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水到不缺水的嬗变
——浙江宁波市水资源系统治理侧记
2020-07-21王文娜顾芳晖
□王文娜 顾芳晖
暮春时节,行走在碧波荡漾的浙江省宁波市母亲河姚江畔,吟哦着南宋诗人陆游“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的诗,眺望远处披着霞光跑步的市民,让人顿悟因水而生、倚水而建、由水而兴的“海定而波宁”的宁波,水是这座沿海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
宁波是江南水乡,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化、生态文明等因素,也是一座缺水城市。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随着当地越来越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宁波不缺水了”。从缺水到不缺水,秘诀在哪?系统治理是关键之一。宁波通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思维统筹“原水”,走出了一条水治理新路。
一脉相承的治水智慧
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虽然降雨量丰沛,但人均水资源量偏少。
宁波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杨辉说:“宁波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17mm,年水资源总量为75.3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940m3/年,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属于水资源短缺城市。”
在解决宁波季节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的这道难题上,从不乏震古烁今的壮举。早在唐朝,宁波就修建了著名的阻咸蓄淡工程——它山堰和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东钱湖,至今它们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的水利事业发展迅猛,兴建了大量的水源工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域空间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宁波水利人在秉承前人智慧和治水精神的基础上,探寻到了一条境外引水和境外挖潜相结合的思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对外,宁波市水利部门从2003年起就谋划推进境外引水,先后实施了绍兴汤浦水库至慈溪、曹娥江至慈溪、钦寸水库以及曹娥江至宁波市等境外引水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每年可增加供水量7亿m3;对内,推进水库群联网联调工程,让处于不同空间的水源地能相互调剂水资源成为现实。
目前,宁波市已建有白溪、横山、亭下、皎口、周公宅、四明湖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27座,小型水库371座,加上河网可供水量,水资源供给能力已经达到每年23亿m3,略高于全社会现状每年21亿m3用水需求,总体上能够保障各项用水要求。
空间均衡的治水实践
宁波水利人创新思路,设想出了宁波版的“南水北调”“西水东调”规划,探索了一条将境内外拥有的水库连通起来,从而进行联合调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捷径,以破解不断增长的供水需求和境内无法再建大型水库的难题。这不仅利于统盘考虑和布局供水格局,更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不容易出现重复投资。
宁波市已建有的几百座水库分散于全市各地,而且西南部较多。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同一时段内,有些地区水源丰沛,有些地区相对较少。而通过一项工程建设,将其中部分重要水源工程用管道、隧洞串联在一起,当某些地方水量过多时,利用管道、隧洞将这部分多余的水引到其他水量少的水库内,一来可以使弃水变废为宝,二来能补充水量少地区的水资源,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按照水库群联网的理念,宁波市率先进行联网的是位于城市西面的亭下水库、周公宅水库、皎口水库、溪下水库和境外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及其引水工程。这些水库在保障当地及下游需水的基础上,高水位期间参与联调联供,均衡化供水;联网工程建成后,通过联网优化调度,预计每年可增加优质原水供水能力3700万m3左右,相当于不占一寸土地,为宁波新建一座隐形的中型水库。
2015年7月,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西线工程正式动工。2020年3月20日,该工程全线完工,优化了宁波城市整体供水格局。
联网联调西线工程建成后,在常规气候条件下将由宁波原水集团实行统一调度,在洪涝和干旱的特殊时期,则在宁波市水利局的指挥下实行统一调度。这等于就把“市长”协调的活,交还给了“市场”,更加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宁波市域几大板块联网联调供水战略。
与此同时,各水库实现联网,相当于“朋友圈”里彼此有了“互保”,有效打破了“一库一水厂”的固有供水模式,若其中一个水库出现水质问题等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模式,调动其他水库的原水供应该片水厂,保障居民正常供水。此外,联网联调还能有效提升宁波城区供水水质,增加生态及农业灌溉生产用水,增加水库汛期调洪空间,缓解水库及下游区间防洪压力等。
目前,宁波市已建立了“多水源联合调度、多管道联网供水、多水源互为备用”的供水保障工程体系,形成点(水源)线(引水干线)群(水厂群)网(供水环网)的输配水新格局,实现了以城市大管网为主、乡镇局域网为辅、村级水站为补充的供水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碧水长流的治水情怀
宁波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还要打造优良的水生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满意水。
宁波市曾一度被水污染问题困扰,比如水源地富营养化呈上升趋势、城市河道水臭水脏。保护水资源,成为宁波市重要发展课题。
2011年,宁波水利人就率先行动,在水源地上游建设人工生态湿地。这场投资1000余万元、在当时“思想超前”的行动,9年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可以说,宁波市原水安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市民饮用水保障水平优于其他同类城市。
宁波原水集团上善护水分公司总经理郝虎林参与了“人工湿地护水”的全过程。用他的话说,人工湿地,不仅平衡和保护了水源地生态环境,还逐步成为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之窗,多次受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评组的好评。目前,宁波已建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原水研究院、水生态研究所等一大批护水项目与机构。
一组去年的数据显示,宁波市共新增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受益人口31.62万人,占年度计划的177.8%,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6%,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95%的目标。一直以来,宁波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用水安全的利益问题,得到了解决。
宁波的节水工作也成绩斐然,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推进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到2019年宁波市已完成11家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目前,全市再生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52.2万m3。其中北仑岩东污水处理厂已成为宁波钢铁、北仑电厂等工业企业的重要水源,每年再生水回用量超过2200万m3。为保障水资源的供应到位,宁波市深化水资源供给侧改革,用水单位实施计划取用水管理,居民采用阶梯式水价管理,同时分步逐年推进城区290km旧管的更新改造工作,严格控制市区供水管网综合漏损率在10%以内。从今年开始,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推进节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宁波市着眼于“节约”转向系统性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宁波依水而立、因水而兴,做好水文章关乎民生和经济型社会的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宁波将持之以恒做好水利工作,让奔流的碧水润泽四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