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类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 实践与探索

2020-07-23李晓静于晓孙正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李晓静 于晓 孙正

[摘 要]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理工科类教师要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挖掘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理工科类课程;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64-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全国各地高校在围绕“三全育人”、构建以思政课程及其教师为主、所有课程与教师都发挥作用的大思政格局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可贵的探索。

以往,高校内主要是由思政课和学生工作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多注重科学问题与科学知识层面的“教书”,却忽略了自身及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所起作用的发挥。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理工科类教师也要转变思维,开拓多种渠道,积极融入“大思政”格局。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可谓理工科类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等一起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的突破口。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或在不同的课程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內容,也不是放弃专业定位、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专业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予以正能量的指引。

一 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身教”更重于“言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接触渠道就是教学过程,在此期间,教师的信念、操守、学识与爱心反映为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极大地影响学生。

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塑造,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在课堂内外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其次,教师必须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提升道德修养,将师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爱岗敬业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再次,教学也不是重复以前的过程,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业务知识,将该学科、该课程的最新进展、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最新灵感、总结与反思不断融入下次教学过程中,做到课程常备常新、常讲常新。最后,教师在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以合理的方式评价学生等都在传递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必将影响学生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学习以至以后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与青年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让他们从教师的以身作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已是“95后”“00后”,他们充满朝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另外需注意的一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如果教师还是墨守成规地填鸭式讲授陈旧的知识,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吸引力,可能就会转向手机,出现“低头族”现象。当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时,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无法实现,更遑论立德树人了。

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要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就必须多与新时代学生沟通,要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了解其所思所想,把他们的关注点引导到课堂上来。随后,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并予以指导和解决,才能使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学习的兴趣。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价值观引领与立德树人的目的也就能实现了。

三 挖掘思政教育与理工类课程的结合点

(一)将爱国情融入课程教学

理工科类的课程看似跟思政教育无太大联系,殊不知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师在讲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时增加我国的研究现状等相关内容,可大大提升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与此同时,当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把科技强国战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智造2025等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时,更能唤起青年人投身祖国建设的雄心壮志,继而可以勉励他们树立崇高理想与信仰,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成就自身。

(二)将规矩与底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理工科类课程中包含诸多定律、定理,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也是要遵守一定的法规、秩序,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规则时,首先自身要严守学术道德,任何时间和场合都要讲纪律、守规矩,进而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做好纪律与规矩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哪些是不能触碰的红线。而工程案例中所体现出的诚信意识、安全意识也能发挥对学生强大的德育作用,对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大有裨益。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理工科类课程的一大特征是严谨,这在很多定律与定理的描述及使用条件、公式的推导及计算中均有体现,教师在讲解时即可引导学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处理各种问题。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偏差也时有出现,教师即可以实际的工程案例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四)将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教学

理工科类课程的知识点记录下来了一代代前辈科学家勇于创新的事迹,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做出伟大创举时跟目前的大学生年龄相近,当教师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引入教学时,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在用科学家的事例激励青年学子,引导他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以积聚能量,进而推动我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地做好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教科书和教师不是强制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桎梏,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有益的建议与想法。其次,教师可将自身的科研项目与所讲的有关知识点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去实践、去创新。最后,在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竞赛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经受锻炼、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创新的沃土。

(五)将责任与担当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理工科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是注重实践,尤其在工程类课程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大,这就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理论课堂之外延伸到实践领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包括挫折教育、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目标与职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导其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将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孙子兵法等优秀著作中对战略、战术问题的阐述在新时代理工科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将中国傳统文化中的精华适时引入教学,可谓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典型体现。另外,“事物具有两面性”“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等哲学思想在理工科类课程中的实例也是比比皆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来看待科学问题。

(七)将美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按传统思想,理工科课程比较枯燥,跟美的关系似乎不大,但只要认真挖掘就会发现,美学元素无处不在。例如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有艰辛更有快乐,这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之美;理工科知识中的各种曲线可以组成美丽的图画,这是研究对象自身之美;沿用至今的一些简洁的公式、定律、定理等均是经过严格的分析、推导、验证得到的,具有深刻的含义,这是其固有的理性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将蕴含其中的美学元素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审美能力,也是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 课程思政工作室发挥引领作用

目前,大部分教师已了解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但很多人苦于不知如何切入,这时,形成团队并带领有志于在此方面深入研究的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室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依托工作室可组织工作坊和沙龙,邀请思政课教师与理工科教师研讨交流,深度发掘理工科课程授课内容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亦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征集活动和大赛,吸引更多教师关注并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此外,还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录制课程思政示范课,对学生予以正能量指引的同时也能在教师中掀起“人人担起思政责,课课上出思政味”的热潮。

由理工科类教师积极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工作和人文关怀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月齐. 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1).

[2]赵继伟.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

[3]李晓静.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4]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