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020-07-23苗亚景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协调发展

苗亚景

摘要:城市创新规划作为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郑州市是国家打造创新型城市的试点之一,不仅要发展自身经济,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还要肩负起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重任,在全国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大潮中,依托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明确郑州市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通过研究创建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思路与框架设计,提升郑州市创新程度和理论应用价值,促进协调发展,充分认识郑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创新要素聚集结构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为郑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全面理论支撑。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指标体系;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市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兴起,创新将引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崛起。郑州市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历史储备、政府鼓励政策,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郑州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原枢纽型城市,郑州市在创建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加快落实河南省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不断完备和改善国家现有创新机制,铸造创新型国家所需的硬件实力。创建创新型城市也是推动河南省各地方各部分综合、有序发展的引导力量。

二、郑州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分析

(一)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

郑州市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以及电信等基础设施发展迅猛。“铁三角”“米”型铁路网、“双机场”等运载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化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加强,郑州机场二三期建设进展稳定,国内外航线增加至228条,截至2017年郑州市的客货运量分别达到2430万人次、50.3万吨,四通八达的高铁基础运载设施,建设速度加快。郑徐高铁和郑焦、郑万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完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2017年郑州的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7:46.5:51.8,顺利实现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二产业的合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行业。

郑州市属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国家重点城市要求,2017年郑州市成为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突出,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信息网络支持。高新区城市企业公园发挥引领作用,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12.5%。郑州2016-2018年CDP(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达到2149.16亿元,预测今年年底郑州市将达到1.1万亿元。郑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二)郑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制度保障条件

郑州市属于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河南省内的三大城市之首,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争取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郑州市作为国家开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的城市,全方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调研工作时提出的指示思想经验,加强郑州各区域联动,全力推进创新型智慧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推进方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城市建设的首批城市,结合鄭州市在发展中的自身优势,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内其他省份创新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特别是江苏省和山东省等省内的城市建设经验,大力推进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郑州作为国内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经济辐射力。2016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建设程序”“组织实施和政策保障”四部分。郑州市在建设和发展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为郑州市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建设保障。

(三)郑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研与人才条件

郑州市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河南省在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2016年我省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582.1亿元,提高了4.2个百分点,河南省在科技创新和改革方面成果显著,从R&D经费投入力度来看,郑州市R&D经费投入最多,占全省的27.3%。郑州市达到全国创新型城市R&D支出标准,郑州市的科技水平也会蒸蒸日上,可以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大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

郑州市在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效的科研成果。郑州市从纺织业到商贸物流再到房地产,现在正在发展航空港、郑东新区、高新开发区、白贸区等,已经有1200余家企业人驻新开发区,全市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万人拥有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郑州市正在不断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宣扬自主创新,降低对外科技依存度,努力消化外来经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2018年郑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据河南省四成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达到62%,预计在2020年底,科技进步贡献率将突破新高达到66.3%。创新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推动创新的第一要素。郑州市狠抓创新人才的激励,扭转郑州市创新人才不足的局面,确保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三、郑州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在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和考验,首要问题就是创新要素聚集受到制约,创新研究投入力度不足,加之郑州市人口基数大,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特别是创新性技术型人才体系不合理,导致郑州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缺乏人才支撑,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一)创新要素聚集受到制约

随着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不断提速,建设成本不断提高,资本聚集压力不断增大,人才短板日益突出。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协调,没有形成科学明确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过程中科研人员是首要因素,提高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数量,是保障城市创新的新生力量,郑州市应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各地区合理分布,同时提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额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促进郑州市创新要素聚集,以重大专项科技集聚区建设为推手,促进金融和科技融合,人才与科技融合。

(二)创新技术型人才不足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实现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郑州市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郑”和“人才强郑”战略,创新型人才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与郑州市加快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的人才数量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郑州市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就是,科技创新人才密度低,在2010年前后仅为2.9%,与国内经济创新指数较高的一线城市相比,落差还很大。其次是科技领军人物严重缺乏,且创新型人才布局不够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不足15%。郑州市优化产业环境、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浓厚创新文化氛围、对创新能力和意识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人才奖励覆盖面未进一步扩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郑州支柱从到商贸物流再到房地产,当前模式难以吸纳高层次人才,郑州市应该均衡资源,改变现有模式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争做一个能让人才主动停留发展的城市。

四、郑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郑州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郑州的实践,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功能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充分发挥“三区一群”空间下郑州创新产业发展,多维度协同推进郑州市现代化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引领城市创新发展趋势。打造特色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总结经验,以建设全国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坚持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把握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体系创新与人才技术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开发郑州本土的文化底蕴,创造人才晋升的就业机会。

(一)优化创新要素聚集结构

郑州市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优化创新要素聚集,调整创新要素聚集结构,是加快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如何更好发挥创新要素聚集优势,在促转型、求提升、谋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和平台作用,是研究郑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创新要素不仅包括经济增长量,CDP发展趋势,更包括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教育科研水平、卫生医疗保障、人居环境改善和科研实力提升等诸多方面。

企业组织、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是郑州创新发展的主要要素,要对创新系统提供巨大的支持和金融资本。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等创新力量,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探索具有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让创新成为郑州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发挥郑东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为郑州市实现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創新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郑州市属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人才辈出,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的引领下,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明显增多,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必须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将大学校区和市政府相融合,通过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将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和环境协调结合,形成创新型城市联动反应。建立郑州市政府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机制,确定创新型城市建设性科研院校和机构的长期科研合作,为郑州市推进创新型城市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数据。

郑州市政府应加大对科研院所的资金投入和对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投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和科研人员的潜力、创造力。增强对教育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出台和完善更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机构和创新人才的聚集。实施重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多途径改善教育培养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用和引进模式,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模式。

结论

为实现郑州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充分认识郑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方向和目标,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做好定性分析评价指标,明确郑州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狠抓创新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创新建设。郑州作为先锋城市,有实现自主创新模范作用和引领区域和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光荣使命。本文顺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方向,体现出科学研究服务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统一规律,为郑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决策参考和意见支持。

参考文献:

[1]范旭.论高校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56-62

[2]曹永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73-79

[3]苏长青.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1:55-57

[4]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6:26-31

[5]张鑫.南京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66-70

[6]谢攀.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58-60.

作者简介:

曹亚景(1982 ),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硕士,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营营销。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协调发展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