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的诉求、构成和实施

2020-07-23凌雅楠于忠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审美初中语文教育

凌雅楠 于忠海

摘   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了建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学会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的审美教育诉求。其审美教育内容由艺术层面的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和现实层面的自然美、人格美、情感美和哲理美构成。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达与创造三个教学策略入手,进而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  教育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往往唯考点性知识是教,忽视甚至否认审美教育的目标。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及实施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的诉求出发,探究审美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而提出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審美教育的诉求

核心素养中审美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1]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建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情趣、学会审美创造三个方面。

1.建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的反射和反映,具体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审美理想等。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建构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获得较好的审美体验,形成自己的审美认知和理念。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涉及自然、社会、个人、家国等多方面的审美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统编教材都具体指出本单元学生须感受或领悟的内容,明确了审美意识建构的目标。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部分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景物之美,并且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这一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四季美景和散文语言的审美意识建构。

2.提升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在追求美的动机下,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情感和兴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结合初中生审美需求的特征,选取符合中学生审美情趣发展规律的审美教育内容,对其进行美的熏陶,提升其审美情趣。七年级部分,选文的审美教育内容大多是关于自然美景、亲情、学习生活等贴近学生身心的素材,对处于审美情趣丰富、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初一学生来说,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八年级部分的审美教育内容以智慧与创造、品格智趣、阐释事理为主,引领学生的审美情趣往更积极、更高雅的方向发展;九年级部分的审美教育内容则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责任感和担当、忧乐情怀的形成,符合初三学生心智较为成熟、认知逐渐理性的身心特征。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种类繁多、层次多元,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创意的审美情趣。

3.学会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在感知和鉴赏美的基础上,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为观察、构思、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素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层面为学生审美创造提供了空间。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在教材的组织方面,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2]。对比以往的教材编写,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如初一年级安排了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一次,包含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记事三个部分。这样的设计安排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自我创造的机会,又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审美创造力得到提升。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内容的构成

语文审美教育应从教材选文本体出发,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因素,以此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源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内容的构成可以根据美的存在形态,从艺术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1.艺术层面

艺术层面的美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人的生命感情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体现为语言美、结构美、意蕴美三个方面。

(1)语言美

语言美在教材选文中主要体现为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的意境。“具有美感的语言往往是精炼、准确、优美、典范的,将人的观点、情感、心境合宜地表达出来,在语音、词组、修辞、语调、韵律、节奏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准确细腻的特点。”[3]统编本教材选文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遣词造句精炼准确,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浸润在语言美的世界。如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寥寥数语,没有任何形容词或华丽的辞藻,就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此精湛的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体验、享受到语言的朴素美。

(2)结构美

结构美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在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达到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呈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结构精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结构浑然一体,有的结构对称均衡,有的节奏灵动,有的跌宕起伏。诗歌是教材中结构美的代表,唐诗形式丰富、整齐优美;宋词虽每句字数不一,但上下阙也是严格对应。另外,统编教材也增加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其结构虽不如古诗对称严谨,但在结构上却具有流动的美,丰富了学生对结构美的理解和认识。

(3)意蕴美

意蕴美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或诗情画意,是景与情相融合的产物。统编教材中有大量展示意蕴美的选文,如戴望舒的《雨巷》,通过将细雨中寂寥的雨巷、幽暗的青石板、丁香般的姑娘、朦胧的油纸伞等意象进行组合,营造出一种神秘惆怅的意境。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作者通过一花一木、一事一物传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美育效果。

2.现实层面

现实层面的美主要包括自然事物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而社会生活的美主要体现在人类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之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实层面的审美教育内容由自然美、人格美、情感美和哲理美四个方面构成。

(1)自然美

自然美主要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湖泊等景观所展示的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名胜风光的篇目,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这几篇描写四季美景的文章,通过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各具特色,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通过对自然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

(2)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习惯,标志着人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是心灵美的重要方面。统编教材中人格美具体包括爱国主义美、劳动美和其他傳统美德等。教材中关于爱国美的选文题材多样、体裁丰富,如小说《最后一课》、新诗《我爱这土地》等。劳动美的选文侧重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遭遇,如《骆驼祥子》,通过学习学生在生活中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改正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偏见。除此之外,统编教材中的选文还涉及许多传统美德。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

(3)情感美

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统编教材中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温馨的亲情、执着的爱情、美好的友情这几个方面。通过学习亲情类的文章,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等,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至爱亲情。“部编教材对爱情的描绘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受爱情、体会爱情、敬畏爱情。”[4]如《关雎》属于感受爱情阶段,描写爱情的萌芽;《子衿》则属于体会爱情阶段,描绘炽热缠绵的爱情过程;《夜雨寄北》属于敬畏爱情阶段,描绘爱情刻骨铭心的经历。学习这些文章,可以让正处于青春困惑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友情部分,部编教材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友谊认识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友情的内涵和意义。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绘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珍贵友谊,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伴情谊,积极、健康地和同学、朋友相处。

(4)哲理美

哲理美是指蕴含有关宇宙、人生的原理和智慧,包括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哲理美的选文,例如罗素的《我为何而生活》从他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困难同情的论述中,引领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不断地完善自我、美化自我、创新自我、超越自我。

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审美教育的实施

1.创设情境,体验与感悟美

体验与感悟是审美教育的认知策略,重在感知作品中的美。体验和感悟须把学生主体的生活和作品的审美内涵融为一体,或补充或改造,来感知作品中的美。

具体可以通过审美游戏和情境再现两种方式来架构学生和课文的审美桥梁。审美游戏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展现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中学生喜爱游戏式的体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文本来设计相关有趣生动的审美游戏,比如学习语言描写较多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体验语言美。情境再现则更多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音乐或视频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或思维,让他们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审美情境。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和感悟苏州园林的美。

2.深入探究,欣赏和评价美

欣赏和评价是审美教育的建构策略,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统编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形式多元、审美意蕴丰富,因此在欣赏和评价时,要立足文本,深入分析,并且可以通过文本比较来提升欣赏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分析是欣赏和评价美的关键,需要教师从审美的高度挖掘、剖析、建构教材所蕴藏的美。“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深入分析是对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地细致深入地探究。”[3]如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时,须要透过“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描写,去发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除此之外,文本比较也可以提升学生审美欣赏和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如《最后一课》和《土地的誓言》虽体裁、内容各不相同,但通过文本比较可以看出,两篇文章所表达的都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借助比较鉴赏,学生的思维会拓宽,能有意识地探究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审美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也会随之提升。

3.拓展延伸,表达并创造美

表达和创造是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策略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和鉴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诠释,综合所领悟的经验,展开作品的创造性体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要求。

表达和创造美的过程可以从扩展文本内涵和创作新作品两个方面展开。扩展文本内涵是指根据自己的生活,对文章中显露出的知觉和表象进行组合和安排,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在这个过程中须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比如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作者在此处留下了空白,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扩展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被充分地调动,产生了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创作新作品是对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这就需要学生在对诗歌感知和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实现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

[3] 袁国超.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8(11).

[4] 陈欣馨,于忠海.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情感渗透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07).

[作者:凌雅楠(1995-),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于忠海(1967-),男,山东宁津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审美初中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