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推动安徽发展
2020-07-23蒋文晶
摘要:开放式创新通过借用外部力量实现创新,有助于加快创新进程、降低创新风险,进而促进技术转化应用、提高创新效率。安徽省作为追赶型经济,必须坚持推动开放式创新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开放式创新的主要概念,从把握战略性机遇、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融入长三角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推动开放式创新发展意义,进而从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安徽开放式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发展;对策
一、开放式创新的主要概念
开放式创新与传统创新,也就是所谓“封闭式创新”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创新中创新者将外部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与内部资源看得同等重要。开放式创新有助于缩短创新周期、促进技术转化应用、提高效率、降低风险。长期以来,开放式创新研究限于企业,2008年开始,OECD从国家层面来研究开放式创新,研究怎样利用外国创新资源提升本国创新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转型发展,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对于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要实现经济追赶和创新发展的“两条腿”走路,而创新本身又是经济追赶的客观需要和必要途径。后发省份开展创新,主要有以下路径:一是采取“进口替代”的思路,通过引进技术、产品、产业开展创新;二是立足于区域合作的背景,用开放的视野和政策,通过整合资源来推动创新,即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借用外部力量实现创新,既可以寻求外来技术资金等作为补充,也可以设计全局架构整体外包。
二、安徽推动开放式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一)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把握战略性机遇
安徽省是追赶型经济,若想达到发达省份经济水平,最直接的方式是维持高速经济增长,从现有宏观环境来看,维持高增长速度已不现实。特别是在先发省份已经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上走在前面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我省转型发展的压力。追赶型经济体保持经济增速不被拉下,甚至实现相对较快的增长,只有通过引进、吸收外来优异资源,并加以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中部崛起走在前列。
(二)开放式创新有助于加快成果转化
安徽省在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高精尖基础研究领域走在前列,但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小。推动开放式创新,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平台、途径,也可以实现创新成果异地转化,或者实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产业化,将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新兴产业、新动能培育。
(三)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在安徽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引领作用还不明显,在结构调整上形成的新动能还显不足,通过创新培育的新兴产业还较为弱小。推动开放式创新发展,可以更好推动现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合肥滨湖科学城技术创新密集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创新引领发展,可以优化全省创新生态,补齐创新资源短板,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好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为全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提供助力。
(四)开放式创新有助于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协同发展
长三角未来发展方向要朝着创新驱动迈进,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协同创新。安徽省积极融人长三角,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必然要推动开放创新发展,实现区域内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安徽开放式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适应开放式创新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在省级层面先行先试建立统筹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并逐步推广到市,全面统筹科技创新重大战略规划,集中统一部署科技创新政策与资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创新发展分工体系,提升政府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发展,充分畅通创新渠道,优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与人才向企业流动,发挥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源作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二)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
打造产业创新网络体系,推进现有孵化器建设与转型,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汽车等我省传统重点产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开放式创新网络,大力支持技术、产品、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网络和平台优势吸引开放式创新中小企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延伸创新平台的内涵与外延,加大众创空间、创新小镇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程度,支持开放公共知识库构建,鼓励民营企业、社会机构与个人利用公共知识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和开发。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参与度,鼓励现有条件下在省内转化效率低或难于转化的创新成果异地转化,积极吸引外来创新成果在省内落地,构筑通畅的创新成果转化桥梁。
(三)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
提升开放式创新融资的市场化水平,建立完善多层次、体系化的创新资本市场,促进外来创新资本向省内优秀创新源集聚。打破人才流動壁垒,完善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省内企业人才之间双向流动制度,并形成产学研人才交叉流动格局。着力将安徽创新馆打造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推动我省境内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按照用户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订单转化,结合“互联网+”,搭建专业化服务市场。发挥产业龙头核心作用,推动各类产业联盟发展,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连接上下游企业的创新链。开放科研设备共享,在省内,长三角区域推广普惠“创新券”制度,共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四)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继续完善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建立双创企业风险分担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深化国资创投改革、银政合作试点等对创业的扶持。在全面推进创新实践探索计划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新型资金运转模型,将传统企业单独承担经营风险,转换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同等水平合作企业共同性分担。与传统的产业创新开发形态比较,新建立的创新激励机制,彰显了地区建设开发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开放式创新推动安徽发展环节中,建立完善性激励机制的具体运用展示。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奖励制度,鼓励人才个人创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建立完善的创新成果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市场化定价制度,保障创新者合法权益。通过个人创新创业税收减免以及专业性人才开发的灵活运用等等,提升安徽当地经济发展中人员实践的主动性,保障各项工作实践环节强度和效果,打造更灵活的安徽创新经济发展新思路。
(五)形成创新关键点管理结构
开放式创新资源的运用过程,就是在地区经济长效性探索过程中,形成外部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与内部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型。而各项工作具体推进时,应注意其过程中相互掺杂的多重因素,但也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有序把握各个环节的关键点,科学进行多重化因素的有机性调节,方可实现创新工作与实际发展之间的目标性对接。具体来说,开放式创新资源运用的过程,就是资金、技术、市场以及内部条件四个方面的重点性把握。在新一轮开放式创新资源运用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关键点管理结构方式,对具体实践情况进行对应研究:(1)资金是地区建设与开发的物质基础,具体进行资金管理时,应形成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形态,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2)市场渠道的构建,应从长远性、关联状态层面进行问题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考虑眼前利益,进而形成流畅性市场渠道;(3)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徽本地进行创新研究过程中,需要保障技术运用与地区发展对应,而不能出现停滞不前或者滞后的状况;(4)无论是金融、轻工业、还是重工业的开发,创新过程都需要企业内部工作分配体系、生产与营销等环节上的协调性配合,这样可避免出现“内部空虚”的局限状况。开放式创新资源的综合运用,在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多样性资源的统筹性安排,将每一个单独因素都转变为区域发展中的一部分,这是始终保持安徽发展活力的有效策略。
(六)注重创新条件的针对化运用
当前进行创新资源开发过程中,各个部分的革新转变趋向逐步明朗,但如何将这些因素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更需要充分借助资金和技术这两个跳板进行系列科学化安排。其一,资金是地区创新建设的物质条件,如果资金动力不足,其他创新成果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其二,技术是创新的辅助性条件,如果地区创新始终是技术层面动力匮乏,就会出现创新理论无法付诸实践的趋向。在全面进行开发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区建设实际情况,在重点创新条件安排时,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系列性措施如下:(1)结合安徽近五年来当地创新资金的相关数据,确定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创新成效,分析区域开发过程中,区域开发的强度和效果;(2)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为基础,形成对外、对内资金运用对流安排结构。即对内部分资金运用,主要是作为当地旅游、工业以及自主创业等领域的动力;对外部分资金运用,主要是从商品交易、先进医疗等领域的引进上进行资金投入;(3)在安徽所进行的新型创业领域探索时,充分发挥智能化、网络数据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產业运用效率高、成本投入低的创新性产业开发结构;(4)逐步将各类新兴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发展结构链中,潜移默化的助推传统区域发展动力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周章庆.开放式创新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姚毅.新形势下天府新区推进开放式创新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8(13)
[3]孙冰,徐晓菲,万旭东.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5(01)
作者简介:
蒋文晶(1984 ),女,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人,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