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0-07-22余红辉黄海英阎国俊黄秀鑫赖榕辉刘超明

广东茶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梅州市梅州绿茶

余红辉 黄海英* 阎国俊 黄秀鑫 赖榕辉 刘超明

(1中共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广东梅州 514000;2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广东梅州 514000)

1 引言

为更好地贯彻市委走好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壮大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路和举措,挖掘嘉应茶产业潜力,打响嘉应茶品牌,2019年7-8月,中共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梅州市农业农村局、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与市茶叶协会、种植营销大户代表和专业人士代表进行了专题座谈,实地走访了大埔、丰顺、五华3个县7个乡镇,10个茶叶企业和种植加工基地。详细了解了目前梅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与企业家、制茶师等业内人士沟通交流,得到了不少反馈,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2 茶产业基本概况

梅州是广东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梅州就开始种茶,清代期间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誉为八大历史名茶(梅县清凉山绿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目前梅州客家绿茶以“炒米香”和“甜韵味”为特色,“炒米香”有别于江浙烘青绿茶的清香,在追求茶叶高香型、花果香型的市场需求下,客家绿茶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乌龙茶以大埔、丰顺和兴宁为主,产量与客家绿茶几乎平分秋色,乌龙茶的发展受邻近的潮州影响较大,主要生产的都是单丛茶,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只有少量生产。近年来,梅州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底,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9.71万亩,约占全省茶园面积的25%,位居全省第一。年总产量达2.09万吨。(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更新)

表1 近五年茶园面积和产量

3 茶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现状

3.1 生态条件好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十分适合茶树生长。根据广东省地质局第八大队勘测,梅州市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超过一半的土地为富硒土壤,硒含量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是华南区最大的富硒土壤区域。此外,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梅州境内海拔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3.2 产业基础好

梅州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较大,占全省茶园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企业也不断涌出,市场活跃。目前,全市主要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69家,其中省级25家。另外,全市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目前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69家。2016年,在政府指导下,成立了梅州市茶叶协会,抱团发展。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76家、个人会员138人,茶叶产业基础已具备一定规模。

3.3 有一定科研实力

2009年梅州市农科院专门成立茶叶研究室,2020年成立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团队引进多名茶叶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系列茶叶科研,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尤其是茶树新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成效显著,至目前已从梅县、平远、兴宁、丰顺等地特有的茶树资源中选出37个品质特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茶树单株作为新品系。2018年,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实施省市共建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市项目,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所与省农科院茶叶所不断加强交流和学习。

4 茶产业存在问题

在茶产业迅速发展的喜人势头背后,也存在着难掩的隐忧,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

4.1 产业链条有短板

梅州市茶业经营主体绝大部分还处在种植阶段,产业链条短且单一。市茶叶协会成员企业在调研座谈中提到,在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中,梅州的茶叶企业基本上主要在种植和加工环节发力,在销售端缺少大型企业引领,致使品牌杂乱,影响了整体产业的效益。在生产方面,政府在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市面茶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茶树种植施肥施药环节缺乏有效监管,部分茶青农残超标,一定程度影响“绿色茶”“有机茶”的公信力。在文化方面,梅州茶史悠久名茶也多,但是品牌效应不突出,以客家炒绿和单丛茶为例,没有把握优势深层次地挖掘出其源头和发展历史。在政府扶持方面政府对茶叶品牌的打造、茶文化的宣传、对企业和茶农的引导、在茶产业上的资金投入、资金鼓励、茶园用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

表2 全市梅州茶业经营主体按链条汇总

4.2 茶树栽培管理粗放

在茶树品种方面,梅州市茶产区以种植本地中小叶群体种及外地品种等为主,目前没有当地主打的特色良种(比如英德的英红9号),不利于特色茶产业发展。受客观条件限制,茶叶生产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高,部分地区良种率低,茶树老化严重,且厂房简陋,设备落后,产量不稳定。

4.3 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不高

梅州市茶叶呈现多茶类发展的现象,加工工艺难以统一,且缺少精深加工能力,水平较低。如“客家炒绿”,由于加工工艺问题,其品质还普遍存在一些缺点,市场接受度较低。

4.4 市场竞争力弱

梅州市茶叶主要销往本市,外销出市出省少,出口海外的更少,茶叶占全国市场份额较低。而且本市部分市场还被外来茶占领。梅州市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价值与文化挖掘等方面匮乏,企业在品牌塑造与推广方面投入不足,且不像英德红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拥有“强大联盟品牌”,我市企业各自为战、出现众品牌“混战江湖”的局面,竞争趋于同质化。

4.5 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匮乏

梅州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较缺乏,人工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园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茶叶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专家型高级人才更匮乏,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实力不能满足梅州茶产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梅州茶业的发展。

5 茶产业发展建议

茶叶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大市场、打造大品牌、做好大宣传、确保高品质”,结合梅州市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选育和引进适合梅州地区茶叶生产的茶树品种是促进梅州市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大力支持科研部门和企业加快新优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一是要以“甜韵花香型”中小叶高档名优绿茶为目标,加快梅州市特色新品种的选育,打造梅州茶产业的金字招牌。二是要引进省内外新优茶树良种,并进行示范和推广,改良梅州市茶树品种结构,带动梅州茶产业的提质增效。

5.2 加快推动标准化种植和管理

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茶叶品质、保证食品安全、降低成本。一是制定合理的种植和加工标准并加强推广,特别是在化肥和农药管控方面,要研究出台用肥、用药的标准规定,并向茶企、茶农广泛宣传,抓好监督落实,逐步把梅州茶叶“绿色生态”的特色落到实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产品优势、经济优势的举措落到实处。二要组织开展茶叶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技术培训,举办斗茶大会、茶文化节、茶叶质量评比等茶事活动,在培训、交流中相互切磋、各补长短,提高茶叶生产水平,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5.3 加快品牌的培育和打造

5.3.1 强化品牌管理

品牌打造是目前梅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梅州市农业局指导下,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已经成功注册“嘉应茶”商标。“嘉应茶”品牌管理应制定管理标准,设立“嘉应茶”红名单制,把“嘉应茶”商标授权给生产规范、品控严格的茶叶企业使用。同时,做好商标授权的管理和后期质量监控,严把质量关,统一执行标准。

5.3.2 明确发展方向

嘉应茶推广应以目前我市的主打茶种客家炒青绿茶和单丛茶为主,在种植标准上加以规范,在加工工艺上加以改善,特别开展客家炒青绿茶的品质提升,改良客家炒青绿茶的滋味苦涩、外形粗糙等品质缺点,提高其市场接受度。同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销售市场,引进工艺,开发黄茶、花茶等产品,进行单品创新的经营突破。

5.3.3加强品牌推广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嘉应茶”品牌进行打造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宣传推介活动。发挥好农民丰收节等宣传推广平台的作用,有计划有侧重把梅州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的特点、亮点宣传出去。逐渐把更多的梅州茶企也吸引纳入进“嘉应茶”来,让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在“嘉应茶”的麾下汇聚力量抱团发展。鼓励茶叶企业开展出口贸易,促使茶叶市场定位从低质低端的消费市场转向优质精品的高端市场,从局限的区域市场转向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升品牌效应和带动梅州茶叶产业化发展。

5.4 加快茶文化培育和跨界融合

政府引导促进茶叶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一是挖掘客家茶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历史故事,把它讲述出来宣传出去。要以茶为媒,把客家特色跟茶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客家茶文化。二是客家特色与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茶文化主题公园,结合新农村建设,把茶元素融入到乡村民居中去。三是促进旅游业与茶业联姻。要把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过程、茶叶品尝、茶叶选购与旅游有机结合,大力支持茶园旅游项目的茶园(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茶叶基地建成茶叶采摘制作体验园,推出茶园生态游、茶叶节庆旅游、名优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生产工艺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游客满意的茶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以茶促游,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梅州市梅州绿茶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红樱绿茶两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