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名校应届生定向选调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

2020-07-23张巧洁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党政机关

摘要: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收集数据,利用SPSS.2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我国定向选调生政策的现实困境在实证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检验分析,发现影响名校应届生定向选调倾向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社交尊重关系”和“自估能否胜任选调生工作”。物质经济保障因素影响力一般,公共服务动机因素影响力有限,高层次激励因素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定向选调生;党政机关;公共服务动机;择业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80-03

一、引言

近年来,党政机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更是把吸引优秀大学生、培养富有政策执行力的“技术官僚”作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选调生培养制度自1965年开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调生政策的立足点在于更好地为国家建设事业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优秀年轻干部,从而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并提高整体质量。但近期来,党政机关在参与人才市场竞争时却出现了“公务员报考热降温”的趋势。在市场化进程中,党政机关在人才市场竞争高素质人才时屡屡出现“碰壁”现象,如何在新时代吸收、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储备干部队伍吸纳更多优秀的“新鲜血液”,是党政机关在新时代下亟待解决的新难题。

二、文献综述

自选调生政策开展五十多年以来,学界与其相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在梳理后可得,当前有关选调生理论问题或者有系统研究成果的论文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大类。一类是对选调生政策发展沿途进行追溯探索。一类是关于选调生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的总结。另一类则关注于选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选拔考录和使用培养等。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后续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启发,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总体观之,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或逻辑推演做出经验判断,较少有基于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从研究重心来看,多侧重于在理论上针对总结出的问题对政策和制度构建提出建议;从研究对象来看,多是选取已经务实工作的选调生来开展调查,而较少从选调生的源头——应届生入手。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名校应届生人手,探究影响其定向选调倾向的主要因素理论和实践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政策引导”因素与定向选调倾向的关系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工厂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重点聚焦于考察个体单方面对双方进行交换协议的理解,即名校应届生个体基于定向选调生政策,做出的对于党政机关的期望。而“激励”狭义上就是一种刺激,即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将其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

根据上述理论,个体在选择组织时候,会根据组织所做出的承诺来构建一个双方之间相互的“隐形契约”,同时,在不同方面政策的影响之下做出选调与否的选择,这种“倾向性”一定程度上是受政策的激励作用下产生的,类似于组织管理中的“激励”过程。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有力支撑下不难看出,名校应届生的定向选调倾向往往就是基于定向选调政策的引导下所做出的选择。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假设H1具体如下。

研究假设H1:政策引导因素(X1)对应届生选调倾向(Y)有显著影响。

(二)“行为态度”因素

公共服务动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最早是Rainey(1982)出于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理性经济人”自利性假设的批判和反思。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领域较有权威的学者Perry和Wise将其定义为“个人的一种倾向,它主要受在公共机构中产生的动机驱使”,并描述其为“个体服务于他人的一种倾向,目的是利益他人合社会”。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Vandenabeele,2008)通过研究发现,具有较高公共服务动机的学生更有可能寻求公职。即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其自身需求和动机的影响,因而在名校应届生做出选调倾向时候也受到个体行为态度的影响。因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H2,具体如下。

研究假设H2:行为态度因素(X2)对应届生选调倾向(Y)有显著影响。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参考了心理契约较为权威的问卷后,基于学者李原得出的“心理契约三维结构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党政机关部门工作的特点、定向选调生的特性,根据实际最终修订、编制完成的。

(一)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可由图1所示:

由研究框架图可知,名校应届生做出定向选调的选择时,会受到定向选调的“政策引导”和自身的“行为态度”两方面主要因素的共同影响。且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政策引导”方面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态度”方面的因素。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因变量“选调倾向”(Y)意为名校应届生在自身行为态度和不同方面政策的综合影响下,做出“愿意”成为选调生或者“不愿意”成为定向选调生的选择。而前述假设定向选调政策中主因子的“政策引导”因素作为自变量X1,以名校应届生自身的“行为态度”因素作为自变量X2,以名校应届生选调倾向作为因变量Y。

本研究总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有效回收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达95.33%。在认真整理分析问卷之后,剔除无效问卷8份,最终用于实证分析的问卷为278份,占总数的92.67%。本研究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中的信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来验证前述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假设来检验结果,进而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结论。

五、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在开展正式调查问卷前进行了预测试,总共回收有效预调查的调查问卷70份,并对此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

如果一个量表的信度越高,表示量表越稳定。通常情况下,如果Cronbach a系数大于0.9,则认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通过软件计算得问卷中的核心量表题项的Cronbach a系数为0.929,大大超过了可接受水平,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效度分析

效度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检验。首先,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的基础来自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量表,并在前期通过了咨询专家意见和询问被调查群体意见等预测试的程序对其进行了修订,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对于结构效度,本研究通过主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水平的判断,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这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并且适合进行后续的探索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因子分析

将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初步检验结果显示各指标均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提取数据公因子,具体结果如下。13个项目中共提取出4个主因子:因子一主要涉及到定向选调生个人基础的物质保障需要,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物质经济保障”。因子二主要反映了党政机关能够给予定向选调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把因子二命名为“自我价值实现”。因子三主要涉及党政机关给予定向选调生营造积极的内外部工作环境方面,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社交尊重关系”。因子四主要是名校应届生的一种利他主义的公共服务动机体现,因此将因子定义为“公共服务动机”。

(三)相关分析

经过相关分析得各个分因子分别与“定向选调倾向”呈现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并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3,因而说明这些因子与定向选调倾向有紧密的相关关系。其中,“政策引导”因素中的“社会尊重关系”分因子对组织责任的影响最大,说明名校应届生对定向选调生工作的“胜任感”对其做出定向选调的选择的影响较大。

(四)假设检验

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实际的样本情况相比较,根据软件分析可得该回归模型能够将89.2%的观测正确分类,因此得出结论该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同时,一般在置信水平a=0.05条件下,当瓦尔德值(Wald)大于3可判断为具有统计意义,因此代人有意义的相关系数后可得到最后的预测模型为:E(yi)=p=0.804-1.856x1+1.694x3

根据该模型可知,影响名校应届生定向选调倾向的主要因素的确与研究假设的两个主要因素相关,其中主要因子分别为“社交尊重关系”和“自估能否胜任选调生工作”。

六、研究结论

(一)物质经济保障因素影响力一般

对于名校应届生而言,党政机关的物质经济保障因子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如私有企业有吸引力。因为作为名校应届生群体,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定价趋向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较强物质经济导向的应届生往往会倾向于直接选择私有企业而非党政机关部门就业。而做出“愿意”成为定向选调生的应届生,对党政机关所能提供的物质经济保障的有限性有所心理预期,因此在实际中该因素的影响力一般。

(二)高层次激励因素发挥重要作用

定向选调政策所面向的应届生群体为较高水平的“精英”,对于此类高素质人才而言,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尊重关系方面的主因子对于选调倾向的影响较大。党政机关更有针对性地为优秀人才提供其他工作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职业回报,是重建党政机关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的关键。总体而言,作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代表的名校应届生,在满足其基本经济保障式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同时,尊重、社交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需求更具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良好氛围营造方面,显得极为重要。

(三)公共服务动机因素影响力有限

从以往看,学界一般认为有较强公共服务动机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公共部门,但是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应届生有较为显著的公共服务动机,但是并不必然导致其做出“愿意”成为定向选调生的选择,尤其当其对党政机关持消极态度时,往往更倾向做出“不愿意”的选择。从实际国情来看,应届生这种完全利他主义倾向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较低,其对选调倾向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能起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自身可胜任感因素影响是关键

从问卷结果来看,对党政机关有较高信任或者对其未来发展有较高期望的名校应届生,往往会倾向于做出“愿意”的选择。從心理契约的角度而言,这是基于对自身认知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认为能够与党政机关顺利达成一种隐性“协议”并相互信任的预期。只有当名校应届生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利弊条件后,对定向选调生工作仍觉得“可胜任”,才对其最终的选择产生关键影响。

作者简介:张巧洁(1999-),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单位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党政机关
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管一体化的“常州路径”
党政机关党建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党政机关网站网页归档模式研究
如何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
电子政务视角下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研究
“体制内”人才流失隐忧日益突出
推进党政机关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给“精致的实用主义”画像
广东省纪委规范党政机关人员称呼
关于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及《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征订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