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21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套管循证

王 丽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临床多伴有呼吸功能失常与意识障碍,因而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1]。气管切开术在治疗呼吸困难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术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临床辅以及时有效的呼吸道护理,以更好改善患者预后[2]。本文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我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中,以探讨其应用效果与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实施了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配”的方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88岁,年龄均值(59.3±6.08)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14∶19∶15。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8~85岁,年龄均值(58.9±6.0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15∶21∶12。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且均符合气管切开术相关指征;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②家属不愿配合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进行。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同一个医师团队进行的气管切开手术,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其皮肤、口腔、环境、饮食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家属配合进行翻身、拍背等呼吸道护理,并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口头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操作流程包括:(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选取科室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及4名护师组成循证护理小组,由副主任护师担任小组组长。小组成员首先通过“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护理、气管套管”等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随后将搜索到的资料结合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有效筛选,以选取最符合患者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的文献资料,最后结合筛选好的文献资料和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2)确认循证问题:分析患者在临床护理中最容易出现疏漏与失误的护理危险因素,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与预后效果为目的对循证问题进行提出、讨论与确定。(3)循证护理方案的具体应用: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气管切开手术的具体流程与临床效果不甚了解,加之术后患者无法说话及生理的不适感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到临床疗效[3]。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及时告知患者气管切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前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避免患者术后产生过多的恐慌感;术后积极通过眼神、肢体、文字等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他们尽可能表达自身需求,并多加讲述治疗的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自信心与依从性。②感染预防护理:为减少患者术后受到感染的概率,护理人员应对环境及护理操作进行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护理。除保持温湿度合宜(温度22~24 ℃,湿度50%~65%)、每日对病房进行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外,还应使用消毒剂对地面、桌面进行有效擦洗(1日2次),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吸氧管道、雾化吸入器、吸痰管等物品,对循环利用物品则应彻底消毒干净;实施护理操作前应加强手部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并佩戴好无菌手套,更换气管切口敷料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并用无菌纱布对切口进行覆盖,以更好隔离外界病原菌的感染;严格控制病房的人员探视与陪护的数目与次数,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概率。③气管套管护理:嘱咐患者术后避免自行拔管,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术后一周尽可能避免更换气管外套管,以防止气道软组织因频繁插管而受到损伤及感染;对气管套管进行有效固定,并尽可能选取患者舒适的方式进行固定;严格控制好套管的松紧度,以颈部及系带之间保持一根手指的距离为宜,与皮肤接触的系带应用医用透明胶带固定;对气管内套管进行有效清洗与消毒,并定期进行放气出来,以防止分泌物附着在内管壁引发内套管阻塞、污染;实施拔管前应连续堵管2 d,直至确认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睡眠质量无任何阻碍后方可拔管,拔管后的创口部位通过胶布覆盖使其自行愈合,若患者需长期带管导致创口无法自行愈合的应对其实施瘘孔修补术。④吸痰护理:每日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等方式进行排痰护理,以促进分泌液排除,保持气道畅通;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排痰指征时,护理人员可适当通过机械吸痰进行气道护理,注意吸痰前后给予患者2~3 min高浓度吸氧,首先通过听诊器对痰液位置进行确定,随后将硅胶吸痰管插入气管套管内进行痰液吸气,之后反折插入气管15~17 cm处,打开负压后缓慢退出,遇到分泌物时稍作停歇。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避免上下抽动,并保持动作轻柔,以免引发患者不适;如果患者痰液过于黏稠,则可适当滴入药物或利用超声雾化器进行痰液稀释[4]。⑤气道湿化护理:利用微量注射泵将0.45%氯化钠溶液以4~6 mL/h的速度泵入气管内,每日泵入量以220 mL为宜;若患者痰液过于黏稠,则可调整泵入速度为8~10 mL/h。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后7日进行血气分析,包括PaO2(动脉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和BE(碱剩余)3个指标[5]。

1.3.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包括留置管时间和肺部感染持续时间2个方面。

1.3.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包括气管黏膜损伤、气管套管堵塞和肺部感染3个方面。

1.3.4 护理满意度对比:通过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3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应用SPSS20.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指标比较:由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观察组低,碱剩余比观察组高,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s)

2.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由表2可知,对照组患者留置管时间为(36.61±1.16)d,肺部感染持续时间为(27.86±1.69)d,与观察组的留置管时间(24.01±1.31)d和肺部感染持续时间(21.31±1.02)d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20.83%)出现气管黏膜损伤,有11例(22.92%)出现气管套管堵塞,有9例(18.75%)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0%(30/48);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4.17%)出现气管黏膜损伤,有3例(6.25%)出现气管套管堵塞,有2例(4.17%)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58%(7/48)。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

2.4 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的有14例(29.17%),一般满意的有18例(37.50%),非常满意的有16例(33.33%),护理总满意度为70.83%(34/48);观察组患者中不满意的有2例(4.17%),一般满意的有21例(43.75%),非常满意的有25例(52.08%),护理总满意度为95.83%(46/48)。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神经外科作为医院一个重要的外科科室,所收治的患者均为患有神经系统及与之相关的器官、组织等疾病损伤,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等为临床常见病症[6]。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由于临床多伴有意识障碍与气道障碍,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畅通,但因为术后容易引发患者多种不良反应,因而需要临床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呼吸道护理,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具体病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其进行科学筛选以寻求具备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的科学证据,并结合自身护理经验与临床实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7]。该护理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临床需求,及时给予合理性的护理帮助,有助于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8]。血气分析作为临床常用于鉴定机体是否缺氧、是否酸碱失衡的重要检验方法[9],其指征中的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提高、碱剩余下降表示患者的肺功能及呼吸道有明显改善[10]。由表3和表4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护理总满意度更高,说明循证护理更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而言之,对实施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呼吸道护理有效率与满意度,减少其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套管循证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浅谈地质钻探过程中套管事故的原因及处理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