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2020-07-23申江伟
【摘要】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走过了近百年的时光,从过去的就事论事的阐释型过渡到抚今追昔、咏史言志的反射型,这是主题的根本改变,而其中的创作手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丈关怀、现实切口、平民化视角、情景再现等等,让历史题材纪录片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纪录片;历史题材;反射型;现实切口
纪录片的类型一直是电视艺术理论家们探讨的热点,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媒体的业态和传播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从表现形式上说,纪录片大体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诗意型、阐释型、观察型、参与型、反射型、表述行为型。而从另一方面,也就是题材上也可以分为6个大类:人文类、历史类、现实类、自然探索类、地理类、科技类。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纪录片众多题材分支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出现得较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纪录片发挥其记录和档案属性的基础类型。历史题材涵盖十分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博考古、民俗等等,历史几乎无所不包,人类社会悠长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典故、文化源流浩如烟海,而中华历史文化尤是这宝库中的集大成者,这就为我国的纪录片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也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作品,比如观众熟悉的《让历史告诉未来》、《邓小平》、《故宫》、《敦煌》、《大国崛起》、《东京审判》、《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等等,这些纪录片既是一部部饱含导演心力、启迪心灵发人反思的精神食粮,也是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它们的播出取得了不同寻常的传播效力和社会影响。
一、历史题材记录片发展的两个阶段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纯阐释型。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非常明确,主题也十分鲜明,创作者依靠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特征是“上帝视角”、“上帝传声”,罗列证据,编辑要素,片中所有内容和素材均无条件为主题服务,且均为展现过去已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这种纪录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题片”、“文献纪录片”,此类纪录片通常是重大主题,大事件、大人物,表现手法也是宏大叙事,大量运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来阐释思想主题。像凤凰卫视的《正说李鸿章》、央视的《毛泽东》、新影厂的《脊梁》等等,让史料说话,让见证人证言。
第二个阶段则是反射型历史题材纪录片。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特点在于作品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与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在作品的背后深层次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导演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实表达,让历史告诉现在、关照未来。
二、反射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现实切口”和大主题
反射型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回顾过往历史的同时,不忘记录当代事、现实事,发掘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阐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意义,并用时间的刻度、历史的温度告诉观众,历史会对将来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是客观存在且不容篡改的,而讲述历史则存在对历史材料和当前与过往历史有关的现实素材的选择和编辑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一定会赋予纪录片对干当代的现实意义。从当代生活的事件切入,即所谓的“.现实切口”,在许多关乎人物命运、血脉源流、文化基因、文化传承等命题上找寻并构建历史与现实之间依存关系,体现现实意义的大主题,这是历史题材纪录片重要价值之所在。
论纪录片的内涵和深度,此类作品一定是胜过阐释型纪录片的,因为无论从作品展现的时空横向和纵向的宽广度,它都远远胜出,它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纪录片《京剧》、《昆曲600年》、《孔子》、《我们的1941-1945》、《新丝绸之路》等等都是此种类型纪录片的优秀范例。纪录片《京剧》第六集《凤还巢》中,当观众还沉浸在旧时京剧舞台男扮女角惟妙惟肖,唯独一双大脚难以掩饰的历史讲述时,镜头一转,出现了当代徐派京剧的代表人物之一毕谷云讲述小脚跷的历史和表演技巧,继而又展现了他教授徒弟走小脚跷的现场情节。还有《我们的1941-1945》主人公或者他们的家属后代的生活片段多次穿插于整部片子的历更叙事中,这种“现实切口”,以现实视角关照过往,实现了现实与历史语境的互文,发出了编导在作品背后的“弦外之音”。
三、平民化视角让历史的“羽翼”更加丰满
平民化视角让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真实性更加突出,以小人物的眼光看世界,是贴近人性的,是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的。其实即使是伟人大人物,他最初的人性世界也是平凡的。所以“平民视角”更加客观,能够给予人物以最强烈的人文关怀。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我们的1941-1945》在央视播出后取得很好的反响,片中的人物的讲述就很好地运用了平民化视角。这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参加过经历过70年前卫国战争的中国人,纪录了中国人在卫国战争期间与苏联军民共同抵御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斗经历,展现出中苏人民在这场残酷而影响深远的战争中所结成的深厚友谊。
纪录片的主题是一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大事件,而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而说“普通”又不那么普通,他们的父母很多都是大人物,很不平凡。他们很多都是共和国领袖和革命家的子女,还有一些是战斗英雄的家属和子女。比如有: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马三立的妻子李莎,卫国战争战斗英雄杨醒夫的妻子刘士祯等等。纪录片运用了平民化视角,由东北抗联领导人李范五的儿子,如今85岁的李多力去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为了一批和他有一样经历的老人争取卫国战争纪念奖章而奔忙开始,运用红色革命后代如何辗转去往苏联并经历战争洗礼,和卫国战争的时间进程为两条线索,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穿插出现相关人物的讲述,这些革命后代的平凡的讲述令人动容令人感动。这些当年的热血青年和“红小鬼”,与苏联卫国战争都有著或深或浅的因缘交错,他们的故事被放到苏联军民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对德作战的历史语境中,与斯大林、朱可夫、华斯列夫斯基、科涅夫等大人物一样,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这个历史事件得以立体呈现的必要组成部分。此时,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从英雄史观过渡到了平民史观,当年每一个在苏联的人民群众都在发光发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展现这些人的价值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四、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
近10多年来,业界多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利用演员表演和舞美、道具等手段进行搬演,再现所缺失的情节或历史场景。这种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但是却客观上让纪录片的真实性打了折扣,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任何历史片段都不可能被100%的复制还原,无论是人物和环境,都有很多不符合原貌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在这个问题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实际拍摄和运用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免在情景再现中,使用影视剧式的特写镜头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夸张表演,人物在画面中只需中规中矩地完成剧情动作,做到形似即可,这样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不至于走偏。
(二)对情景再现的服装道具和舞美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做到物件和环境尽量与再现的时代吻合,不要出现与年代和史实不符的低级错误。
我们看到纪录片《故宫》在展现公元十五世纪初,工匠们是如何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修建这座伟大的建筑时,大t地运用了情景再现,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营造技巧和为此付出的艰辛汗水。而纪录片《我们的1941-1945》中也克制地使用了情景再现,比如毛岸英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提笔给斯大林写请战书,要求上战场;朱德的女儿朱敏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与伙伴们从德国集中营逃了出来,他们朝着苏联的方向奔跑,在战火中流浪。这些情节,导演在演员、服装、道具、灯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细致的考究演员与原型的相似度,服装道具是否具备二战时期的时代风格,拍摄时也是尽量表现人物的行为动作,回避人物的表情和细节,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延展上。从最后的表现看,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不断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和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所有的创新都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要求。所有手段的运用,最终是要让这段历史故事为人知晓和铭记,要讓作品对历史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充分地表达,这样的纪录片才会有文献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舒扬.浅析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社会及人文价值[J].中国报业,2016(10).
[3]张有平.价值.意义.手法——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当代阐释[J].当代电视,2018(4).
【作者简介】申江伟,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编导,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与传谋、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