安克定的荒淫堕落都让他感到难以再支撑起这个大家庭。因此,克明形象的塑造是具有两重意义的:一方面他所代表着的封建力量是强大的难以教化的;另一方面,作为封建制度中坚力量的克明开始逐渐走向崩溃,也就证明这个体系的根基动摇了。克明就像是一个封建家族的末路英雄,再也无力维系摇摇晃晃的封建旧制度。
(三)理想的寄托
觉新是巴金理想的寄托。说到觉新就不得不提到巴金的大哥。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大哥,这也就是为什么巴金会在觉新这个人物形象上倾注那么的爱,他是爱大哥的,但他不希望觉新像大哥一样真的受尽折磨去世,于是最后巴金给觉新安排了一个好一点的结局。另外,巴金将自己的理想都放在了觉新的身上。巴金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因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是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觉新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进步与维持的两难中甚至难以生存,旧的思想传到第三代仍然有着牢固的根基,觉新的形象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思潮发展的艰巨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克明死前就把大家庭家长的任务交给觉新,但在觉新看到制度、迷信、社会害死了所有自己爱的人之后,他开始向一个敢于反抗的家长转变:支持淑英进学堂,允许觉民离家出走,反抗父辈祖父辈家长的无理要求等。觉新从被旧制度鞭挞到他也开始鞭挞旧制度,觉新的成功其实代表了“五四”时期新思潮由弱小到成长的过程。
结语
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造就了性格矛盾的家长形象,在新旧社会交替和新旧思潮撞击的背景下,这个时代的家长无非有这样两种结局:一种是随着旧制度的逐渐解体而“死去”,另一种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从封建制度的腐朽中醒过来。而巴金笔下的家长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的矛盾与混乱,有的年轻一代跟封建家长制一起死去,但是觉新式的“觉醒”家长形象的塑造正好代表了反封建的新势力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成熟,并且造就了许多新青年知识分子。巴金虽然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腐朽与丑恶,但另一方面,他也靠塑造一些觉醒的家长形象来表现时代潮流的进步。
作者简介:于美娜(1995-),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