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020-07-21游广宇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学习模式小学数学

游广宇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达到自己能力的锻炼,以及能力的提高。随着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时,要本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进行充分努力的锻炼为主要目的,不断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达到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不断获得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习惯;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7-0127-02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普遍都是采用板书以及口述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没有进行主动的探索知识,总是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知识的接受,这样也就没有让学生做到自己学习能力的锻炼。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具体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备一种数学素养,从而达到自己数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本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进行教学的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室的主要角色是老师,而学生仅扮演听众的角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效率通常不太高,特别是对于数学而言,要求学生要积极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考并束缚学生的思维。受教室中有限的数学概念的影响。在自我解释的过程中,教师还会忽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只讲课,学生只听课。这种填塞式教学方法只会逐渐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只是为了学习。如果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结果将不会很好。

受过去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已经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即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以及学生在课堂笔记中记录什么。从长远来看,学生习惯于根据老师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考虑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积极思考问题,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此外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观念也是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教学方式是一种行为,那么教育的概念就属于一种思想。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的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小学生的普遍问题是他们的思维不集中,老师的指导和培训是关键。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表现,而老师总是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所以对于学校和家长而言,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将成绩摆在首位,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产生被动学习的行为。

2.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导入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知识的探索。这样教师能够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问题讨论中,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问题的探究,从而达到知识的探索。学生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帮助,让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查漏补缺,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加集中精力去理解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从而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分数和小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与分数有关的实际例子,可否舉出几个”“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进行知识的探索,而且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思考能力,积极的去回想生活中与这两个数学概念相关的例子,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一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思维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碰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发现这些具体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分为学生独立思考以及进行分组合作的方式,学生首先要选择的是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个过程主要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时,就要积极的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进行相互沟通,这个过程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三条边的特点》这一节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探索。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第一步,首先要做到自我独立思考,对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自己探索,得出自己的答案。比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具体特点,自己先列出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来观察它们三条边的特点,当自己独立思考完毕,再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答案,来检查自己是否遗漏了其他同学所总结的特点。

比如,当我们教五年级的“小数”相关内容时,由于这部分是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我们的老师可以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便学生可以分组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讨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和无限非循环小数的知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咨询教科书和交换问题来养成探究思维的习惯,并对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同时,我们的老师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为每个小组提出问题,以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

在數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联系,而且很多数学知识只要学会,就能够在很多方面都应用到。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时,也要着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巧,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简单。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数学技巧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例如,教师在进行《立体几何的三视图》这一节知识的讲解时,首先要给学生细致的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三视图之间的联系,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当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就要举出几个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能够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一类题的解题关键,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数学技能。

5.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注意事项

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有时他们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某些数学概念,不是因为思考,而是认识。这时,老师可以进行数学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合作,实现独立思考。例如,在识别三角形,矩形和圆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命名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矩形和正方形,比如,红围巾,练习本,锅碗等,以便学生实现连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培养数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提出问题是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独立思维的培养。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诱因,探索和启发。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能很快找到突破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习惯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探究知识的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数学技巧,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达到自己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云.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新课标,2018

[2]白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D],新课程(中),2017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学习模式小学数学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