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标签式评价的反思与教育重构
2020-07-23涂佳佳
摘 要 问题标签式评价普遍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它让学生心理健康缺失,让教育尊重缺失,让社会和谐缺失。对问题标签式评价问题的解决,应以尊重与欣赏为基础,重构教育主体,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成长;重构教育关系,让师生关系得以优化;重构教育平台,让教育环境得以和谐共建。
关键词 学生评价 问题标签 德育反思 尊重与欣赏 德育重构
问题标签式评价指教师依据学生某一方面不符合既定标准从而主观上将此类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并区别对待。最常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成绩稍落后的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教师会形成固有思维;另一方面,平常表现调皮违反纪律的学生常常被教师贴上“坏学生”的标签。
一、关于问题标签式评价的反思
1.问题标签式评价让学生心理健康缺失
教师给学生贴问题标签的实质是重视部分同学的同时对其他学生的轻视,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助长部分成绩优秀学生的骄傲自负心理,催生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1]。某男生热爱唱歌,但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班主任认为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常常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他的音乐天赋,且经常联系该生父母督促他不许再花时间在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渐渐的,在各种压力之下原本乐观的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将自己封闭起来,开始不愿意与同学、老师接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每一个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孩子都比同龄人多一份负担。有人因为贴上“差生”的标签最后自暴自弃,有人因为优等生标签过度膨胀目中无人,心理承受力差;也有叛逆期的学生因为“坏孩子”的标签彻底变成了坏孩子。但凡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不愿意在别人过分束缚下生活,而问题标签式评价就是否定别人并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身上。
2.问题标签式评价让学生个性缺失
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而问题标签式评价却违背了教育个性化发展理念。一方面,问题标签式评价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潜力的挖掘。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不能像标新立异的学生那样能够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残酷的竞争会淘汰掉部分无主见无创新能力的人,问题标签式评价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极其不利的,它将学生的发展空间禁锢在了教师的意愿当中,学生容易形成“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从而不重视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否定自己其他方面的潜能。另一方面,问题标签式评价导致德育工作的缺失,学生进入社会难以立足。标签自然会有优有差,有的学生尽管成绩不好,但是心地善良,耐心负责,可能就由于教师的一个差生标签,掩埋了他们的发光点,改变了这些人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由于习惯优生的标签,缺乏道德素养,利用作弊、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手段来维持表面的风光。
3.问题标签式评价让教育尊重缺失
和谐的环境是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营造的,公平的环境是在师生客观看待彼此的前提中产生,问题标签式评价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针对性歧视,这对于和谐环境、公平环境都会产生影响。给学生贴上“差生”“问题生”的标签,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样的行为不但会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容易造成班级内学生的不团结。首先,被教师冷落的学生自然不愿意和教师沟通,在课堂上也难提起学习兴趣;其次,学生间高低比较会使得两级分化情况更加严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创造学校和谐的核心。教育学生不是售卖商品冠之以标签定其属性,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以育人为乐,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耐心包容充满关爱。问题标签式评价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比较,对部分人贴问题标签式评价的同时肯定了部分人,用自己主观设定的标准臆断学生的能力进而区别对待学生,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学习可能是部分人的强项,也可能是一些人的弱项,一个班级中,各有所长,有人擅长英语,有人理科思维活跃,有人文学素养高,而标签让每个人在单一的标准下被定性,这样的行为有失尊重,阻碍学校教育和谐环境的创建。
二、基于尊重与欣赏的教育重构
问题标签式评价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欣赏缺失,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学校管理不到位、学生过于被动、不懂得及时反馈交流。问题标签的教育重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育主体重构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在教育过程中理应处于主体地位,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渊博的学识奠定了中心的地位,学生对老师是敬仰崇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默默接受。因此,自古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处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要求、赞赏或是“问题学生”标签,长此以往,渐渐积攒下很多问题。随着现代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地位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突出学生为教育主体要从学生本身以及教师理念两方面入手。首先,对于学生来说,现代社会需要自信、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切实反思自己学习的目的,有规划有选择性地接受知识,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第一,敢于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论是学术知识,或是生活问题,教师都是最合适的交流对象。很多教师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对学生进行分类贴标签,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因此学生可以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问题、心理状态,在空闲时间主动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2]。第二,敢于在教师、同学前展示自己的优势。一个班级由几十个人组成,教师无法顧及到每一个人的潜力挖掘,学生应当抓住课堂或是课外活动以及教师布置任务等机会,敢于将自己擅长的一面表现出来,让同学、教师都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问题标签式评价自然也会随之消失。第三,锻炼辩证思维,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社会在进步,科学体系不断完善,知识系统也是不断更新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要勤于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教师讨论不同的想法,对教师的观点可以提出质疑,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让课堂迸发思维的火花。当教师看到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性提高,则不再会片面地看待学生。其次是教师的观念应当随着时代发展有所改变,在课堂中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当一个倾听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优化课堂效率。
2.教育关系重构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成绩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于一张名片,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能默默无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形成,问题标签式评价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推广,成绩优于一切的教育理念不再适用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推崇的是“教育使所有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成绩只是其中一个元素。问题标签式评价是观念滞后的标志,当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再适用,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关于如何重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点入手:第一,将期望化为鼓励,即对某一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用引导、激励其进步的方式来取代“标签”式否定。教师给学生贴问题标签,也有希望学生成为符合自己要求的人这样的期待在其中,只不过问题标签式评价这样的方式过于偏激。在某学校,有一位班主任的做法值得借鉴:她从不给学生贴问题标签,不对成绩差的学生存偏见,也不会因为学生成绩优秀而偏袒,在班上她实行了三类不同的奖励机制:一是成绩进步奖励机制。与一般奖励形式不同的是,她采用的是进步奖励制,只要在考试中获得多少名次以上的进步就可获得奖励,哪怕是最后一名,只要有进步也能获得肯定。二是单科成绩奖励。抛开整体成绩,单科进入班级前多少名可以获得奖励,这为偏科严重的学生提供动力。三是操行分奖励制。在学校各类活动获得名次、积极参加班级志愿活动等都能够进行加分,相应地对缺勤、迟到、作弊的学生进行扣分,定期进行操行分统计,对于高分者进行奖励。如此一来,学生除了成绩外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关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三种奖励机制的激励下,班级中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挥自身优势并且获得平等对待。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发现,这位教师采用多样化奖励制度来鼓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完善自己各个方面的不足,同时,也给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创造了空间,教会每个学生积极的追求进步。第二,以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成长期间,身上具备的潜力、特质自己常常是察觉不到的,这就需要一位慧眼识珠的老师,首先,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比如英语课前两分钟的演讲,发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课外国学趣味活动,对对联、诵诗文、作书画……增强语文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让文学素养高的学生一展才华。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加强管理配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本文第一个案例当中,对于那位热爱音乐的同学,如果能尊重他的兴趣,引导他参加学校艺术活动,并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么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学生擅长某项运动,教师可以率领班级同学在运动赛场上为自己的学生加油助威;学生热爱书画,教师可以将其书画作品张贴于教室一角供大家观摩、学习,在这个被认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愿意听取教师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尊重欣赏是相互的,教师尊重欣赏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获得学生的尊重,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进步的源泉。
3.教育平台重构
学校领导组织是统筹规划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核心,是学校运行的宏观组织。一所学校如果脱离系统的管理将会出现校园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问题无法解决等系列问题。问题标签式评价虽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问题,但是与学校的管理不到位也存有一定关系。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搭建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全方位个性成长,这些都属于学校管理范畴。教育实践中,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标签式评价这样的问题时因为无处倾诉自己的烦恼,长时间积压在心里容易出现心理反常情况,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聊天室,作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纽带,学生可以向聊天室的心理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和一切不愿意和身边教师、朋友、家人提及的事情并寻求帮助,心理室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统计究其根源并反馈至教师及学校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老师再对此进行研究、改进。第二,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对教师展开培训及教学测评。主要是纠正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给学生加问题标签等不良教学习惯,为教师举办建设现代化教学模式主题讲座;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并建立网上教师评价体系,随时对学生进行开放;最后,督促教师完成学生各类信息档案库的建设以便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定期开展师生社区服务,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举办校园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供平台[3],例如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等,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也让教师看到学生不一样的一面,从而使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杜绝“重才智轻德育”的思想,建立完整的德育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评价、家庭评价、师生评价三个方面,以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改变教师此前片面的看法。总而言之,学校管理层是掌握学校大局的核心运作者,顾全大局的同时也要关心细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层层推进教学管理的重构,做到真正尊重、欣赏学生。
参考文献
[1] 梁芹生.需求导向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9).
[2] 于清文.对话教学下师生关系的重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10).
[3] 张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公共文化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3).
[作者:涂佳佳(1986-),女,湖南益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题“基于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的‘头雁领航榜样育人培养模式研究”(20JDSZ3146)、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榜样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2019GXSZ102)、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项目2019-2020年度立项课题(201907Y10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