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江麦586 生产示范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020-07-23吴才君徐小娟吴秀华卞庆中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本苗基肥分蘖

吴才君,徐小娟,吴秀华,卞庆中,施 伟

(1.高邮市汤庄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高邮225600;2.扬州市扬子江种业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600;3.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00)

扬江麦586(参试代号为扬江麦580)是扬州市扬子江种业有限公司从宁麦13 变异株,经连续优

中选优育成的优质、高产、矮秆常规小麦新品种。

2015 年度申请并参加江苏省淮南小麦预试,表现为产量高、增产显著、综合性状良好;2016 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小麦区域试验,2017 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

试验,2018 年度参加生产试验。2019 年审定,审定

编号:苏审麦20190006。

1 扬江麦586 示范方基本情况

扬江麦586 示范方位于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汉留村18 组(119.69 °E、32.73°N),面积7.33 hm2。土壤为乌沙土,肥力中等,其中速效钾含量41 mg/kg,有效磷含量19.45 mg/kg,有机质含量25.56 g/kg,全氮含量1.50 g/kg,pH 值6.55,前茬作物为水稻。11月2 日播种,播量195 kg/hm2左右,基本苗345 万株/hm2左右。管理上坚持统一供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

2 扬江麦586 产量结构

由表1 可知,扬江麦586 产量结构为:平均穗数501.0 万个/hm2,平均每穗粒数42.5 粒,千粒质量42.2 g,理论产量8 982.6 kg/hm2,实收8 602.5 kg/hm2。

表1 扬江麦586 产量结构

3 扬江麦586 生产示范表现

2017 年秋播种植1.47 hm2,平均产量8 002.5 kg/hm2,较当地主打品种扬辐麦4 号、宁麦13 等品种增产5.5%以上。2018 年秋播安排2 个示范方,共6 个种植户,面积7.3 hm2,平均产量8 550 kg/hm2以上。该品种表现出灾年高产稳产、丰年增产潜力大的优点,受到当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有望成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扬江麦586 为春性品种,幼苗直立,叶色深,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株高80 cm 左右,叶片短而宽,茎秆弹性好,抗倒性中等。结实性好,抗干热风。病害鉴定结果为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抗黄花叶病。后期熟相好、抗旱能力强。

4 扬江麦586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期早播,精播匀播

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的温光资源,培育壮苗越冬,促进分蘖早生,增加分蘖生长量,提高分蘖比例,有效减轻或避免越冬期冻害和返青后倒春寒影响,有利于攻大穗大粒,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近年来,随着水稻直播稻面积逐渐扩大,茬期越来越迟,水稻大面积成熟期推迟到了11 月初左右。根据该地区稻麦两熟茬口季节偏紧的主要特点,结合扬江麦586 春性、早熟的特点,高产栽培必须在确保播种质量的基础上抢抓早播,适期早播时间段为10 月28 日—11 月10 日,保障麦苗越冬前生长达4 叶以上,群体分蘖率达80%以上,从而使齐苗后群体得到充分的冬前生长和炼苗时间。基本苗是高产群体的基础,与小麦超高产各项技术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相关。适期早播须与精量半精量播种方式相结合,10 月25—28 日播种,保足基本苗180 万~225 万株/hm2,10 月29—31 日播种,保足基本苗225 万~270 万株/hm2,以后每推迟1 d 播种,基本苗增加15 万株/hm2左右。

4.2 科学运筹,平衡施肥

根据近几年的高产栽培实践、肥料利用率、各地区土壤肥力和品种自身特征特性情况,该品种要保持单位面积产量8 250 kg/hm2以上,纯氮量必须超过300 kg/hm2,N︰P2O5︰K2O(质 量 比)为1︰0.5︰0.7 左右;氮肥运筹适宜的基追质量比为5︰5(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的运筹比例为6︰1︰3);磷肥一次性投入作基肥,钾肥作基肥与拔节孕穗肥各占50%。依据上述施肥原则,具体的高效平衡施肥策略为:1)施足基肥(占50%),折合纯氮150 kg/hm2,建议施用150 kg/hm2尿素加600 kg/hm2高浓度复合肥(质量比:N︰P2O5︰K2O=15︰15︰15)。2)看苗追施接力平衡肥(占10%)。在麦苗返青拔节前看苗性追施,施肥量不宜过多,一般施75 kg/hm2尿素,以促平衡捉黄塘为主,保证麦苗在拔节时叶色能正常褪淡。3)重施拔节孕穗肥(占40%),为后期壮秆、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攻大穗大粒打下充足的养分基础,用尿素150 kg/hm2+高浓度复合肥(质量比:N︰P2O5︰K2O=15︰15︰15)300 kg/hm2。4)抓好肥药混喷防早衰。在穗期大力推广肥药混喷技术,达到防病虫害、防早衰。攻粒质量、促高产多重目的。

4.3 抓好田间管理措施

4.3.1 一种就管。播种后及时盖籽、镇压、开墒,并做好封闭化除;齐苗后及时查苗补缺,保证全苗、匀苗。

4.3.2 强化沟系建设。开好一套高标准麦田沟系是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基础[1]。高产麦田内外三沟配套标准为:内三沟(竖墒、横墒和田头出水墒)深度分别达到0.25、0.30、0.40 m 左右,竖沟每3 m 左右开挖1 条,横沟距田埂2~3 m 各挖1 条;外三沟(隔水沟、导渗沟和大排沟)一般在水稻收获前开挖清理,深度分别为1.0、1.2、1.5 m 以上。机械开墒时要确保内外三沟配套,达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雨止田干、旱涝保收的综合效果。

4.3.3 化控防倒。提高抗倒能力是小麦超高产关健技术措施之一[2]。可在返青期用国光矮丰(多效唑+甲哌鎓10%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或在小麦拔节期用助壮素225~300 mL/hm2,对水750~90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化控。

4.3.4 防治病虫草害。对杂草较少的田块,及时做好冬春季化除;春季雨水偏多时,应注意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穗期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药肥混喷、病虫兼治”的策略[3]。及早防治,全程控制,重点防治小麦蚜虫、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猜你喜欢

基本苗基肥分蘖
不同基肥对湿加松生长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基肥对地笋某些农艺性状的影响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有机无机缓控释肥不同施用方法对甘蔗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