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探索
——以福建农林大学的双创教育为例

2020-07-23许晓玲黄启堂李房英阙晨曦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双创竞争力

许晓玲,黄启堂,李房英,任 维,阙晨曦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自2005年国家正式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教育格局,而且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授权单位数量已经超过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等人居环境学科[1-2]。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相关院校学生在学习、科研、就业、创业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唯文凭论”逐渐被社会抛弃,研究生学历优势不再显著,用人单位将综合能力成为选拔人才的首要准则[3]。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各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创业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下推行的重要政策,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开拓型人才,双创教育对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风景园林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源自于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企业竞争力”理论[4],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积累性的知识体系,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与整合不同生产方式的知识[5]。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目标动力这四个方面。

根据相关国家的注册风景园林师资格制度,风景园林师是对现在与未来人类社会的环境、安全、文化等有责任心,具备风景园林知识与技术,可以从事城市建设、区域建设等业务,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专业人员[6],因而,2003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将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定义为“规划、设计和引领建成环境中及其之外的户外环境和空间,保护建成环境和使其可持续发展”[7]。可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8],结合高校培养人才要求,提升风景园林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学术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四个方面具有相对应的能力培养[1,2,9](表1)。

表1 风景园林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Tab.1 The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 core competence

2 “双创教育”对风景园林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指导性意义

“双创”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创业意识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10]。与传统教学不同,它以人才成长为目标,主张不同研究领域间的协同创新,践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11],也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

2.1 立足“双创”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基础。立足于“双创”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导向,根据社会热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领域等内容,优化风景园林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包容性、开发性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文献甄别能力、思维生成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并且对自我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也具有重要意义[12]。

2.2 多方协同引导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

跨领域学科、跨组织部门的协同合作与人员交流,有利于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基于此,风景园林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还应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利用高校内部的相关平台、研究中心、研究所等,以及校外相关的事业单位、合作企业、教学实践基地等,一方面为研究生提供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的结合,提高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得新知识不断以“多价”的形态出现,引导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再创新,因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出现低参与或不稳定参与的学习现象。国内外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情节式知识,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真实问题、基础数据收集与研究、开放情境模拟等可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仅可引导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13-14],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的同化,进而完善风景园林理论体系。

3 双创教育下的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实践

3.1 树立“研究问题—归纳理论—反哺设计”的研究性设计方法教学目标

詹姆斯·康纳认为风景园林理论是设计实践的基础,理论可以发挥更加决定性的作用,反对和挑战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并提出替代方案。新时代下的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应摆脱设计类型的限定式训练模式,采用设计方法教学,以价值为导向,从问题入手,通过归纳总结设计经验,形成对设计实践的规范性指导、批判性反思的理论,为反哺设计项目提供的理论依据。其中,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对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共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二是立足于社会热点与导师研究领域,树立特色性与专业性的研究方向,提升风景园林学研究的预见性、独特性;归纳理论:依托校企联动提供的创新平台和风景园林工作营,通过专题教学与具体项目研究,从研究的视点、方法角度以及成果中归纳与总结出理论,以辅助设计;反哺设计:借助“创意花园”“一村一景”与其他社会服务等项目,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归纳的理论解决规划设计项目中的相关问题。从而,树立起“研究问题-归纳理论-反哺设计”的研究性设计方法的教学目标。

3.2 构建以“研究性设计方法教学”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3.2.1 开设启发性和研讨性的专题式课程群——培养学术能力

研究能力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前提。对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而言,需要以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对生命、自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发展形态的“理”(怎样)、“由”(为什么)的追问,以提升其学术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秉承课程群理念,按照由启发性到研讨性的课程层次,设置《园林研究方法专题》《风景园林专题研讨》《风景区规划专题》《生态理念与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专题》《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专题》等课程,将课程协同作用最大化,以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实现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3.2.2 建立教学案例库——培养设计能力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风景园林职业社会需求,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和风景园林经营管理、风景园林竞赛四大主线,建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案例库,探索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工程施工、技术研发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体系。教学案例库通过展现层次丰富、角度不同,彼此之间有密切逻辑关系的事实,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不是对“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做出直接判断,不仅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产业、了解实际、扩大眼界、开拓思路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专业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风景园林工程专题》《生态理念与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造景》《风景园林专题研讨》等提供教学实践案例(表2)。

表2 风景园林教学案例库的类型及其主要内容Tab.2 The types and main cont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case base

3.2.3 建立竞赛+教学的工作营——培养创新能力

以工作营(Workshop)为基础工作平台,有效串联设计、工程、生态等各类课程,并针对某一具体项目设置专题研讨课,如《风景园林专题研讨》《风景区规划专题》《园林研究方法专题》《景观水文规划与设计专题讨论》《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专题》等。设立《风景园林竞赛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IFLA国际风景园林竞赛”“CHSLA中国风景园林竞赛”等国内外竞赛提升设计能力。同时,采用案例研究、工作营和设计陪审团等获取情节式知识的方法,通过设计案例学习及交流实践,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案例分析引入构想、推进、表达和运作的设计过程中,并以“创意花园竞赛”“一村一景”为载体,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队完成设计作品,在真实有效的环境内,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合理解决问题,并增强团队精神。

3.2.4 制定具有特色性和专长性的导师制培养方案——培养个人专业素养

处理好风景园林教育的共性与个性,为风景园林教育科学地制定针对性强、特色化、非普适性的培养体系,是凸显学科优势、提升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根据不同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领域,分设森林疗愈、康复性景观、景观水文、乡村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等领域,形成多个研究小组。导师制则采取“大导师+小导师”“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导学”关系,能够针对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还可以对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更具体的指导。

3.3 依托校内外相关平台支持师生科研创新与素质拓展

实践性、应用性强是风景园林学科非常显著的特征。依托校内外各级创新创业项目,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业实践等提供平台;依托校内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平台,为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具有创新力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撑;依托校企联动平台,以导师为主导,带领研究生开展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社会服务性项目等项目,提高研究生的设计水平与实践能力;依托校教发中心、闽台、中加合作等项目,从教师的教学发展和个人发展等维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给师生提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拓展师生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提高知识的实用价值,使得新知识不断以“多价”的形态出现,引导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

4 双创教育下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4.1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成果丰硕

据统计,在设计竞赛方面,2017—2018年共获国内外设计奖43项,其中,2017年入围第54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景观设计大赛1项,并获得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2018年获得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2项佳作奖,研究生的获奖等级大幅提高;在学术科研方面,以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83篇,其中,SCI论文13篇,EI论文6篇,CSSCI论文8篇,北大核心、学科核心与CSCD论文55篇,研究生发表高等级论文的数量在增多。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依托校企联动平台,以导师为主,带领研究生开展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社会服务性项目等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切入科研,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着眼于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立体绿化、公园解说系统、数字景观、生态修复等社会热点问题,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以课题组的形式组织研究生进行工程结构创新,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17—2018年间共申请83项专利,其中,80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1项获得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十强奖,2项获得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4.2 专业教师成长发展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注重教师成长与发展,是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2019年,风景园林学科教师共承担了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建立了5个教学案例数据库,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在2017年2位教师获得年度最佳指导老师奖、1位教师获得北京世园会方案设计三等奖、1位教师获得福建农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18年学院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参与规划的《福州市滨海新城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30)》项目,获得福建省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4.3 社会影响力与学科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探索了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新模式,并通过加强师生的校际交流,参与学术汇报、案例分享等形式,提高本校风景园林学科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展示了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成果,将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拓展至全国范畴。通过“创意花园”“一村一景”等项目实践,不仅使该成果得到广泛推广,还可以有效服务社会大众。在2017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科获得B+的成绩,名列全国第六,居福建省第一。

5 小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风景园林师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术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等方面。面对新时期的社会需求、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我国双创教育背景,风景园林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构建成长性与包容性的培养体系,在“研究问题-归纳理论-反哺设计”的研究性设计教学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各级平台,将研究与设计融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知识的实用价值。因此,双创教育下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有利于风景园林研究生批判性思维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更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双创竞争力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