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2020-07-22甄丽娜
甄丽娜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1)
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或狭窄造成机体表现为缺血缺氧状态,主要划分为心肌梗死、猝死、缺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5种类型,常见诱导因素是肥胖、不良生活习惯与三高症等,若治疗不及时则威胁生命健康,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其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围术期受生理或心理等因素影响,造成其治疗依从性欠佳,因此配合对症护理措施是重要的[1]。为循证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72例,研究组(n=36):男25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5.24±8.36)岁;其中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17例;对照组(n=36):男23例,女13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5.38±8.24)岁;其中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6例。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均采用介入手术;无原发性疾病;自愿参与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存在手术禁忌证;认知障碍;病历资料不全。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后带领患者熟悉住院环境,确保其熟悉手术流程,便于手术切实开展,术后遵医嘱给予药物干预,促进病情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循证护理:①成立专业小组: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心内科规章制度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在护士长带领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利用开讲座等形式优化组内成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整合医院有效资源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至实处,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性保障。②搜索循证依据:对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将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关注点,收集临床典型病例资料查阅权威性护理网站,系统分析官方网站的护理数据,根据最终结果提出对症处理方案,便于对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因素提出解决对策[3]。③护理措施:术前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确保房间内安静舒适且隔音,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避免发生感染,掌握基础资料后向其与家属详细阐述疾病知识、手术优势与注意事项等,给予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纠正对疾病知识的错误理解,耐心回答提出的疑难问题,完善常规检查措施,推动手术流程顺利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患者各生命体征与情绪状态变化,发生异常及时上报处理,配合医师完成手术[4],操作结束采取包扎止血措施。术后观察伤口恢复恢复程度,给予心理鼓励与饮食指导,待病情恢复早期下床活动,出院后定期复诊病情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④评价总结:完成护理流程由科室医师系统化评价护理效果,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便于为后期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达到治愈患者病情的目的[5-6]。
1.4 观察指标。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习惯、应急处理行为与自我管理行为的分值,利用100分制评估,分值越高则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好。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7]评估研究对象睡眠、疼痛、社会支持、自我疾病认识、活动能力、治疗不良反应与面部表情的分值,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措施越显著。统计研究对象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与室颤的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存质量)(±s),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n/(%)],χ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行为: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习惯、应急处理行为与自我管理行为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自我管理能力(±s)
表1 自我管理能力(±s)
2.2 生存质量:研究组睡眠、疼痛、社会支持、自我疾病认识、活动能力、治疗不良反应与面部表情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P<0.05,见表2。
表2 生存质量(±s,分)
表2 生存质量(±s,分)
2.3 并发症:研究组(n=36)发生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1例,冠状动脉痉挛1例,室颤1例,发生率11.11%;对照组(n=36)发生心绞痛2例,心律失常4例,冠状动脉痉挛5例,室颤2例,发生率36.11%,χ2=6.2374,p=0.0125,研究组较对照组并发症率低,P<0.05。
3 结论
临床常见心内科疾病是冠心病,诱导因素是心肌缺氧缺血导致患者易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等不良反应,病情严重者可能威胁生命健康,临床治疗该病症患者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其能提高疗效且促进病情早期康复,但围术期受多因素影响造成依从性较差,因此积极配合对症护理干预是重要的[8]。
有研究报道[9],循证护理能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其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充分体现现代化护理科学发展趋势,将科研理论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能为患者与家属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便于达到治愈疾病目的,根据心内科实际情况切实成立循证护理小组能改善预后,完善培训措施确保组内成员能充分意识到循证护理的内涵,查阅科研护理网站后结合科室规章制度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综合考虑患者基础资料或病情严重程度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至实处,确保手术流程能顺利进行[10]。其次,术前需完善患者各项常规检查措施,给予病房护理或心理指导等措施,将房间内温度与湿度调节至适宜范围,定期开窗通风,主动与其沟通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手术期间需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安抚工作,配合医师展开手术流程,发生异常及时上报处理,术后遵医嘱给予药物指导,按时按量服用促进病情康复,待病情康复给予膳食营养指导,保持均衡饮食加强免疫力,早期下床活动改善功能恢复程度,出院后定期复诊观察病情恢复程度,养成规律性生活习惯,定期通过病情随访掌握心理状态与自理能力,发生异常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11]。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习惯、应急处理行为与自我管理行为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研究组睡眠、疼痛、社会支持、自我疾病认识、活动能力、治疗不良反应与面部表情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研究组并发症率(11.11%)较对照组(36.11%)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本研究与鲁延红等[12]文献报道具相似性,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延长生存质量且预防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