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分析
2020-07-23刘玉梅
刘玉梅
近几年来,伴随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2型糖尿病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对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带来巨大威胁[1]。目前,医学界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为积极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早期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延缓2型糖尿病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现阶段,药物疗法为2型糖尿病首选治疗方式,但关于何种药品效果最佳,医学界尚无一致结论。磷酸西格列汀属于相对新颖的降血糖药物,可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解,影响α 细胞、β 细胞调节葡萄糖水平,效果肯定。二甲双胍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药品,因单一用药效果有限,作者主张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合磷酸西格列汀,以改善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为证明其磷酸西格列汀药理作用,现开展分组对照试验,从血糖指标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变化着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11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男22例,女34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6.39±12.34)岁;体重51~90 kg,平均体重(74.16±13.69)kg;平均空腹血糖(8.69±0.12)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15.36±1.75)mmol/L。研究组男23例,女33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76±11.26)岁;体重50~90 kg,平均体重(74.73±12.26)kg;平均空腹血糖(8.75±0.16)mmol/L;平均餐后2 h血糖(15.91±1.26)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病史查询、血常规检验等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患者均为初诊患者;③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为阴性;④神志清醒,能够正常沟通,且相关资料以及检验数据完整无缺。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高渗等急慢性并发症;②合并肝脏、胰腺、肾脏及心脏等器官原发性疾病;③入组前接受过其他治疗干预;④对本研究所用药品过敏。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正规糖尿病饮食,进行适当运动锻炼、健康教育,并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99,规格:0.5 g×30 s),500 mg/次,3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磷酸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 & Dohme Italia SPA,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 mg×7 s)治疗,1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血糖控制效果 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统计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率。控制良好标准为:空腹血糖水平<6.2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4~6%。
1.3.2 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应用激素稳态模型评估方法计算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计算公式: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20胰岛素/(空腹血糖-3.5);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2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3.02±0.09)低于对照组的(3.45±0.16)、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6.98±0.22)高于对照组的(4.6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其中胰岛素抵抗、β 细胞体积减小、糖代谢异常、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为本病发作与进展的关键环节[3]。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β 细胞功能缺失,肠促胰岛素效应也明显下降,影响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导致胰岛素释放延迟、减少,可提高血糖水平[4]。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肠促胰素作为一种肠道分泌细胞合成所分泌的激素,是在食物营养物质的刺激下产生的,有葡萄糖依赖性,经促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5,6]。因此,应将纠正胰岛功能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3.02±0.09)低于对照组的(3.45±0.16)、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6.98±0.22)高于对照组的(4.6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可有效纠正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这是因为二甲双胍作为双胍类降血糖药品,虽能降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能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壁细胞过多摄取葡萄糖及胆固醇生物合成、贮存,调节血脂,但单一使用时疗效有限[7,8]。磷酸西格列汀属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相较于二甲双胍而言,本品可改善患者血糖谱,重点调节糖化血红蛋白,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过高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等大血管病变发展进程。同时,本品仅需每日服用1次,与进餐时间无严格要求,可避免既往糖尿病药品治疗所引起的低血糖事件发生,安全性较高。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要目标,因而作者在本次研究中重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血糖控制效果。参考2型糖尿病诊治相关指南,判断患者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体现了磷酸西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适宜选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可优化血糖控制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