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20-07-21汪亚睿
汪亚睿
摘 要:对于初中生而言,音乐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审美的重要的途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出发,对症下药,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重要性;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17-01
1.初中音樂课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音乐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音乐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审美的重要的途径。初中阶段刚好的是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三观和性格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按照苏格拉底的“清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庄稼”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这是我们将健康、正确的审美“植入”学生大脑中的最好时机。其次,初中生刚刚告别课业压力相对较小的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后,尤其是进入初二后,骤然增多的课业自然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音乐课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再次,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音乐的刻板印象。在我们传统观念中,音乐似乎是一门“下里巴人”的学问,谁都能随意评价和参与。我们并不是要否认音乐的大众化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专业性的一面,我们至少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音乐的专业性的一面,并带给学生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知道专业知识的学习带给我们的体验同一般的随意参与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2.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音乐教学对于初中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它们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音乐课程的效率和功能的发挥。
(1)重理论不重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趋向于精准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继续以“一首歌一节课”式的敷衍音乐课堂了。音乐教学内容也被要求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开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发现,部分教师为了凸显音乐课堂的专业性,开始对于学生进行所谓的“乐理知识”的教授和训练。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触过相应的训练,乐理基础几乎为零,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直接开展更高难度的乐理教学似乎有点“拔苗助长”的意味。
(2)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脱离
我们的初中音乐教材中选用的音乐材料大多是爱国、爱家乡等“阳春白雪”式的题材,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国外的一些经典音乐,如《胡桃夹子》、《天鹅湖》等。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并非这些经典,反而是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现代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甚至在提及现代音乐时候,有些学生对于一些歌手及其歌曲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比教师掌握的信息量还大。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值得鼓励。
而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学生反而不一定感兴趣。这里就有个矛盾:教师究竟是要教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还是教材课标要求的内容?课堂教学与学生兴趣间能不能实现有机的统一,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也能体验到最佳效果?
(3)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问题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师生观: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者和监督者。然而,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身兼三个角色:教学主体、主导和监督者。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以上三个问题只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代表而已,以它们为主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解决或者改善已经迫在眉睫。
3.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率的对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往往是具有个性化的,即教学人员从教师自身、学生、班级氛围等各个方面出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助力于教学。现将从笔者自身的教学视角出发简要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赋予音乐理论必要的“血”和“肉”
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要重视教学目标的,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学本身就是失败的,这是经历过无数失败的课堂后的最大收获。然而,直接将教学目标“转交”给学生也肯定不是个好主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的是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学习本身的意义;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重视学习者的感知和体验,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尊重、被认可后的情感体验和获得感、幸福感。
(2)准确定位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前文已经提及,在学生中,有着为数不少的对于现代流行音乐认知范围较大的学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将这个信息利用起来,作为我们初中音乐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根据维经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实际上是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但“潜在发展水平”的过渡的过程。显然,初中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感知能力就是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教师的任务便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确定其“潜在发展水平”,并通过引导等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帮助学生顺利快速地到达“潜在发展水平”,而教师要做好引导。
(3)教师不断更新认知水平
“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所有的教学行为也是为了学生。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主角永远是学生,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和舞台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是需要属于自己的、靠着教师引导和监督的最好的自我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和权衡的。
参考文献
[1]张娟.试析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北方音乐,2019(18)
[2]王雯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突破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