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饮茶之道变迁

2020-07-23王苗苗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法佐料沸水

王苗苗

“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流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味,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霞仙浆,无复加也。”

——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西汉时,汉武帝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中国的茶叶,也在很早以前就传到世界各地。

但茶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普及,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前后,宋人有诗句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不过距今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

千年时光流转,古人对于茶叶的认识也是在不断转变的,饮茶的方式每個时代也有所不同。纵观中国对于茶叶饮用的历史,从唐代的煮茶发展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明代泡茶法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民生各不相同,在民众生活中的茶也呈现不同的状态。

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亦可窥见不同时代风俗与文化。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也是语焉不详,可勘察的并不多。《憧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若春敷。”涉及择水(挹彼清流)、选器(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茶(酌之以匏)。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

总而言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人鼎、釜而煮,然后盛到碗内饮用,简单直接。

隋唐时期,泡(淹)茶法、煎茶法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人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人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场、乃春、贮于瓶击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人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人瓶子和击(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人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阉义同淹,阉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这种泡茶简单方便,民间较流行。

二、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人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人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挡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等等。

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但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后来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逐渐不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即使添加佐料,也顶多口加点盐调味。

五代及宋时期·点茶法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人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调成糊状,然后再注人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人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是非常考验煮茶人的水平。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也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具体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宋人极度讲究用茶之益,认为所饮之茶必以有茶乳为上。茶乳即茶乳花,宋代茶词中的“云脚”“雪”“花”等词语有很多是指茶乳花。关于茶乳花,陆羽《茶经》中已有记:“凡酌置诸碗,令沫悖均。沫悖,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悖,细轻者日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廻滩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悖者以縡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又曰:“茗有悖,饮之宜人。”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整体而言,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元明清时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人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人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人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抹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以沸水冲泡,再分沥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创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纤《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山川变迁,朝代更迭,千年倏忽,但茶之味在中华大地上从未断绝,汉魏六朝的煮茶法、隋唐的泡(淹)茶法煎茶法,五代及宋的点茶法、元明清的泡茶法,一路承袭,饮茶习惯的发展变化也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不同朝代的历史风貌、人文情怀,也是中華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抹底蕴。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茶法佐料沸水
人文天地
沸水浴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5种元素
治毛囊炎
免责声明
我国古代茶法演变规律研究
论清史馆《食货志·茶法》对清代“茶法”的重新定位
探究明代茶叶政策变化的历史意义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佐料瓶失窃事件
用各类花色瓷器盛佐料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