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在社区老年性耳聋患者护理中的开展价值
2020-07-21吴赣华
吴赣华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0410
老年性耳聋是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在临床中,老年性耳聋患者可出现双耳对称性、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患者可逐渐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言语分辨率降低、重整现象及耳鸣,对其听力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针对老年性耳聋患者并无准确治愈措施,但是采取有效保健便能够减缓听力老化的进程[2]。本院围绕社区老年性耳聋患者护理训练内容开展研究,就50例老年性耳聋患者采用技能训练干预,旨在为明确技能训练在社区老年性耳聋患者护理中的开展价值,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性耳聋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0岁;②均存在听力下降及神经性耳鸣症状;③自愿参与研究内容;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研究方案拟定后送往医院伦理委员会,经审核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肢体残缺;④合并精神疾病;⑤抗拒或抵触研究内容开展者;⑥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摸球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60~75岁,平均(67.2±1.3)岁,病程1~15年,平均(7.6±1.2)年;B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7.3±1.4)岁,病程1~15年,平均(7.5±1.3)年;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A组护理中采用技能训练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培训小组。医务工作者根据患者护理需求成立干预小组,由6名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组成,其中康复医师2名、听觉检验师1名、康复治疗师1名、护士2名;②听力适应性训练;以护理人员为主导,指导患者逐渐适应听力下降,采用电子设备调节音量对患者开展听力训练,电子设备音量应由小逐步增大,并给予患者正确指导,使其学会集中精力去听内容及背景音,区分需要听的内容及杂音;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开展发声练习,由于其听自己声音比外界声音大,需要每天大声朗诵来控制其音量;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可指导其开展复制音练习,包括电台广播及电视播音;③听觉补偿技能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听觉补偿训练,以视觉为媒介,包括手语、唇语等肢体语言,并辅以日常生活用品和动作为内容设计的交流板,协助患者利用工具进行交流,减少对听觉神经造成的二次损伤;④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护理人员为老年性耳聋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休息环境,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噪音刺激,必要时可使用防噪音耳塞;通过搓手、耳垂、耳屏等部位来改善增加耳膜活动,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并指导患者识别或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适量补充微生物及微量元素,改善其听觉神经;协同临床对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水平稳定在良好范围之内,进一步提高临床干预效果。B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实施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病情指导等护理内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以确保其干预效果。
1.3 研究指标:护理2个月后观察效果,包括不良行为发生情况、精神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变化。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心理健康程度,总分450分,由无、很轻、中等、偏重及严重对应1~5级评分,项目:感觉、人际关系、情感、思维、意识、生活习惯、行为、饮食睡眠等,分值越低心理越健康[3]。采用精神科A类PHQ-9评分表及A类GAD-7评分表评定抑郁感和焦虑感,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正常分值:0~4分、有抑郁/焦虑症状:5~9分、明显抑郁/焦虑症状:10~14分、重度抑郁/焦虑症状:15~27分[4]。采用SF-36量表评定生活质量评分,总分100分,项目: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等,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5]。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评定自护能力,总分172分,项目: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分值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6]。采用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编制的自我管理量表评定自我管理能力,总分30分,项目:行为控制、自我检测、核心管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7]。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定自我效能感,总分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8]。
1.4 数据处理: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本次研究数据。数值变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无序分类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行为发生率对比:A组不良行为发生率0.00%(0/50),低于B组的18.00%(9/50),其中B组抗拒治疗3例、抵触护理4例、摔东西2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814,P=0.005)。
2.2 精神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A组精神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精神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精神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护理后,A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B组和同组护理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老年性耳聋在临床中是指机体随着年龄增长,其双耳听力进行性下降的疾病[9]。据临床资料[10]记载,老年性耳聋是老年人群体常见听力障碍,高频音感知能力及分辨能力不断下降,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伴高频持续耳鸣症状;对于人类听力而言,只能感知20~2万Hz内的声音,而随着机体年龄不断增长,其听觉神经分辨能力下降,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干预,便会导致其听觉受损或失聪。
老年性耳聋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外毛细胞、血管纹变性有关,且高脂饮食及脂肪代谢异常可导致脂质沉积和过氧化脂质升高,诱使微小血管变性、微循环障碍,直接对听觉感受器造成损伤。而在治疗中,由于该疾病主要有由机体生理功能老化导致,故而无明确治愈措施,仅能通过措施预防减缓听力下降[11]。以往临床多辅以常规护理,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整体干预措施不佳,无法满足患者对干预效果的满意需求。技能训练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干预措施,在老年性耳聋患者中,护理人员可围绕患者身心状态进行分析,并为其营造良好舒适恢复环境,通过实施听力适应性训练、听觉补偿技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多方面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安排专业人员给予其正确指导,进一步提高干预措施[12]。本研究结果,A组不良行为发生率(0.00%),低于B组的(18.00%),其身心状态及预后均被控制在良好范围之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将技能训练应用于社区老年性耳聋患者护理中,不仅能够使其自我护理、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也转变了其精神面貌,使其能够以良好身心状态面对后续治疗及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13]。
综上所述,在社区老年性耳聋患者护理中采用技能训练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不良行为发生,改善其预后身心状态,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