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的两个着力点
2020-07-23韩玮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领导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欠缺、党内权力分配失衡。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要从提升执行力和增強胜任力两个方面着手:提升执行力保障执行效能,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作用、推进环境与制度和人之间的恰适性、优化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降低信息传导的不对称;增强胜任力确认执行能力,通过从思想上武装全党、建设学习型组织、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键词:政治领导力;党的建设;执行力;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05-03
一、导言
政治领导力是由胜任能力和执行能力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政治资格的认证,另一方面是政治效能的展示。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以执行力作为力的大小,以胜任力作为力的作用点。提升党的执行力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其是否高效决定了政治领导力的强弱,因此执行力的强弱对党的意义重大,以党的政绩增进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执政者纵然在民众中有良好的认同感和高效的执行力,但如果缺乏处理新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将会逐步消解执政基础,这也是众多农民起义“马上得天下”后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促使执行力与胜任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政治领导力的提升。政治领导力的强弱与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如果无法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或应对危机,就会危及到执政合法性的基础。通过政治建设彰显出来的非强制性的政治权威,植根于各级党组织所表现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话语权和公信力,进而扩大了对社会舆论的引领程度,使全党全社会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意志,夯实党对一切工作的政治领导,全面提升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程度。
二、提升执行力保障执行效能,增进执政的有效性
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由内到外的展示,是政治领导力实际运行状况的综合体现,是将政策安排、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效果的具体体现。提升执行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理解力和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恰适性的方案,把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实现政令的畅通与统一,降低信息传导的偏差,减少目标与效果之间的落差。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作用,推进政策的贯彻落实
基层党组织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线战斗堡垒,是与中枢系统保持一致的宣传窗口,是各系统、各区域保持思想同步、行动一致的重要关口。基层党组织是最靠近人民群众的,其执政能力和执政素质直接代表的是党的形象,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领导能力最直观的印象,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变量。增强党的执行力需要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管党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和其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高效的组织需要凭借自身的组织构建,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执行系统,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放到根本性、全局性、决定性和长期性的高度上。要加强党中央对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挥,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具有稳定有力的领导核心,把党章党纪放在基层建设的第一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纪律奖惩制度,配备相应的奖惩措施,有效地树立纪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制度的有效性关键正于人的执行,思想上必须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和认同。工作上需要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高度重视党中央的政治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党的任务。
(二)推进环境与制度和人之间的恰适性,以内在的统一适应变化
“恰适性是事物的一种随自身状态而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属性,其中包含重要得到规则,即‘恰当、合适。”“恰适性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与环境、人的有机统一而不断改革的制度。”这就要求把执行主体、执行客体和大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符合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的发展,也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超出民众和执行者的理解范围,更不能超出社会承受能力的范围。尤其是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理解能力认真领会中央政策的精神,充分透彻地理解政策的目的及意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执行,使政策的执行与环境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其具备可协调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只有这样政策才能被有效地执行。亨廷顿认为,保障政党稳健性的必要手段体现在政党制度化水准,以及政党及制度的自适性。稳定团结的政党秩序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能够通过对自身的变革,以灵活的执行手段针对不适应之处做出恰适性的调整,推进环境与制度和人之间的恰适性,推动政策执行与时代背景的契合度。
(三)优化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执政的质量增强执政的合法性
执行力就是一种执行的能力,保证政策的高效完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对执政党更高的期望,将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提升执行力的动力。政策执行的前提是政策的制定,要充分的了解、调查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是什么,统筹当地、当时的情况与长远目标的发展关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出台合乎发展的政策,以问题导向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使政策执行更具有针对性。明确划分各执行主体的权责范围,规避执行错位、执行混乱的现象,优化执行流程的标准,强化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和配合。通过细化考核标准,以奖惩分明的机制,刺激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行动果断、反应迅敏的执行队伍,能够通过绩效考核的形式对政策执行的成效进行评估,以优良的执政成就增强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在政策执行常规化和稳定化的动态过程中,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稳定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性。
(四)降低信息传导的不对称,实现政令的一致和畅通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是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的根本保障,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政策执行的充分落实和高效。一是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以提升其执行能力为抓手,建立起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的领导指挥系统,保证信息传达和执行过程的畅通和共享。在信息上传下达的过程中,构建常态的沟通机制,制定者需充分阐释政策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执行主体在对政策的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方针,确保预设目标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否则执行的效果会是极差的,仅仅是简单地、粗暴地为了执行而执行,严重影响执行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确保信息反馈的有效。要使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保持协调一致性,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实际情况的特性,顾及到执行过程中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同时,应通过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对不适之处及时做出调整。优化制定到执行之间的流程,使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执行力的落实,确保既定政策的有效执行,保证政策上传下达一致性、畅通性和连贯性。
三、以增强胜任力确认执行能力,增进执政的合法性
胜任力是政治能力的认证,是一种执政资质的确认,是治理能力由内到外的展示,是治理国家现代化执政本领的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力与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具有内在统一性,执政党提高要政治能力,必须在提高胜任力上下功夫。胜任力是执行力的内源性保障,执行力是胜任力的外在综合表现,是胜任力建设的结果。有了胜任力作为保障,必须要以较强的执行力作为手段,两者的相互支撑才能构建合法的政治领导权力。
(一)从思想上武装全党,夯实党员干部的角色担当意识
个别先进党员干部只能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一个政党整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才能被称为先进的党。马克思主义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行动指南,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指引着我们党的前进。从思想上武装全党,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扎实地掌握马克主义理论,坚定的政治理想,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党员干部要始终将政治角色摆在社会角色前面,然而有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要求,淡化了党员的第一身份意识,尤享乐之风和奢靡之风在党内逐渐抬头,导致一些党员政治意识出现严重偏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深刻理解政治定位的内涵,明白党员身份的特殊意义和崇高使命,在内心深处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理论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处理问题的维度不再一元化和简单化,执政的思维与当前的现状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在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中复杂、突发的问题,处理问题就要打破自己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增进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执政党拥有与之相配的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方可顺势应对社会转型的变化与挑战,化危机为机遇。其目的在于创新领导本领和治理能力,积极探索自身能力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推动组织变革的积极性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应该是终身的、常态化的,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要求党员干部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一个“全才”。理论创新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在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新实践需要新理论的指导,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为国选才、为党选才的重要遴选机制,是高质量人才源源不断进入党机关、党组织的重要形式。以公开和公正为原则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制度性保障。良好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是提升党的胜任力的动力保障,只有不断有新鲜和健康血液注入,从源头上把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才能拥有不竭动力的来源保证党永葆青春與活力,维护党的威信和执政合法性。首先,完善干部选拔机制的考核标准。公开在以往的考核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才”,降低了德的标准的现象,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要对人才的工作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的评价。其次,优化人才与职位的匹配度。人才的用非所长和长非所用的乱象常有发生,要根据职位的特性将人才之所能、所长才发挥最大的作用,规避人才配置的功能失灵。第三,建立机动协调的选拔任用机制。解决好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就不能局限于本区域、本系统,否则就会导致其他区域、系统的优秀人才难以进入选拔范围,造成人才大量积压和严重短缺的不均衡现象。
(四)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净化党内生态环境
党内监督机制是党自身的“啄木鸟”,其核心和关键就是以监督制约权力,保持经常性的监督能够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落实好党内监督机制无异于老鹰折翼式的革命,勇于自我约束和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监督主体自身的免疫力和业务能力。随逃避监督和对抗监督的手段越来越“高级”,导致监察能力不足和处置力度不够,难以一查到底。监督主体要经常性地“磨喙”和“磨爪”,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和处置力度。严格筛选从事纪检监督工作的干部,不能选用政治能力不足的“麻雀”和懒惰退化的“啄木鸟”。其次,有效的监督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缺乏威慑的监督机制就形同虚设,难以做好行之有效的监督工作,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和制约,就容易造成腐败和滥用。监督主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同级起到一定威慑和督促作用,避免不好监督、不敢监督和不能监督的问题。第三,调整监督环节的重心,避免监督错位。以往的监督存在“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难以监督,事后基本不是监督”的怪象,要提高政治警惕性,将工作重心从事后监督为主转移到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为主。党内监督要做好经常性、预防性的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及时处置。
作者简介:韩玮(1994-),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单位为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