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分析
2020-07-22袁守菊
袁守菊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科,辽宁 本溪 117000)
化疗药物外渗(chemotherapeutic extravasation)是指化疗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发生渗出或者渗漏至人体的皮下组织导致的组织细胞坏死情况[1]。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通常会导致组织的长期性损伤以及溃烂,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骨骼和筋脉的损伤,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发生,比如静脉炎等[2]。研究表明目前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达到0.2%~6.5%[3],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从而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身体伤害。护理模式对于预防效果的影响尤为关键,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程度[4]。本文针对两种护理模式对干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肿瘤患者9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59.67±11.22)岁。根据随机平均原则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46例患者,其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19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为(59.44±11.91)岁。研究组46例患者,其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1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为(59.70±11.8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病程资料齐全,有可参考性;②患者及其家属熟知本次研究的内容且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患者病程资料没有可参考性;②患者及其家属排斥参与实验研究;③患者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无法配合研究。以上研究通过伦理会的批准并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签字。
1.3 比较方法: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实行规范化护理流程服务模式。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舒适度、安全感、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种护理模式效果的优劣。
1.3.1 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进行常规护理模式,如双人制核对患者信息以及用药信息,密切监视患者在化疗过程中药物的漏液情况等[5]。
1.3.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规范化护理流程护理。①加强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规范化:由具有高级资格职称且对肿瘤化疗过程中应急性情况掌握程度较好的护理人员(通常为护士长)对参与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用药知识培训、化疗并发症处理、PICC 置管及导管维护等。培训结束后所有护理人员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肿瘤患者化疗的临床护理中[6]。②化疗前进行健康教育及化疗药物准备的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化疗前准备、肿瘤及化疗相关知识、化疗不良反应及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及心理指导。熟知化疗药物标签及粘贴,化疗药物查对制度和查对内容,静脉化疗药物查对内容包括:药物名称、药物标准、药物剂量、给药[7]。③化疗时质量监控管理的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医嘱管理的规范化、静脉通道维护的规范化、高警示药品标志应用的规范化、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处理的规范化[8]。④化疗后质量监控管理的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对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实时监测,如果发生药物外渗处理后续跟踪等[9]。
1.4 观察项目:①化疗前后疼痛程度;②化疗后心理评估: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程度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舒适度,安全感采用医院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打分统计;③并发症发生率;④护理满意度:满意度等采用本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进行访问计算,比较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
1.5 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检验方法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DS及SAS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睡眠质量、生活乐趣以及工作状态评分分别为(3.01±2.20)分、(4.02±2.03)分、(5.83±2.17)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4.90±2.23)分、(5.92 ±2.56)分、(7.89±2.66)分,而SDS、SA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54.22±12.56)分、(59.89±12.12)分则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4.79±7.34)分、(34.45±3.76)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显著高于研究组的4.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DS及SAS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DS及SAS评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对照组满意度为86.73%,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4.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增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日益升高,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静脉化疗仍然是最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化疗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杀死恶性肿瘤细胞,最大限度的挽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化疗过程伴随着多种药物共同作用下的不良反应,而且化疗周期通常较长,患者忍受着很大的痛苦。除去药物本身带来的痛苦外,化疗过程发生药物外渗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不但使得患者化疗时间延长,而且会给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这也会导致者与医护人员间的矛盾纠纷事件发生概率提升[10]。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化疗药物的外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原因有:①在初期进行静脉搭建时血管选择不合适。要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无病变的血管,最好选择前臂,手背等浅静脉,避免在患者肌腱、韧带、等处进行静脉注射[11]。②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够,对于化疗药物知识掌握不熟练,发生外渗时往往会不知如何处理,增加了外渗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2]。③给药装置、给药部位选择不合理等。如果培训不到位,会导致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时选择错误的给药装置,给药部位选择错误等[13]。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常见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规范化的护理模式在日常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健全了整个化疗过程中涉及到的护理方式机制,大量研究表明,规范化的护理模式不但可以有效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等。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SDS、SAS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规范化的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在干预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大范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