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医疗,并非“编外”

2020-07-23曹凯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办医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文/本刊记者 曹凯 张晓利

“非公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力量,相当于‘预备队’。预备队平时不建设,没有战斗力,也是不行的”。

非公医疗员工,的确属于“编外”人员。2020年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非公医疗医院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编外”人员。

在疫情紧急的武汉地区,一部分非公医院被征用,依然发挥着“正规军”和“在编”的作用。在湖北以外地区,一千多家成员单位向非公医疗协会请战,希望通过协会协调,到武汉去,到“风暴眼”去。

“2003年抗击非典时,社会办医力量十分微弱,社会舆论根本未曾关注过社会办医的表现。经过17年的发展,在2020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社会办医积极参与,走进了民众的视野,甚至引发社会办医担当的讨论。”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疗分会副秘书长陈林海3月中旬公开指出。

进入复工复产阶段,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已过,舆论的纷扰和喧嚣也落定。《中国医院院长》杂志邀请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华侨医院董事长廖志仁,和睦家医疗董事长李碧菁,普瑞眼科医院集团联合创始人叶朝红,圆桌共话,梳理属于他们自己的抗疫记忆,并展望非公医疗机构中长期的发展。

非公医疗没有逃跑

李碧菁和睦家医疗董事长

李碧菁:

1月中下旬,我当时人在美国,听说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开始为医院防疫采购物资,在美国多待了一些时间。

当时,北京和睦家医院被北京市政府指定为发热门诊,1月25日接到发热门诊改造的任务。26日,北京和睦家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暂停发热门诊的信息。经过三天改造后,发热门诊1月30日就重新开放,接待患者。

经过改造,发热门诊实现发热患者和普通患者通道分开;成人发热患者和儿童发热患者分流,等等。医院安排两个团队进驻发热门诊,4天一轮换班。经过这样的改造,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安心工作,患者也可以安全就诊。

不过,就在发热门诊暂停改造期间,一些很不友好的舆论开始指责我们逃避责任。我准备离开美国的时候,停诊改造刚开始,整个事件关键时期恰好都在飞机上。29日回到北京,看到这些不实信息,我真的伤心透了。

医院在1月26日发布的信息,确实没有对暂时停诊给出更细致解释,没有很好地跟公众沟通,容易让人误解。为了澄清,我甚至打电话邀请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朋友,邀请他们到医院实地来看看。经过解释,一部分人主动删除了不实信息,但是大量不实信息还是传出去了。

实际上,整个疫情期间,非公医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武汉亚心,他们差不多跟和睦家同时办院,从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愿景,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工作,我个人非常佩服和尊重他们。

郝德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郝德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和睦家医院1月底收到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的通知,要求增设发热门诊。

在接到政府通知之后,和睦家医院对外宣布,发热门诊暂时停诊,进行升级改造,以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这次改造仅需要两三天时间,而且停诊也不涉及非新冠肺炎患者,改造完成就重新接诊。

部分媒体看到和睦家发热门诊暂时停诊,就错误地认为和睦家医院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当时和睦家发布暂时停诊信息时,没有写清暂时停诊的时间起止时间,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停诊改造是按照政府文件要求进行的,文件则是由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下发的。一些自媒体不了解真相,不负责任地报道,甚至任意扭曲。而且,一些人趁机批评,社会办医以营利为目的,没有抗疫救灾的基因。一些人甚至声称,社会办医,见死不救,无动于衷。

这样的一些报道和说法是有问题,也是有失公允的。第一,党和政府对于社会办医的态度基本已经明确,全社会都要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对有关工作的部署。目前,中央基本已经明确,发展社会办医是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办医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全社会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资源的重要力量。

第二,“社会办医见死不救,没有抗疫救灾的基因”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甚至是扭曲事实。实际上,大量非公医院通过政府、协会报名请战,希望到湖北一线支援,最终能够前往的仅是少数。如果抗疫需要、政府需要,非公医疗协会可以协调更多医疗队前往一线。一些不客观的言论,实际上是污名化社会办医。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影响非常大,非公医疗协会迅速发表声明,澄清解释,声明阅读量达到160万次。

廖志仁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华侨医院董事长

廖志仁:

一些自媒体的报道,我觉得是很不公正的,明显不了解真实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国社会办医有正面评价。

在武汉,一些非公医院被武汉市政府征用为定点医院。湖北省非公协会,武汉市非公协会,也作为重要力量参与疫情防控中。武汉亚心、普仁医院、汉阳医院表现突出,成为防疫阻击战的亮点。全国各地有不少非公医疗机构,自己组队赴武汉支援,或者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援鄂医疗队。

这些都是客观事实,谁都抹杀不了。一些自媒体在疫情期间讨论公立、私立之争,是很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都是白衣天使,不会因为在公立医院或者是在非公医院上班,而在职责、义务、作用上有不同。他们都是在为老百姓看病,都是在治病救人。

叶朝红普瑞眼科医院集团联合创始人

叶朝红:

这次疫情中,确实有些自媒体在故意抹黑非公医疗机构。为此,我也咨询过相关权威部门,对方的回复是,“这次疫情中医疗机构的表现,不存在公立与非公立之别”。疫情之下,全国的非公医疗机构,尽管实力不一,却都前仆后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相关报道也都有记载。

不论疫情前后,在医改政策中,非公医疗机构的定位都是差异化经营,处于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位置。非公医院的数量确实比公立医院多,但是拿门诊量、手术量、服务水平与公立医院相比,还是处于补充地位。

非公医疗正面抗疫

郝德明:

疫情暴发之后,武汉当地一些非公医院被当地区政府征用为新冠肺炎收治医院。医院的人员根本就忙不过来,急切需要人力支援。除了缺乏人手,也缺乏医疗物资。而且,武汉当地部分医院,通过当地区县政府防疫指挥部,发来要求支援的函件。

同时,湖北以外地区,大量非公医院的管理者、医务人员迫切想去武汉支援,但是没有渠道,也担心没有医院接受。他们跟协会联系,希望协会能够统筹协调。

一方面是武汉需要人力和物资,一方面是协会会员单位希望能够到武汉支援。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习主席提出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任务”,协会也希望起到服务协调的作用。协会先后发布两个紧急通知,号召非公医疗同行向武汉派遣医疗队和捐赠物资,很多医院都参与进来。

尽管我们行动起来,实际上在行动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在交通管制的条件下,医疗队从各地方出发前往湖北并不容易,必须要有防疫指挥部发放的通行证才能上路,否则没法购买机票、火车票。协会一方面跟当地政府联系,请求放行医疗队;同时,协会也跟中央部委反映情况,希望能够给非公医院援鄂争取一些便利。

很多非公医疗机构是自行驾车、自带“干粮”前往。新疆的医疗队开车两三天时间才赶到武汉。到了武汉,当地区县政府、医院非常热情,统一安排投入一线。初步统计,协会参与协调,有303个医疗队,将近3500个人,最后去了湖北。

其间,中央下发文件,关心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给予经济补助和精神鼓励。当时,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领取一次性补助,另外还有按天发放的岗位补助。非公医院医务人员,在同一个病区工作,暂时没有被相应补助。情况也比较特殊,这部分医务人员因为是通过协会协调前往的,最初并没有纳入统筹管理。协会首先是安抚医务人员,同时也相信武汉当地医院、当地党委政府也在反映问题;协会自身也及时向中央部委反映情况。

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在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不分编制和医疗机构性质,要一视同仁落实中央政策。

廖志仁:

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秘书处,号召全市非公医疗机构发起志愿请战,连续三次向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提交请战书。第一次请战,协会希望非公医疗机构能够参与到深圳防疫的第一线。第二次请战,希望参与社区防控。最终,非公医疗机构有700多位医护人员,被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征调,到全市10个区参与社区防控。第三次请战,申请加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组建的援鄂医疗队。协会招募的1000多位医护志愿者,被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列入援鄂医疗队的后备力量。

深圳华侨医院是深圳市49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之一,也是入选的两家非公医院之一。整个疫情期间,医院一直在接诊发热患者和非新冠肺炎患者。同时,华侨医院也承担了辖区附近的一些道路和社区防控。根据深圳市卫健委和辖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医院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全部提前返岗。在整个疫情期间,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履行自身的职责。因为参与防疫,非公医院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以及参与社区防控的医务人员,也都是有政府补贴的。政府已经明确进行补贴,目前正在申报。

李碧菁:

疫情暴发之后,和睦家旗下所有医院都按照卫健部门的要求升级疫情期间的看诊流程。除了少数按照规定需要关闭的科室,门诊和住院服务疫情期间均向患者开放。我们在1月25日前后,要求离岗员工尽快返岗,因为当时无法预测疫情情况,患者的情况,工作量的需求;同时也无法预测疫情期间交通和复工状况,因此必须提前预备。

医院采购大量防疫物资,保障医院抗疫期间的需求。同时,我们也把一部分防疫物资捐赠给雷神山医院和和湖北的其他医院。

而且,各地医院不断向本地政府申请,要求加入援鄂医疗队。集团层面统一安排,对100多位医护进行专门培训,预留防疫物资,随时响应政府援鄂指令。另外,上海医务人员到当地监狱支援防疫工作;广州医务人员被派往养老机构支援。青岛的员工,则被安排参与社区防疫。

在疫情期间,和睦家迅速上线在线咨询服务,希望通过互联网跟患者靠得更近。疫情期间,和睦家安排100多位全职医生提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超过4000人次。同时,和睦家还通过第三方平台,面向患者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

叶朝红:

赶在疫情全面暴发前,我们普瑞眼科集团便向武汉普瑞眼科调拨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等急救物资近3万件,最后部分捐赠给定点医院。疫情期间,武汉普瑞眼科积极配合市政府及卫生健康委的车辆调度工作,运送发热病人,支持其他医院发热门诊服务工作。尽管医院没有被征用,但是武汉普瑞员工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

在武汉之外的地区,普瑞志愿者参加社区防控。如有的志愿者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消杀队”,对社区院落消毒杀菌数百次;有的捐赠护目镜、口罩、消毒用品等急需物资数万件。在眼科专业服务方面,多家分院开通“微问诊”义诊平台、近视防控公益课堂,开通护理液等产品非接触式邮寄服务。

非公医疗大有可为

郝德明:

非公医院要求到一线的意愿强烈,协会后期也就不再接收。整个过程下来,我们收获一些经验,应对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将非公医疗的力量纳入统筹管理。一部分行业协会也应该纳入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管理系统,让行业协会在人员、资源协调方面发挥作用。

同时,非公医疗机构,除了做好医疗服务之外,还要对医务人员加强应急能力、公共卫生知识、传染病临床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等专业培训。一旦疫情暴发,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涉及到国家安全,医务人员都应该要加强相关技能学习、考核、评价。协会以后开展学术活动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控补充进去。

最后,非公医疗机构还要加强行业自信、行业自律、行业自强,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廖志仁:

疫情冲击下,整个非公医疗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一些中小型的医疗机构可能支撑不下去。在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当中,非公医院一样需要政府支持。

目前,从国家到省区市,很多优惠政策出台。一些同行觉得,很多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跟医疗机构搭不上,尤其是跟民营医疗机构搭不上。

这跟当前对社会办医的定位模糊有关,社会办医不算实体经济,也无法纳入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对实体经济、普通企业有针对性优惠政策,但是非公医院比较特殊,难以纳入。同时,非公医院因为是社会资本举办,也无法纳入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扶持。在政府众多扶持政策中,对非公医院没有倾斜,没有纳入,也没有明确的表述。

我们强烈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非公医疗机构在复工复产过程当中面临的困境。政府的扶持性政策,对非公医疗应该有所表述,进一步明确下来。

同时,疫情过后,我们也要关注两个方面问题。第一,公共卫生价值应该更加提升,不单是从医疗卫生事业层面来关注,甚至要从国家安全层面去关注。

第二点,分级诊疗能够避免交叉感染,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这是医改下一步应该关注的重点方向。大量的非公医疗机构,包括一些基层的公立医疗机构,应该去夯实自己作为医疗体系桥头堡的价值。一些中小型医院作为扎根社区的堡垒,应该在公卫服务、传染病防控、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公共卫生投入上,可以将一些符合条件的社区举办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直接投资进行相应扶持,比如发热门诊建设、传染病病房建设。

李碧菁:

尽管医院的运营最近几个月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我是一个乐观者。我相信,经过疫情,公众对医疗健康会有新的认识,医疗健康重要性会更加突出,商业健康保险投入会有增长。政府在分级诊疗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上会有新的改革,非公医疗在上述体系中的地位,应该也会纳入系统考虑中。

在复工复产阶段,政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针对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比如旅游、文化行业,国家会有一些专门扶持政策。针对高技术,也会有专门的扶持政策。针对小微企业,根据企业员工数量不同,也会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医疗行业非公医院,也需要一些类似的更为明确的扶持政策,表述要更为清晰。

疫情期间,大量医疗机构遭受到停诊压力。同时,大量医疗机构还要在一线参与抗疫,并接诊非新冠肺炎患者。因为感染风险,疫情期间医院运行成本大大提高,防护物资的单位成本大幅上涨。即使在复工阶段,为避免患者在医院聚集,很多医院对接诊量也做了限制。因为疫情冲击,一些医院、诊所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该针对既遭受损失也作出贡献的特殊行业,针对非公医疗机构,给予一些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叶朝红:

疫情过后,国家肯定会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是,这并不会影响非公医院的生存,非公立医院原本就是在夹缝中求发展,是从无到有,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些能够存活下来的机构,大部分都符合医疗规律,而且做事规矩,关键是能够满足患者医疗需求。

疫情期间,大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患者扎堆就医交叉感染风险高,很多人对于去医院看病有恐慌心理。未来,在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方面,政府需要调整,资源配置不能过度集中,而应该分散式合理布局。

在疫情冲击下,非公医疗机构要充分做好定位:一是清楚非公医疗机构处于补充地位,需要差异化发展;二是让自身的专业实力更加过硬;三是提供保障患者安全的服务体验,比如预约制、“一人一诊”制等。

非公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力量,相当于“预备队”。预备队平时不建设,没有战斗力,也是不行的。对于预备队,政府在财政经费投入、服务购买等政策扶持方面更加开放,在市场准入、税收、科研等方面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只有这样,真正战斗时,“预备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办医医务人员医疗机构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十部委: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