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河(兴隆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调查分析

2017-07-29徐荣郅王旭旭肖国华

河北渔业 2017年7期

徐荣郅+王旭旭+肖国华

摘 要:对柳河(兴隆段)4个典型区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4门类,31种属。其中硅藻门16种属,占51.61%;绿藻门11种属,占35.48%;蓝藻门3种属,占9.68%;隐藻门1种属,占3.23%;优势种和常见种有:舟形藻、菱形藻、羽纹藻、辐节藻、小球藻;平均密度为100.39×104 cell·L-,平均生物量为2.00 mg·L-1。浮游动物4类27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最多,为12种属,占44.4%;轮虫和枝角类次之,各有 6种属,各占22.2%;桡足类3种属,占11.1%;优势种和常见种有:筒壳虫、沙壳虫、单趾轮虫;平均密度为140 ind·L-1,平均生物量为0.600 mg·L-1。

关键词:柳河;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柳河属于滦河水系中上游,发源于兴隆县六里坪山,总长96.2 km,几乎贯穿兴隆县内东西北全境及承德县大营子乡全境,流域面积699.8 km2,年平均径流量1.6亿m2,汛期占年总径流量的79.8%。柳河总落差980 m,平均降坡110%;流域内10 km2以上支流有14条,最终经柳河口入潘家口水库。2010年被农业部列为第四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柳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为鳜鱼和黄颡鱼。2016年针对柳河周边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护物种是否受到影响,对保护区核心区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浮游生物是区域内各种仔稚鱼的主要天然饵料来源,浮游生物种类与群落的变化,直接影响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食物链的结构。主要保护物种鳜鱼和黄颡鱼的食性均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在其幼鱼阶段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因此了解保护区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规律,将为保护物种种群恢复和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站位的设定

调查站位根据柳河自然状况并能充分代表柳河的水生生物资源分布,根据保护物种主要“三场”位置,经沿河巡查调研确定设4个站点分别为1号-北庙,2号-西地,3号-老鸭窝,4号-柳河口(如图1、图2所示)。

1.2 调查方法

浮游生物样本的采集、定性、定量分析等,依据《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2010年第27号公告)和《淡水生物学》[1]进行。

1.3 调查时间

2016年总计调查3次,每次调查时间3~4 d,具体时间为4月8-11日;7月16-18日;10月10-13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浮游植物

2.1.1 種类组成

经镜检分析共检出浮游植物4门类,31种属。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6种属,占51.61%;绿藻门(Chlorophyta)11种属,占3548%;蓝藻门(Cyanophyta)3种属,占968%;隐藻门(Cryptophyta)1种属,占3.23%;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详见表1。

2.1.2 优势种与常见种

调查水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三次取样综合评价,4月、10月以硅藻占绝对优势,7月绿藻占绝对优势;常见种有:舟形藻Navicula、菱形藻Nitzschia、羽纹藻Pinnularia、辐节藻Stauroneis、小球藻Chlorella等。2.1.3 浮游植物生物量

浮游植物定量分析表明,调查区域浮游植物密度为14.52×104~239.6×104 cell·L-1平均密度为100.39×104 cell·L-1,生物量为1.26~2.67 mg·L-1,平均生物量为2.00 mg·L-1;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看,调查区域浮游植物以硅藻门占优势,绿藻门次之,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高于国内一般河流;其他门类所占比例较少(详见表2)。

2.2 浮游动物

2.2.1 种类组成

经镜检分析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27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最多,为12种属,占44.4%;轮虫和枝角类次之,各有 6种属,各占22.2%;桡足类3种属,占11.1%。原生动物生物种类丰富,轮虫类、桡足类和枝角类则较少,详见表3。

2.2.2 优势种与常见种

调查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4月、10月原生动物为主,7月以轮虫占优,个别区域枝角类占优,常见种有:筒壳虫Tintinnidium、沙壳虫Difflugia、单趾轮虫Monostyla、象鼻溞Bosmina等。

2.2.3 浮游动物定量

通过计数、换算和分析,调查区域浮游动物密度为110~160 ind·L-1,平均密度为140 ind·L-1,以原生动物最多,轮虫类次之;生物量为0371~0.897 mg·L-1,平均生物量为0.600 mg·L-1,以枝角类为优势,在生物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各采样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浮游生物在各站点分布较均匀,生物量完全能满足保护区鱼类生存需要,说明保护区没有受到外来污染物侵入。此外由于保护区整个河流蜿蜒曲折,水质优良,水流相对缓慢,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了保护物种种群的相对稳定,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水生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何志辉.1982.淡水生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