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行动者视域下“大妈”的新闻话语表征研究

2020-07-21刘文宇

关键词:行动者大妈语义

刘文宇, 刘 佳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 言

“大妈”一词,作为称谓用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传统上,“大妈”有两层含义,一指伯母,即伯父的妻子;另一种则是对中老年女性的尊称。201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针对中国消费者抢购黄金行为的报道首次采用“Dama”一词指称中国改革开放后生活富裕起来的中老年女性这一社会群体,此后国内外有关“大妈”的报道屡见报端,并演变成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集体身份和社会现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中国大妈”形象的认知。在线上线下媒体的助推下,“中国大妈”迅速成为网络热词,2013年英国《牛津英文词典》将该词列为候选收录词汇。“中国大妈”一词的产生丰富了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实践参与者即社会行动者的范畴与类型。

社会行动者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被定义为意向性行动(intentional action)的参与者。意向性行动被内化性期待(internalized expectations)所塑造,内化性期待涉及他者对意向性行动意义的诠释(1)CHANDLER D, MUNDAY R. A dictiona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因此,集体身份话语构建离不开社会行动者的参与。批评性话语分析将社会行动者定义为文本中被描述为在做某事或被动做某事的参与者(2)DARICS E, KOLLER V. Social actors “to go”:an analytical toolkit to explore agency in business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J].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9, 82(2):214-238.。

为揭示“中国大妈”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建构,本文尝试从社会行动者视角出发,以《中国日报》为语料来源,探究新闻报道对“中国大妈”一词的话语表征。

二、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意义进行识解的符号资源。在语言使用中,说话人在诸如“谁与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以及为什么做什么”(3)HASAN R. The analysis of one poem:theoretical issues in practice[C]∥BIRCH D, O’TOOL M. Functions and styles. London:Edward Arnold,1988:45-73.选项中做出选择来编码小句中的社会现实和他们的经验(4)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340-347.。人物、行为和事件通过及物性系统实现表征。借助该语法系统,说话人确立语义—句法角色,例如施事(agent)和受事(patient)。Halliday指出,语言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同时也建构客观世界,用语言符号反映和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识解过程(5)HALLIDAY M.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hens: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1995:1247-1276.。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及物性可操控的要素之一是“过程”(process),通过动词来实现。这些过程表征为行为、话语事件、意识状态、位置或占有的状态、生理和心理行为以及存在,即六个过程类型,它们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伴随过程的发生,社会行动者或参与者由名词短语实现。Halliday根据参与者所涉及的不同过程类型,赋予他们不同的标签,例如,物质过程中的“行动者”和“目标”,关系过程中的“载体”和“属性”等。一般来说,参与者要么是过程的施事者,要么是过程的承受者。在本文中施事者称为施事,承受者称为受事。

参与者在施事或受事的位置非常重要。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反映社会行动者行为,进而影响其权力。当参与者处于施事位置时,多被赋予正面声音,使其发挥主动作用;而当参与者处于受事位置时,则成了无权的社会行动者。

尽管Halliday的及物性模型揭示了小句中的参与者,却忽略了其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表征选项网络。Van Leeuwen就此提出了表征社会行动者的社会语义清单(sociosemantic inventory),又称社会行动者系统(见图1)(6)VAN LEEUWEN T.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C]∥CALDAS-COULTHARD C R, COULTHARD M. Texts and practices: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Routledge,1996:32-70.。社会语义清单的优点在于它基于社会语义而不是词汇语法特征(7)AMER 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war repor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press:the case of the Gaza war of 2008—2009[J]. Palgrave communications,2017,3(1):1-11.,并与及物性理论高度融合。

根据社会行动者系统,对于出现在小句中的社会行动者,说话人可以从命名化(nomination)和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两种具有价值取向的指称策略中做出选择。当个体被命名时,通常会突出他的个性化、独特身份和人类特征。以专有名词中的姓名为例,其形式多样,从正式称谓(仅姓氏)、半正式称谓(全名)、非正式称谓(仅名字)到最不正式称谓(昵称)。需要说明的是,命名化中包括头衔加正式称谓组成头衔/关系正式称谓(如某医生或某大学的神经学教授),其中有带头衔的人物指称,旨在表示尊重,增加阶层区分等;也可能是为了表示隶属关系,增加个人或亲属关系头衔。范畴化则涉及社会行动者与其他人共享的身份和功能。Van Leeuwen又将范畴化分为功能化(functionalization)、识别化(identification)和评价(appraisement)三类。其中,功能化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就他们所做的事情被提及时的身份,即特定语境角色,如采访者、钢琴家或船员。而识别化则是指社会行动者被定义为某种永久或不可抗拒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识别化又进一步细分为层级识别(classification)、关系识别(rel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身体识别(physical identification)。层级识别指的是“用以区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特定的社会或制度的主要类别”。层级识别主要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层级识别策略可以使对话者处于移情或同情的地位。关系识别指社会行动者的私人、亲属或工作关系。身体识别可以通过身体特征表征参与者,这些特征带有内涵,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或功能化。详见图1。

图1 社会语义清单(社会行动者系统)

及物性理论和社会行动者系统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着眼于小句中的社会行动者自身及其关系。而社会行动者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微观层面,与其他社会行动者的相互关系对社会行动者的表征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而立足于宏观层面,分析联系社会行动者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恰恰弥补了传统社会行动者分析的不足。

社会网络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即社会网络的形成是由“节点”与连接节点的“关系”构成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行动集合。社会网络的密度也称为关系强度,是衡量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美国社会学家Granovetter在研究求职过程时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他据此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和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反之,弱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的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弱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对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而来。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弱关系的分布范围更广,通过弱关系更能获取信息和资源,实现信息在不同群体间的交互,相较而言,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互动机会。Granovetter认为,人们是出于理性的需要才去发展和使用弱关系的(8)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C]∥LEINHARDT S. Social networks. Amsterdam:Elsevier, 1977:347-367.。

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会行动者的新闻话语表征框架(见图2)。社会行动者的新闻话语表征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侧重句法和语义,运用及物性理论过程类型和社会行动者系统,分析与社会行动者有关的小句中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以及施事的角色选择;宏观层面,关注语篇,通过基于语义的社会网络分析,了解社会行动者的相互关系。

图2 社会行动者的新闻话语表征框架

本文将基于上述社会行动者的话语表征框架,对“大妈”的新闻话语表征展开详细分析与讨论。首先,从微观层面对“大妈”进行社会行动者角色选择分析和及物性分析,即基于社会行动者系统中的命名化和功能化表征策略,对“大妈”的指称进行分类。参照Halliday的及物性模型,讨论社会行动者参与过程以及社会行动者在过程中的角色。其次,从宏观层面对社会行动者的相互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借助文本挖掘工具KH Coder生成语义网络图,讨论参与者与其他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来源和构成

本文借助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以“Dama”为关键词,检索并下载了报纸媒体对“中国大妈”的相关报道,对报道中所包含的社会行动者进行了提取和分析。查询结果显示,2013年8月12日至2018年12月1日,报纸媒体发表的关于“Dama”的新闻报道共计55篇,合计23 997个字符。其中,多数报道源于《中国日报》,共计42篇;而海外媒体报道分布广泛,分别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但数量较少,仅有13篇。为了保持调查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本文只选取《中国日报》的42篇相关报道进行研究。

(二)社会行动者角色选择分析

在提及“大妈”时,不同的称呼蕴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考虑到第三人称代词并不具备意识形态内涵,本文主要围绕命名化和范畴化分析对“大妈”的指称。

1.“大妈”的命名化

对“大妈”的称呼分为最不正式称谓、非正式称谓、半正式称谓、正式称谓和头衔/关系正式称谓五种命名化策略。报道中对“大妈”的称呼总共出现53次。文章以正式称谓命名(仅提及姓氏)和半正式称谓命名(名字和姓氏同时提及)出现的频数较高,分别为30次和19次,频率为56.6%和35.8%。头衔/关系正式称谓(称号+姓氏)在本语料中使用不多,仅出现4次,占比为7.5%。由于语料源自正式的新闻报道,所以仅提及昵称的最不正式称谓和仅提及名字的非正式称谓在文本中并未出现,如表1所示。

表1 “大妈”的命名化

在报纸媒体报道中,对“大妈”的话语表征明显具有正式化特征。正式化表达既表现了媒体的公正,又增强了报道观点的说服力,其中,姓氏被提及的次数最多。例(1)出自一篇有关Liu姓“大妈”热爱摄影的报道,使读者了解到“大妈”同样拥有广泛的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例(2)出自一篇和广场舞相关的报道,通过描述Chen和其他五位“中国大妈”在北京蓬蒿剧场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舞台表演舞蹈,向读者展示了“大妈”跳舞的积极面。句中对“大妈”的指称,采用了正式化命名,使文章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颠覆了读者对“大妈”跳舞消极影响的认知。

(1)Not long ago, Liu hosted a small exhibition at her home where she showcased about 100 of her photos to more than 100 visitors.

(2)Chen and five other Chinese dama middle-aged or elderly women have performed for the past year in the 80-minute drama 50/60 Dance Theater with Dama, at Penghao Theater in downtown Beijing, and even perform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n October’s Vie Festival in Bologna, Italy.

提及姓氏和名字的半正式命名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正式命名,但姓或名单独出现频数较低,最高为4次。当涉及具体事件时,常使用半正式命名引出事件主人公,如例(3)中,详细描述了Zhang Shifan的身份以及涉及的事件,有助于读者对新闻内容有更加详尽的理解。

(3)The face mask was invented by a 58-year-old woman named Zhang Shifan. It’s most used in China’s coastal city Qingdao by middle-aged women who like sun bathing, but hate getting tanned.

带有称号的命名使用频率要低得多,且称呼单一。关于“大妈”的新闻报道多强调“大妈”这一特殊身份,而未提及“大妈”所拥有的其他特殊职业或称号。例(4)中提到的关于Dama Li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大妈”发朋友圈欲找寻“女儿”陪同旅行事件的进展,拉近了读者和“大妈”的关系。

(4)At the end of the ad, dama Li extended her sincerity by saying she would cover all the expenses of the trip, including accommodation and air tickets, plus an iPhone 7 as a bonus gift.

2.“大妈”的范畴化

社会行动者系统中的范畴化包括功能化、识别化和评价三个分类。因报道中未涉及评价,我们仅从功能化和识别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报道中“大妈”的称呼按功能化和识别化两项进行范畴化分类的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功能化和识别化在文中出现的频数分别为39次和34次,频率分别为53.4%和46.6%,功能化高于识别化。

表2 “大妈”的范畴化

功能化是社会行动者(例如面试官、船员、钢琴家等)的活动、职业和角色(9)VAN LEEUWEN T. 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8:23.(10)AMER M. War repor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press: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Gaza War of 2008—2009[D]. Hamburg:University of Hamburg, 2015:27-28.。社会行动者的功能化通常有三种表述方式:通过动词构成的名词表示,如在动词后加-er, -ant, -ent, -ian, -ee等后缀;通过与活动相关的地点名词或工具名词加后缀-ist, -eer等表示;通过由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点或工具加man, woman, person等组成的复合名词表示。如表2所示,“大妈”的功能化身份使用频率最高的为 “square dancer”,这说明《中国日报》有关“大妈”的新闻报道多聚焦“大妈”跳广场舞这一事件。例(5)客观地报道了广场舞盛况。

(5)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now more than 100 million square dancer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each spends an average of 300-500 yuan ($45-72) a month on the activity.

而其他几项 “Latin dance instructor”“hobbyist”“retired resident”和“public nuisance”也与“大妈”跳广场舞相关。在例(6)中,人们对“大妈”跳广场舞所持观点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跳广场舞的“大妈”是有健康意识的中老年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妈”跳广场舞扰乱公众安宁。例(6)中提及的“public nuisance”并非直接指出消极刻板印象,而是陈述一个可供选择的事实。剩余三项则表现了“大妈”的积极刻板印象:她们是已退休的舞蹈爱好者,她们中的某一个甚至可以成为拉丁舞教师。

(6)They’re either health-conscious seniors or public nuisances, depending on whom you ask.

其次,“investor”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表明还有较多报道关注“大妈”作为投资者这一语境下的事件。如例(7),陈述了“大妈”购买黄金的事实。

(7)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Dama investors bought 300 tons of gold in 10 days.

投资也以“投资者”身份为主,兼及其他功能化指称,如“nouveau riche”。该词源于法语,意为“暴发户”,含贬义。上文指出,功能化是指涉及语境时的社会行动者身份。在例(8)中,针对部分报纸将“大妈”定义为缺乏经济洞察力、盲目从众的暴发户形象,《中国青年报》记者对这一情况进行澄清,认为个别报纸曲解了事实,错误地构建了“大妈”形象。结合语境可知,此处虽用“nouveau riche”指称“大妈”,但并非指其消极,而是对事情发展进行客观描述,为“大妈”正名。

(8)Chinese dama (big mothers) have been hitting the headlines since last year. They are often portrayed as nouveau riche with poor insight into the economy whose investment behavior resembles the herd instinct.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they have been stereotyped for the wrong reasons, says an article in China Youth Daily.

识别化细分为三类:层级识别、关系识别和身体识别。就层级识别而言,识别标准有年龄、性别、阶级、财富、种族、宗教等。“大妈”的层级识别主要突出她们是属于中产阶级的中老年女性。关系识别通过私人、亲属或工作关系表征社会行动者,通过表示关系的封闭名词来实现,如:朋友、阿姨、同事等。在关系识别中,社会行动者通常通过物主代词、所有格或者用of修饰的短语表示所属关系。关系识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如妻子这一指称,就缘于“大妈”的夫妻亲属关系。在例(9)中,“中国大妈”作为妻子,控制着家庭财务,借此揭示了为什么中产阶级的中年投资者皆为“大妈”,而非“大爷”。

(9)Contrary to what many Western feminists assume, in most Chinese families, especially the middle class, it is the wife who controls the family finances.

考虑到身体识别未在所收集的语料中出现,故此处无法进行细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报纸媒体通过采用正式化和半正式化策略对“大妈”进行报道,增加了报道的客观性。媒体多围绕“大妈”的广场舞者和投资者社会行动者身份进行报道。“大妈”作为广场舞者,并非是社会公共治安的妨碍者,相反,“大妈”通过广场舞,拓展了新的爱好,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大妈”作为投资者,并不是无脑、跟风投资的暴发户,而是进行过市场调研的投资人。

(三)及物性分析

1.“大妈”及物性类型分布

按照语法位置选择及过程类型选择,我们对与“大妈”相关的小句进行了及物性分析分类,如表3所示。就语法位置的选择而言,“大妈”这一社会行动者在施事位置出现的次数远高于在受事位置出现的次数。就过程类型而言,与“大妈”相关的句子涉及的过程类型比较全面,除存在过程外,其他过程均有涉及。“大妈”作为施事者,最常出现于物质过程中,其次是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占少数;“大妈”作为受事方,最常出现的同样是物质过程,其次是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出现次数较少。不同语法位置的每种过程类型的出现都有显著差异。

表3 涉及“大妈”的过程类型

2.“大妈”在施事位置的过程类型分析

报道倾向于将“大妈”放在施事位置,突显“大妈”的主动性。

物质过程描述相关社会行动者的动作性活动。例(10)反映出“大妈”作为一个坚定的施事者,是如何运用物质过程对另一实体产生影响的。句中有“track”和“subscribe”两个动作过程,“track”形成的语义配置为施事,即社会行动者+动作过程(has been tracking)+受事,描述了“大妈”积极了解黄金价格动向的事实;“subscribe”形成的语义配置也为施事,即社会行动者+动作过程(subscribed)+受事,描述“大妈”订阅市场简报,表现她们并非是某些媒体所宣扬的无脑投资,而是对市场做调研。

(10)Like them, Zhu has been tracking the gold price online and subscribed to market newsletters.

言语过程描述社会行动者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报道中以“大妈”为施事的言语过程大部分出现于直接引用“大妈”所说的话,动词多为 “said”,直接表述“大妈”的观点,使文章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更丰满地刻画出“中国大妈”的社会行动者形象。例(11)中的“said”属于交流过程,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交流过程(said)+交流内容,反映出说话人对当前生活的热爱,以及舞蹈给“大妈”带来的乐趣。

(11)“I am quite enjoying my current state of life and I am feeling myself again.” said Zhang Zhifang, one of the performers in the dance troupe.

关系过程可分为拥有关系过程、位置关系过程及特性关系过程。拥有关系过程常用动词“have”表示,指社会行动者和受事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在例(12)中,“have”为拥有关系属性,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关系过程(have)+被拥有物,表明“大妈”除了购买黄金和跳广场舞外,还拥有其他爱好。例(13)为位置关系过程,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关系过程(are)+所在位置。位置关系过程是客观地描述社会行动者所处的位置,为中性。特性关系过程主要描述社会行动者的属性,常用“be”动词表示。例(14)为特性关系属性,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关系属性(are)+属性,客观描述了“大妈”家庭妇女的身份属性。

(12)Dama, middle-aged Chinese women known for their bulk buying of gold and ubiquitous love of square dancing, have a new obsession:pop stars, particularly male singers young enough to be their sons.

(13)The square-dancing dama are still there.

(14)Most of the dama are actually housewives.

心理过程描述了社会行动者的心理活动。如例(15)中 “enjoy”表示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心理过程(enjoy)+现象,表现出“大妈”在经历过艰苦生活后,享受当下稳定而又幸福的生活。

(15)They are known as Chinese dama, who enjoy their current tranquil and happy life after years of struggle and hard work.

行为过程介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用于分析社会行动者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或生理活动。行为过程最难辨别,其动词也多与物质过程或心理过程相近。例(16)为行为过程,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行为过程(dance),反映“大妈”通过跳舞锻炼了身体,同时精神上得到了满足,达到了身心愉悦的目的。

(16)Chinese dama dance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Rio Olympics

3.“大妈”在受事位置的过程类型分析

“大妈”在受事位置时,主要凸显其他社会行动者对“大妈”产生的作用。如例(17)和例(18)分别为“大妈”处于受事位置的物质过程(hail)和行为过程(turned around and mocked),描述了其他新闻报道对“大妈”的影响,以此说明在这些其他社会行动者的影响下,“大妈”被曲解和误导,导致人们对其形成错误认知。

(17)The press hailed the Chinese dama for defeating Wall Street.

(18)The Chinese press turned around and mocked the dama.

“大妈”在受事位置的心理过程,强调了其他社会行动者对“大妈”的情感。例(19)为“大妈”在受事位置的心理过程,且施事仍为“大妈”,表现了“大妈”之间彼此了解,惺惺相惜。

(19)Then she got to know Dai Haixia.

在本研究语料中,“大妈”在受事位置的言语过程均为“be called”,将施事者置于状语位置或隐藏,使得报道更显公正,且突出了“大妈”这一社会行动者的主体位置。

(20)Who are often called Dama by Chinese netizens.

“大妈”在受事位置的关系过程首先以特性关系过程为主,出现了3次,其次为拥有关系过程和位置关系过程,各占1次。例(21)为特性关系过程,其语义配置为社会行动者+关系属性(is)+属性,客观描述了中老年妇女被称作“中国大妈”的身份属性。例(22)中,拥有关系过程(consists of)陈述了钢管舞队由“大妈”组成这一事实。例(23)中,位置关系过程(live)则表明“大妈”的居住地。

(21)Middle-aged women is well known as Chinese dama.

(22)A pole dancing team called “Huajia” consists of 12 Chinese dama (middle-to-elderly-aged ladies) from Jilin province.

(23)There lives a special group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ho are leading a smart lives.

通过及物性分析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中,“大妈”多被置于施事位置,呈现为主动的实体。大量的物质过程表明,与“大妈”相关的报道多关注“大妈”的行动目标,涉及“大妈”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做出的各种努力,而非仅靠跟风、聚堆、做盲目投资或跳广场舞。言语过程主要说明报道通过“大妈”的直接陈述反映了“大妈”真实的想法,直观表达了“大妈”对生活的热爱。关系过程则主要用来说明“中国大妈”的特性。

(四)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强调人际关系、关系内涵以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社会网络分为自我中心社会网络(egocentric network)和整体社会网络(whole network)两种。本文涉及以“大妈”为中心的自我中心网络,主要讨论“大妈”与其他社会行动者构成的社会网络。

Granovetter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强关系是一种稳定深厚的社会关系,关系的联系频繁紧密,由强的情感因素维系,但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反之,弱关系是一种灵活广泛的社会关系,特点是网络异质性较强,能够促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依托已有数据,借助文本挖掘软件KH Coder(11)HIGUCHI K. A two-step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KH coder tutorial using anne of green gables (Part II)[J]. Ritsumeikan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17,52(3):77-91.,我们形成了“大妈”与其他社会行动者关系的语义网络图(见图3)。其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分别由实线和虚线表示,线条的粗细表示关系的强度。如图3所示,“大妈”与女儿、丈夫、孩子、家庭、朋友、邻居等形成强关系;“大妈”与企业家、公司、团队、成员、社区、观众等形成弱关系。图中的圆圈大小表示在语料中出现的频数大小,圆圈越大表示出现频数越大。由图3可见,除“大妈”自身出现频数最大,其他出现频数较大的有团队、居民、投资者、消费者等与“大妈”构成弱关系的社会行动者。从其他社会行动者的类型及数量来看,语料中提到的大部分其他社会行动者都是与“大妈”构成弱关系的社会行动者。由此可知,就“大妈”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言,一方面,强关系存在于“大妈”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她们的信息来源、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更多地依赖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大妈”社会网络整体上呈现“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的特点;另一方面,“大妈”的社会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大妈”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持续影响,使“大妈”的社会关系网络处于不断的裂变和重构状态,具有高异质性的弱关系逐渐形成。而报纸媒体多关注和报道“大妈”的弱关系,也印证了Granovetter “弱关系强影响”的理论。与“大妈”构成弱关系的其他社会行动者,如团队、公司、企业家等对“大妈”的表征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曾经的强关系会因为沟通、互动机会的减少而沦为弱关系,弱关系也会因为互动及沟通机会增多而成为强关系。由图3可见,“大妈”和网民形成强关系,“中国大妈”作为被热议的特殊群体,其行为受到广大网民的密切关注,于是“大妈”和网民这对二人组(dyadic ties)从传统认知里的弱关系变为强关系。如例(24),“大妈”的行为在网上受到热议,甚至引来网民的嘲笑。这表明虽然网民与“大妈”的关系逐渐转变成强关系,但是网民对“大妈”的实际影响远不如其他的弱关系。网民对“大妈”的热议,不能证明“大妈”真如互联网描述的那般荒诞和不可思议,并未影响到“大妈”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4) As netizens teased about this dama’s wealth, an Internet user who claimed to be her neighbor said on Sina Weibo that the woman wanted to earn money in order to buy a house for her son.

通过(24)这个例子我们还发现,“大妈”热衷于投资,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家庭幸福,为了更好地提升家庭生活水平。“大妈”的弱关系最终服务于强关系。以“大妈”为代表的一代人,年轻时受“文革”影响,很早就失去了接受全面系统教育的机会,之后先后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20世纪90年代,她们中又有很多人因国企改革或企业重组等原因下岗失业。可以说,她们既是被耽误的一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她们现在的行为并非如部分网络热议的那般荒诞和不可思议,而是展现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幸福生活的更高向往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图3 “大妈”的语义网络图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知,“大妈”与其他社会行动者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其他社会行动者在“大妈”的表征中占有重要作用。“大妈”的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动中, 原来的弱关系也可能演变为强关系,如“大妈”和网民。“大妈”与女儿、丈夫、孩子、家庭、朋友、邻居、网民等形成强关系;“大妈”与企业家、公司、团队、成员、社区、观众等形成弱关系。与“大妈”形成弱关系的其他社会行动者对“大妈”的表征影响大,但“大妈”的弱关系最终是服务于传统的强关系。

四、结 论

本文融合社会行动者系统、及物性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提出社会行动者的新闻话语表征框架。对“大妈”在新闻报道中话语表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指称选择上,对“大妈”的命名均采用正式和半正式命名,表现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强调了“大妈”是积极的热衷于跳舞和投资的中产阶级中老年妇女。在语法位置选择上,“大妈”处于施事位置的次数远高于受事位置,过程类型除存在过程外均有涉及,且以施事过程为主,“大妈”被表征为主动实体,且为追求幸福生活和心中的理想付出努力。除“大妈”本身,其他社会参与者,如家庭(成员)、团队、公司,甚至网民、消费者等也参与了表征。“大妈”与企业家、公司、团队、成员、社区、观众等形成弱关系,表明其对“大妈”影响更为深远,“大妈”和网民这对二人组从传统认知里的弱关系变为强关系,表明网民对“大妈”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大妈”的弱关系最终服务于传统的强关系,即“大妈”忙于与弱关系中的其他社会行动者产生互动,最终服务于家庭(成员)等强关系中的其他社会行动者。

猜你喜欢

行动者大妈语义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大妈
语言与语义
大妈一枝花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