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020-07-21范敏
范敏
【摘 要】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通过经典数学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死板地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逐渐降低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整个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优化自身的教学策略,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数学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学素养的发展。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解决能力;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下,学生解题能力低下是普遍现象,一方面由于教师专业素养、教学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不合理。所以,教师根据数学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引导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逐步拓展自身数学思维、掌握多样的解题技巧,促进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和改革。
一、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能力
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思维能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型问题,围绕一个习题提供多个已知条件,而对所求的数学问题不加以限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每个已知条件的认知,自主设计数学问题并解答。或者只为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补充已知条件,进而完成相应数学问题的解答。例如,已知一片树林中只包含杨树和柳树两种树,其中杨树占三分之一,问柳树有多少棵?学生在上述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发挥自身的数学思维,可以根据杨树、柳树和树的总数三个方面的条件来进行解答,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解题方向,比如当已知杨树的数量为9棵时,学生利用除法进行解答,进而有效性地实现数学思维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提供相应难度的数独,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和思考中逐步整个数独的填写,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使用,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提高数学问题解答的效率。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数学解题技巧进行学习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能力。
比如,已知汽车A的行驶速度为10千米/小时,汽车B的行驶速度为12千米/小时,汽车A比汽车B先行1小时,问汽车B行驶几小时后会追上汽车A?学生在上述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往往会由于多个条件产生思维混乱,无法快速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甚至不知如何解答。所以,教师依次向学生提出“能不能使用线段来代替汽车一小时的行驶距离”“如何画图能够将整个行驶过程清晰表现出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清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不断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进行解答,将上述问题简单化,将汽车B的行驶速度转化为汽车A的行驶速度和2千米/小时两个单独的行驶过程,进而轻松实现数学问题的解答。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相應的解题技巧,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立足生活情境,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课程的开展,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解答书面上的数学问题,而是能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完成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解答。所以,教师立足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解答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对于初次接触到数学实际问题的学生来说,学生往往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解答,而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在5米长的距离上种树,已知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为1米,问能够种几棵树?当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学生经常随口回答出能够种5棵树的错误答案。当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完成整个种树环节中,发现能够种植6棵树。由此可见立足生活情境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时,整个解答过程会增加复杂程度。比如,打折问题、表面积问题,都应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在小学数学习题讲解中,教师立足于生活实际,增添解题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快、更清晰地理清已知条件和解题思路,整体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性、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解答,向学生讲解多样性的解题技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从生活情境出发,设计具体的数学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