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视域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探究
2020-07-23杨希
杨希
[摘 要] 在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背景下,分析当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基于“新国标”,探究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探索“互联网+”等新教学模式、建设专业教师团队等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培养高质量的商务日语人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新国标;商务日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7-0021-03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2018年初《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应运而生。“新国标”为培养高质量的商务日语人才提供了标准,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新方向。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在教学改革方面邁出新步伐。[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商务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新国标”的解读,分析当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探索“互联网+”等新教学模式、建设专业教师团队等方面探讨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商务日语人才。
一 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随着开设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的院校数量的增加,商务日语相关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对商务日语和非商务日语方向要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加以区分,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应基于“新国标”,并从学校层次、办学定位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出发,制定清晰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商务日语人才特色。但实际上,有些院校盲目开设商务日语专业或相关方向,在培养目标上与非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无异,最后依然只专注于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这一培养目标;有些院校虽加入了商务日语相关培养目标,但却脱离实际,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发挥地区地域和院校优势,没有服务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影响了培养质量和教育的整体布局。笔者所在的学校之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日语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企事业单位能运用日语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虽提及企事业单位,但依然只注重在语言上的培养。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突出是制约商务日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关于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院校至今未开设与商务日语相关的课程;第二,部分院校虽开设商务日语相关课程,但不够充分,仅开设几门商务日语相关课程,还是停留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程,却忽视了商务与语言相结合的课程;第三,即使商务日语课程开设种类较多,但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或关联度低,或止于理论缺少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亟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予学生多一些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另外,毕业论文依然局限于学术论文形式,并未突出商务日语培养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导致商务日语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与非商务日语的学生竞争没有优势。
3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相对于师范日语方向等非商务日语方向,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受教材及网络资源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普及度不高,依然采用传统课堂模式,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听课,且商务日语相关课程内容单一,理论多实践少,并没有经济及日资企业的一些知识,其弊端就是学生易忘专业相关词汇及术语,语言讲究运用,由于实际生活中接触的商务场合不多,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应用及操作时遗忘所学的部分专业术语。
4 师资队伍结构和专业分布不合理
由于历史和专业发展的原因,商务日语方向的教师专业性与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差距,大部分教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日本文学或语言学,不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学习经济、会计、软件、BPO行业等相关知识的经历,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及商务日语语言习惯,教学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最终成为制约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瓶颈。
5 毕业论文、课程思政方面重视不足
在毕业论文设计上,从选题到内容都缺乏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对于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而言,应培养能够在商务环境中熟练运用日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作为本科教育重要实践性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却与其他专业并无差别,未体现其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亟待改革之处。
对于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学生,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忽略思想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割裂开来,将育人与授业相分离,不利于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水平,这样难以培养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此重视不足。
二 “新国标”视域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探索
针对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国标”,在此探讨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其他未涉及的问题此文不再赘述。
1 明确培养目标
“新国标”具备三个功能,即:作为专业的准入标准,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标准,作为专业质量评价标准。[2]“新国标”对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什么目标呢?“新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3]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首先要在改革中明确、突出培养目标,要培养的是不仅具有外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日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过日语学习,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且能理解企业文化,运用好商务知识,具有“日语+软件”“日语+会计”“日语+BPO”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新一轮的日语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为突破口,力在培养多样化的日语人才。”[4]
2 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新国标”中规定:“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建构,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5]为此,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根据“新国标”要求,可构建“通言专商”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语言+专业+商务,可建设“特色复合型方向课程”,彰显商务日语类课程结构的突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加强建设《商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视听说》课程,并行开设《日本经济》《口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日本企业文化》《流通》《簿记》等特色课程。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产业融合,促进校企课程开发,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关联性。
3 探索“互联网+”等教学模式
“新国标”中明确规定:“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等。”[6]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创建形成“语言+技能”“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方位混合式商务日语教学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依托学习通、智慧树、微信群、慕课、腾讯课堂等平台,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开设共享课及直播课、建设“金课”等教学新模式,建设商务日语课程资源团队。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重点举措第5条:“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助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互动、布置学习任务、开展问答讨论、设置小组作业以及头脑风暴、反馈结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只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建设专业教师团队
为应对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没有系统学习过软件、会计、BPO行业等相关知识,难以开设一些高层次的商务日语课程。而教师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商务日语教学改革、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第二,通过参加短期培训等形式,尽快培训一批急需的商务日语教师。笔者所在院校通过此种方式先后培训半数以上教师学习簿记、商务礼仪、软件等相关知识,为高质量开设商务日语相关课程提供了保障; 第三,根据“新国标”中提出的“应用型专业和方向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聘请校外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校授课,作为补充。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建设商务日语专业化教师团队。“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立足于长远,探讨设立专门的硕士、博士课程,为商务日语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师资。”[7]
5 重视毕业论文、“课程思政”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新国标”中规定:“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应与“新国标”保持一致,真正做到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和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新国标”中规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要培养的是不仅具有外语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日语+”、跨文化交流能力,且能理解企业文化、运用好商务知识,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鉴于此,应让学生在熟悉商务日语相关理论、研究范围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前提下进行选题,选题务必具有商务日语方向的特色,同时可采用学术论文、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多种形式。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创新,可邀请日企专家和行业佼佼者参与对学生的指导,亦可与校实习实践基地合作,为学生选题、研究、推进及完成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学生易获取一手资料,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在论文答辩等阶段,日企专家和行业佼佼者也应参与其中,以确保毕业论文内容的实际可操作性、专业性等。基于以上才能使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的毕业论文真正体现出专业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达到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与“新国标”的要求相统一,“新国标”中的素质要求如下:“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还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可小觑。”[8]培养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极为重要,因为作为外语人才,同时是商务领域的日语人才,影响着国际交流、国际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单一传授专业知识的弊端,将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做到专业过硬、德才兼备;在知识与文化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不再是只学习日本文化、日本企业文化,而是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日企业交流合作,向世界介绍、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人才;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中,融入国家安全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及国家安全意识。
基于“新国标”中的素质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内容中,恰当融入环保、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不设定统一答案却有共同归属的教学内容;引入商务相关时事热点,把握好正确的思想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融入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关注与管理,更重要的是走出校门,成为真正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商务日语人才,有助于提升商务日语人才的整体素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背景下,2018年颁布的“新国标”,为商务日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标准和方向。同时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紧跟新时代教育步伐,明确商务日语的“日语+”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复合型方向课程”的商务日语特色课程;创建形成“语言+技能”“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方位混合式商务日语教学新模式;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内培外引等方式,建设一支专业化教师团队;重视毕业论文、“课程思政”与教学相融合,做到教书与育人同步。
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且需不断创新的工程,如何开设高质量的商务日语课程?如何提高实习实践对学生培养的作用?本文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改革不停歇,教育改革在路上,科学培养高质量的商务日语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5.
[2][5][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贾国栋.“国标”与外语类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与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9-43.
[4]修刚.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78.
[7]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11.
[8]管洁.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基础日语》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6.
(責任编辑: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