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栽培领域高产栽培配套的实施

2020-07-21黄仁建

农家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水稻栽培配套技术高产栽培

黄仁建

摘 要:水稻栽培相关配套技术的规范应用一直都是农业生产工作中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当下更多先进栽培技术的革新应用中,更需增进栽培技术的更新完善,以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以及土地资源更合理应用。本文简要分析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中主要应用内容后,从选种、育苗、栽培等环节入手对技术应用要点详细讨论,希望各农户在水稻栽培中有效落实技术,获得更高收益。

关键词:水稻栽培;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实践应用

作为我国当下关键农作物种植种类之一,水稻在日常生活供给与粮食安全管控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务必重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结合各地水稻种植实际状况以及气候情况进行技术要点的全面分析、准确落实,以此实现更优化水稻栽培模式,为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先进栽培技术与理念都是其重要引导力量,更需各地在技术应用过程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优化。

一、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应用内容

(一)杂交水稻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对水稻品种的优化,以杂交方式将各类水稻品种中优良品质聚合起来,不仅提高水稻产量,而且使其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保障产量稳定增长。我国水稻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已开拓出更多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而且也在随相关技术的革新而不断促进各类新技术的合理融入,以解决当下杂交水稻稳产不足的弊端。超高产育种仍会作为今后水稻杂交技术应用的关键方向,结合传统水稻育种方式,将杂交、诱变育种有机融合,并加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功能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水稻高产稳产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

(二)密植技术

该项技术的应用是结合水稻生长主要影响因素考虑的,其具体产量与实际生长过程中结实率、穗粒数等有很大关联,加强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能够更有效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这也正是密植技术的出发点,通过密度控制的合理性,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叶面阳光接触面积,使其因此而吸收更多阳光,促进光合作用有效率提升,促使水稻合成更多资源,从而增加水稻穗粒,为水稻种植增产提供更重要的基础保障。

(三)三控技术

水稻三控技术能为水稻提供更合理地生长环境,从而促进其产量不断提高。在控肥方面,主要是在水稻生长周期内对其土壤中各类养分的合理管控,保证氮磷钾主肥的充分性、丰富性,尽可能减少氮肥损失,给予水稻更全面足量的肥力支持。在控苗方面,通过对水稻秧苗的有效性甄别,将其中无法成穗的无效蘖及时剔除,为有效蘖提供更多养分,以此促进成穗率拔高。在控病蟲方面,并非是直接采取农药喷洒的形式,而是以田间管理为根本,通过充分水分供应、提供适应生长环境等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比如可在抽穗期增加田间的透光率,以此消除纹枯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从而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预防。

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应用要点

(一)科学选种,规范处理

选种是水稻栽培技术应用中的首要点,应重点结合种植地区各类生长影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比如该地的气候、温度、土质等,以此为基本点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水稻品种,并集合出芽率、成活率、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能力等进一步筛选,以个体优良、环境适宜的品种为宜。完成选种之后,还需要对稻种进行规范处理,剔除其中受到伤害、干瘪类的稻种,并将其置于药水中浸泡,一般需以冷温水交替浸泡,冷水24h后换为温水浸泡一段时间,随后捞出晒干即可,以此可促进种苗发芽率适当提高,同时也能有效清除稻种中可能存在的病虫害,保证后续栽培质量。

(二)重视秧苗培育

水稻秧苗的培育是配套技术中重点内容,保证所栽插秧苗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对于水稻产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水稻秧苗播种时间的控制上,多也会和秧苗培育有很大关联,多以秧苗培育状况进行播种量与时间上的控制,如果不甚过早,就会导致秧苗提前老化,分蘖减少,反之,如果播种时间过晚,也会造成秧苗过于软弱,无法及时完成返青,所以务必要注意秧苗培育下对播种时间的合理控制;经秧苗合理培育之后,一般多在五月上旬即可进行播种,这时所选适龄壮苗经培育后秧龄一般在36天,比较适宜播种。在壮苗培育过程中需对其生长方式加以控制,如果尚未长出3叶,要以旱长法进行培育,出现两叶一心后要及时提供适度水肥,保证壮苗更迅速生长,而到三叶一心后可以转为水长法,并及时施促蘖肥;日常管理中应定期进行苗床整理,清除其间杂草,避免干扰壮苗的正常生长。

(三)合理管控栽培过程

在水稻秧苗的具体栽培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影响,以此科学把控栽培方式与时间,比如要在栽培前综合考虑本地降水、土壤等多类影响因素,保证所规划的栽培时间、密度、方式等最适宜当前种植需求。秧苗栽插方法较多,其中直播法最为多见,这是一种相对而言应用简便、成本较低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中对秧苗生长时间的合理控制,保证最快时间内完成秧苗的栽插即可;不过随着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机械设备应用为核心的秧苗栽插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得以广泛应用;机械化技术应用中应注意对秧苗的安全控制,要结合床土类型对机械应用形式合理区别,避免出现秧苗插入过深、过浅或是秧茎折断等问题,并结合其配套农艺,保证秧苗栽插密度的合理性。

(四)落实田间管理要求

水稻田间管理涉及多类技术应用,务必要在管理过程中兼顾多个方面。在水肥管理中,要以秧苗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状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比如,在水稻拔节期要适当追肥,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分别灌浅水及灌深水等,以此促进水稻更健康成长。在病虫害防控中,要以综合防控方法为根本点,而不仅是以往出现病虫害时才采取应对办法,要加强各类病虫害的预防,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注意环境控制,比如田间水量要适度,定期核查秧苗生长状况,保持秧苗生长合理密度,规范追肥,保证水源质量等等,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全面防控体系,并以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各类病虫害防控办法的综合考虑,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与应对。

三、结束语

总之,在水稻栽培领域中,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水稻栽培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产量的稳定增长,更为其中具体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基础性、引导性支持,所以各地更应提高对该技术有效应用的重视,严格把控技术要点,增进其与本地区水稻种植需求的针对性融合,以促进水稻种植产业更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琼.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9,(35):19.

[2]胡乔永,马永升.试析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关键点及其病害防控[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06.

[3]韦美昌.试析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7,11(24):20.

猜你喜欢

水稻栽培配套技术高产栽培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病虫害防治配套技术策略分析
苎麻良种“川苎11号”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