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22张佳王红
张佳 王红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缺失个性化培养以及缺乏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等问题,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并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从多主体协同育人、个性化人才培养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并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独立学院;计算机;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背景下,为了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新工科”这一概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高校进行深入研讨并在2017年2月和4月分别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另一方面,目前信息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动力之一,促使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为独立学院,应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在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运用能力,以适应一线的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相关工作。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2.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学校作为主体。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平台、工具等更新非常快,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于高校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室)的限制,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自学和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如额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参与校外培训机构。
2.2缺失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从事软件应用开发的工作。从近几年本校毕业的学生来看涉及多个应用方向:Web前端开发、Web后台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桌面应用开发、嵌入式开发等。而目前的课程体系为了做到兼顾,在各个方向都会涉及一门或多门课程。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虽然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达到了,但每个专业方向的深度却远远不够,学生学习没有侧重,达不到就业的要求,导致了个陛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
2.3缺乏学科交叉融合
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许多的交叉融合,此外在实际应用上,尤其是软件开发方向必须和行业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同小异,大多独立学院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未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就导致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没有特色,学生在毕业后没有竞争力。
3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培养模式改革存在若干制约因素,如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整体教科研能力不强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新工科时代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针对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结合国家对新工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提出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3.1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對计算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教育部等三部门于2015年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积极推进转型,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域经济发展。
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培养适应新工科时代,应积极推进探索独立学院与计算机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育人渠道,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秉承这一理念,与武汉厚溥等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在计算机认知实习、软件实训以及部分前沿技术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从学生的反馈以及学生体现出来的专业能力上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就软件开发来说,又可以细化为网页前端、系统后台、移动应用开发等。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紧密关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以兴趣为导向,将学生的个陛化培养融入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为了兼顾不同学生不同就业方向的个性化培养,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学校会在每个学期初组织有经验的老师为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并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早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对专业课程进行自由组合,以就业为导向,在某个专业方向上能够学到精通,真正做到个人化的培养。此外对于专业能力拔尖的学生,将其招入专业创新实验室,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课外重点培养,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两个或更多学科进行融合,从而能够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的过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通用专业,也是一个工具,这就意味着该专业可以与各行各业进行结合。从大多公司对计算机专业的岗位需求描述上来看,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要求外,一般都会要求开发人员具备相关行业的工作背景,或是熟悉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为了能够提高自身以及学生的竞争力,就必须思考如何另辟蹊径办出专业特色。独立学院应对自身优势专业进行分析,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计算机与其他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可以对计算机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人文类优势学科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组建跨学科教科研团队、跨学科科研项目平台,推进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软硬件保障。
4结束语
新工科为新时代的高校工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具体要求,在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各行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计算机相关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说,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独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多主体协同育人、个性化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三方面做出了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时代的发展。目前学校已在多主体协同育人、个性化培养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实践并初现成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也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倡导下进行,相信通过这些人才培养改革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