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叶永烈

2020-07-22郭久麟四川外国语大学

传记文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陈伯达传记文学叶永烈

郭久麟 四川外国语大学

今年5月,我找出前些时候叶永烈送我的自传《华丽转身》(上下)和《出没风波里》来阅读。尽管在写《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中的《论叶永烈传记文学》一节时,我曾经读过叶永烈的十多部传记作品,但这次读了他的自传,还是很震撼。我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感到,叶永烈称得上是当代司马迁,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创作第一人。”我很想把我的感悟告诉他,并且再次产生了撰写他的传记的想法。谁知,5月15日晚上,突然收到川大中文系同学发来的微信,说叶永烈去世了。我一时不敢相信,他在《华丽转身》中不是一再说他身体很好吗?我立即给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董保存打电话询问,董保存说:“确实如此!我们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还发了唁电。”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顿觉惘然若失——我失去了一位最尊重、最崇敬的榜样和兄长,当代中国传坛失去了一位成就高、影响广、贡献大的传记大家!

我同叶永烈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成都,四川大学校友、著名科普作家童恩正主持召开四川省科普作协会议,叶永烈作为特邀嘉宾莅会,给每位与会同仁送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他给我突出的印象是:身体魁梧健壮,方方正正的脸上充满阳光和朝气,成天都待在宾馆写作,连会议组织的参观游览活动都不参加。第二次是2007年4月,叶永烈到重庆参加第17届全国书市,他给我打来电话,邀我到他下榻的宾馆见面谈。当时我正在撰写《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在第11章《新时期政治人物传记》中,我拟写《论叶永烈传记文学》一节,同他有不少书信和电话往来,他给我寄来了十几部主要的传记作品及有关评论。这次到重庆,他是与夫人杨蕙芬一同去的,杨惠芬女士温婉雅致。我们交流了关于《论叶永烈传记文学》一节的意见,他畅谈了对重庆的观感,还让杨蕙芬为我俩拍了多张合照。

我在《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中对叶永烈传记文学创作的特色和成就作了详尽分析,对其在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在文中说:“叶永烈还在写作,还会有新的作品问世。但是,仅就目前已经写出的作品看,其传记文学创作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巨,影响之广,发行量之高,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第一人。”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出版于2009年)。如今,他已经驾鹤西去。作为一名传记文学作家和研究家,我始终坚执地认为:至今为止,中国当代并没有任何一位传记文学作家超越了叶永烈。

这是基于我对中国传记文学历史,特别是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现当代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从2003年到2009年,为了撰写20世纪传记史,我查阅了上百位中国现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以及他们的数百部传记作品,从中挑选了80多位作家的传记文学作品进行认真学习、阅读和研究,逐一写出评论,再按文学发展的历程和轨迹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提炼和系统总结,写出40多万字的《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在这一过程中,我越来越认定,叶永烈是中国当代第一流的传记文学作家!这是从整体上看,从传记作品的数量、规模、质量、成就、影响、传播、名气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来评价。当然,如果单从某一部传记作品的思想或艺术成就以及影响看,也许某些作家的某些作品可能比叶永烈的要好,或者在某些领域比叶永烈强,但是从整体上看,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还是没有任何传记作家可以同叶永烈比肩。

叶永烈有对传记文学写作的史识、史德、史胆,有坚持真理、追寻真相、查清史实、辨析素材的能力和钻劲,有高效的采访、写作能力和特别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所以,他的作品质量高,数量多,发行广,影响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赢得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气魄、大手笔、大制作,大气磅礴、元气淋漓。叶永烈曾经用九个字来概括自己的作品:“大题材、高层次、一把手”。的确是这样。叶永烈不但具有敢于开拓带有敏感性、风险性题材的魄力,而且还具有驾驭磅礴浩大的传记文学系统工程的能力。从事过传记文学写作的人都知道,撰写传记文学作品,尤其是大型传记文学作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工作量之大,都是非同一般的。而叶永烈则以超乎常人的魄力、毅力和能力,一鼓作气,以四十年的时间,写出了红色系列、知识分子系列、黑色系列等洋洋洒洒上千万字的传记文学巨著。他要进行怎样全面、周到而又宏大的规划,又要经过多少审批、沟通,更需要采访多少形形色色的人物,查阅多少历史档案,然后进行怎样艰难的构思、长期的写作、反复的修改,才能完成这些作品?!叶永烈不愧是大手笔,面对这样气势磅礴的巨大工程,夙兴夜寐,焚膏继晷,而且每部作品都写得史实清楚、形象鲜明、笔酣墨饱、荡气回肠。

第二,有魄力、有胆识、有胆量,敢于写一般作家不敢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叶永烈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从事传记文学写作,他首先就“用带泪的笔”写出了在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备受侮辱、打击、迫害的一批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高级知识分子的传记。他写了傅雷、马思聪、贺绿汀、章伯钧、罗隆基、葛佩琦、王造时,等等。叶永烈不但用他锋芒犀利的笔,批判了极“左”路线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同时,也写出了这些备受苦难的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忠于事业、刚正不阿、献身真理的高尚人格与品性,唱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曲深沉的赞歌!

叶永烈在写作“四人帮”系列传记时,以超人的胆识和魄力,迎难而上,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采访了众多知情人士,终于写出了关于“四人帮”的长篇传记。陈伯达刚刚出狱,叶永烈就冒着巨大的风险采访了他,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难得一见的《陈伯达传》。

第三,关注热点,追踪热点,采写现代重大题材和当代风云人物,善于从旧闻中发掘出新闻,擅长从独家采访中发掘出第一手资料,披露人所未知而又欲知的秘史要闻。叶永烈对自己的传记文学写作有一个规划,这就是“写当代的重要人物,通过人物反映历史”。他还特别关注那些尚未被广泛书写过的时代人物或热点人物。他说:“我的本意并不在于写某人的一生,而是在于通过这些政治人物的生涯,折射时代,写出时代的命运。”正因如此,他选择了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胡乔木这些“红色”政治人物,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陈伯达等“黑色”政治人物,以及傅雷、马思聪、梁实秋等著名知识分子作为他的传主。这就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热点性质,特别能抓住读者,特别具有可读性。

叶永烈著《陈伯达传》

第四,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叶永烈在踏上传记文学的创作道路时,就决定走“中间道路”,即介乎党史专著和历史小说之间,既追求历史的准确,又讲究作品的可读性。为确保史实准确,凡引言都注明出处,绝不杜撰;一些重要事件,也说明来源。由于采取了严谨、求实的立场和态度,所以,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得到了中共党史专家的认可。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对作品的立意、构思和布局,重视作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双重价值。

比如,《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就运用了比较政治学的手法,把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使他们的经历、言行、思想和功过,在尖锐的对比之中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这种文学的构思和写法,大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也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结构上,叶永烈也精心结撰,讲究构思的新巧、宏伟,起伏跌宕,大开大阖。他的长篇传记大多不用平铺直叙的时间结构,而喜用开阖跳荡之法,如《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一开始就别开生面地以“世纪之棋”为引子,写蒋介石和毛泽东,各执黑棋和红棋,以“一场波澜壮阔、跌宕曲折的棋赛,决定了中国的命运”。然后,他就展开了对这场延续了近五十年的“错综复杂的大搏斗”的具体描写,既写出了内含的刀光剑影、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更揭示出了其中的互派密使、幕后斡旋、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最后写到毛泽东与蒋介石去世后,邓小平与蒋经国继续着国共那盘没下完的棋局。作品的立意构思和结构布局不能不说是极其宏伟严谨而又精当高明的。

叶永烈的传记作品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命运。他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和描写历史人物。在《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中,叶永烈能站在时代高度,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生平事业、相互关系和历史功过,作全面的审视和描写。在写《陈伯达传》时,叶永烈既写陈伯达的罪行、错误与忏悔;也肯定他的成绩。在写知识分子系列传记时,叶永烈既显示出他们的共性,也突出他们的个性,笔下的语言流畅生动,富于感情,富于文学色彩。叶永烈很会讲故事,善于把平凡的史料娓娓道出,把历史上纠缠不休的问题一条一条查证出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富于戏剧性地铺展下去。

总之,由于叶永烈把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功力结合起来,把历史的真实性、科学性与文学的生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因此,他的传记文学作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可读性强,读者面广。

叶永烈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时,就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此后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几十部科普作品,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新时期以后,他转向纪实文学与传记文学写作,几十年来,写出了红色系列: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国共风云——毛泽东与蒋介石》)以及《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毛泽东的秘书们》《邓小平改变中国》等;知识分子系列:《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钱学森》《倾城之恋——梁实秋与韩菁清》《雾中奇案——戴厚英的心路历程》《名人沉浮录》《名人风云录》等;黑色系列:“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等;此外,叶永烈还写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历史悲歌——反右派始末》《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黑红内幕——叶永烈采访手记》《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出没风波里》《华丽转身》(上下)等。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极多,而且影响极大,极为畅销,印数往往从10万到几十万不等,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也因此被卷进了签名售书的热潮,在历届全国书市上签名售书,极受欢迎。例如,在第5届全国书市上,他为新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签名售书,两个多小时签售了1200多册。1994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第6届全国书市上,他的《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刚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11万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用专车把书从印刷厂直接运到武汉。为了买到这本刚刚“出炉”的新书,读者们排起蛇形长队,半天多时间,他就签出3600多册。由于叶永烈的作品发行量大,他的书也成为仿冒的重点目标,他自己搜集到的冒用他的名字的伪书就多达50多种。

叶永烈在传记文学界的影响力巨大,中国台湾《传记文学》杂志在发表叶永烈的传记文学作品时,称叶永烈“是历史学家,也是传记家,也是最有成绩的作家”。中国香港在1998年把“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奖”授予了叶永烈。美国传记文学研究所也聘请叶永烈作为顾问。

在参加重庆书展时,叶永烈还和我说起他的藏书很多,书房装不下,他就把家中的游泳池改成了藏书室。他与许多名人有通信,都保存得很好。他在长期采访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录音、录像、照相,积累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他准备把这些名人信件、笔记和音像资料,都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叶永烈曾说,他准备在墓碑上刻上一句话:“要寻找叶永烈,请到上海图书馆。”其人生之乐观潇洒、旷达通透,令人敬佩!

叶永烈为中国传记文学赢得了声誉,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陈伯达传记文学叶永烈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58年前朱东润先生的预见
异彩纷呈:传记文学研究70年
迟暮之年的周扬与陈伯达
《陈伯达传》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