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灰在处理河道污泥中的应用
2020-07-21王术礼
□王术礼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废水污水的增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废水、污水无法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受到污染,河道水体黑臭,水生植物退化甚至灭绝,水体生态系统被破坏,同时,由于污染物长期聚集沉淀,在河底形成厚厚的污泥,对河道造成长期污染。因此,彻底消除黑臭水体,改善美化环境,成为目前河道污染问题中急需解决的水环境问题。目前,河道污染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降解技术、底泥换填等技术,其中生物降解技术主要是针对水体污染治理,对河底淤泥的效果较慢、治理周期长,底泥换填可以彻底解决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周期短,但是运弃的污泥容易对弃碴场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统筹考虑工程周期、治理效果等。为此,分析生石灰对污泥处理的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生石灰在河道污泥处理中的应用,为河道污泥治理提供参考。
1.生石灰处理河道污泥原理
对河道污泥进行处理,主要是对污泥进行稳定化,是指污泥通过生物、化学或物理处理,使处理产物达到不易腐败发臭、控制病原体等要求。
表1 不同方案比较表
污泥石灰稳定是指在污泥中投加干燥的生石灰(CaO),进一步降低泥饼含水率,同时使其pH值和温度升高,杀死和抑制病原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达到污泥稳定的过程。其化学反应如下:
CaO+H2O→Ca(OH)2+热量
石灰与污泥中水分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污泥温度升高,短时间内达到100℃,致使污泥内水分蒸发,含水率大幅度降低,通过物理化学双重作用,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
污泥中加入生石灰,使污泥pH值升高,达到约12左右,经复杂化学反应达到除臭效果;污泥的温度和pH值的升高,能够杀死和抑制病原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达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加入生石灰后的碱性污泥,经物理化学反应,部分重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无害化合物。污泥与生石灰化学反应,消耗大量水分,同时产生热量,蒸发了大量水分,降低污泥含水率。经改性稳定后的污泥,运输和存储条件得到了改善,避免了运输途中及存放地的二次污染。
2.生石灰处理河道污泥实例
2.1 工程概况
尹家沟是海河流域蓟运河水系的3级支流,发源于三河县燕郊镇盛家屯,流经三河市燕郊镇的发盖子、赵辛庄、南曹庄、西辛营、西柳河屯、东柳河屯,后进入大厂县祁家屯,于夏垫镇汇入鲍邱河。
燕郊镇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北部偏东,地理坐标为东经 116°45′~117°15′,北纬 39°48′~40°05′,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地带,与北京仅一河之隔,是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本次设计工程治理段为尹家沟东柳西柳段,自G102公路至东柳河屯东县界处,长2.64km,河道宽度约22~25m。
2.2 河道工程现状
尹家沟东柳西柳段,两侧为西柳河屯、东柳河屯及部分工厂企业,由于治理段工程所在区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两岸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严重;由于河道多年未进行治理,河道淤积,排水不畅,造成污水存蓄在河道,河底污泥沉积,污水下渗污染河底土壤,河道常年散发恶臭,环境恶劣。
为保障沿河道民众身心健康,改善生态环境,达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要求,对河道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2.3 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2.3.1 主要设计要求
快速消除河道黑臭水体,改善河道环境;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沿岸绿化及环境美化等。
2.3.2 工程设计方案
排查并切断污染源,沿河道修建截污管道,搜集两岸生产生活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排干河道内污水,然后对河底污泥进行清理。对河道岸坡及两岸进行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2.4 河道污泥处理设计
由于河道内常年污水沉积,加上河道污水下渗污染河底土壤,现状河底污泥厚度约1~2m,局部达到3m左右,土方量大,含水率很高,部分呈流动状态,散发着恶臭气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拟定以下几个方案。见不同方案比较表。
综合表1分析,方案1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效果好、且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次设计采用方案1。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本次工程设计生石灰为选取石灰粉,按体积比污泥量:生石灰=1∶0.3进行现场搅拌,然后静置待温度降低后,运至弃碴场。对于部分加生石灰搅拌后含水率较高且呈流态的,可掺拌干土后运输。
2.5 河道污泥处理效果
工程实施过程中,生石灰掺拌时,发出大量热量,伴随气泡蒸汽,静置至常温后,污泥含水率明显降低,由开始流态、流塑态变为塑态,基本能达到可运输状态;污泥恶臭味道明显减轻,运至弃碴场后,无明显异味,无二次污染发生。
工程治理完成后,结合截污管道及绿化工程实施,河道内无污水汇入,两岸绿植生长,生态环境宜居,生态效果明显。
3.结论及建议
本文针对河道污染情况,将污水处理厂常用的生石灰稳定处理污泥方法应用于河道污泥治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工期短、见效明显的处理措施,对今后处理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进行处理后的干化污泥可以进一步进行资源化利用。
河道完成工程治理后,要结合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避免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河道,造成再次污染。同时通过生态景观治理,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使水体具有自净能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