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2020-07-21石桂平
石桂平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当前各科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旨在迎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自主性”这一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学习,主动汲取知识,主动提高学习技能,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而言,其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问题,有待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制课堂。因此,本文先阐述了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的现象,然后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目的,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制;学习主动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034-02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理论性内容比较多,不少学生缺乏对这些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容易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厌学感。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创新改革,让道德与法制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主动探索与道德与法制相关的课堂问题。这显然可提高初中生在道德与法制学习中的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道德與法制知识,在愉快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1.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的现象
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职责。只是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比较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新型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提高这一课程的实际效果。
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匮乏现象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时,虽然在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可归结为“学习但不快乐”现象[1]。这一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对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使其主动汲取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知识营养,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重要知识问题。长期下来,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更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若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也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打破“机械学习”的桎梏,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主动学习方式。教师应对这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采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彻底转变现有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其主动配合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实效。
2.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策略
2.1 以课堂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展现平台。
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交流与讨论的重要教学方法,学生在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为学生构建促进其主动学习、提升其主动学习驱动力的个性化展现平台,实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教学目的。以“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为例,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朋友?你们认为交朋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针对其课堂问题进行思考,然后与同伴进行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赞美朋友时,列出了各种各样的词语,如真心、诚信、幽默、陪伴、理解、不离不弃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幽默地提出“臭味相投”这个词语,引起了组内学生的哄笑,让气氛更加和谐、愉快。而在探讨交朋友的最重要特质时,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会对“友谊”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了。
2.2 通过生活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案例主要是指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例,将其引入到道德与法制课堂上,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制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引发学生深入性的思考,使其主动探究生活案例中蕴含的道德与法制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生活案例中各种问题的方法[2]。比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不同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法制问题,如:初中生受到校园欺凌、放学路上初中生遭受抢劫殴打、初中生辍学打工被拐骗等等。
从各种生活案例中,学生可感受到未成年人受到不法侵害的严重性。此时,教师可以将“未成年人免受伤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生活案例内容,独立思考如何处理未成年人受到不法侵害的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自主通过网络渠道或其他渠道去了解有效的对策。例如向家长倾诉,让家长加强保护;向老师汇报,争取学校的保护;向社会有关部门投诉,争取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等。还有的学生从自我强大这方面入手,主动了解自我保护相关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其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都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2.3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效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法是当前备受教师欢迎的新型教学方法,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有效增强其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3]。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学情境创设的效果,让学生更容易受到吸引。比如在《情绪管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为初中生播放视频:“在视频中,有个小女孩哭了,旁边的小男孩看到她哭了之后,也哭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播放更多类似的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为什么当别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周围人的情绪也发生变化?”
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究欲望的驱使下主动走进了教学情境之中,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这一重要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开始活跃:“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周围其他人,那我们该如何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由此,学生参与到了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2.4 开展主题性的道德与法制教学活动。主题性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着某一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形式具有教学核心突出的特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深化自身的认知,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比较强。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组织主题性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亲子之间》一课为例,教师可制定“感恩”为主题,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父母为孩子做出的一切无私贡献,联想到了父母脸上的皱纹增加了,白发多了,眼神中对孩子成才的期盼更深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谈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抒发个人的感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另外,教师也可站在法制教育的角度展开本节课的主题性教学活动,制定“背叛之爱”的主题,深挖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孩子刻薄年老父母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方面,教师可鼓励学生了解赡养父母的法制知识,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深入认识父母对孩子的爱,塑造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师要正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匮乏这一问题,进而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教学目标,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推广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克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主动学习习惯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晶伟.试论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66.
[2]孙平安.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高考,2019(3):48-48.
[3]范成美.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