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析
2020-07-20姜晓红
姜晓红
摘 要:随着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其中“微课程”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课程”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或者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对一系列“微课程”能随时随地进行“自助餐”式反复学习,能有效解决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强、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是基于“微”学习目标,利用较短的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传授一项技能,供学习者自学的电子课件,其显著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一般时长不超过10分钟。
二、微课程的形式及内容
微课程一般有四种形式:图文;音频;动画;视频。
1.图文形式:图片形象地展示内容,文字予以补充说明,适用于事实、概念教学。
2.音频形式:动听的音乐和人物解说,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适用于故事性强的内容。
3.动画形式:运用动画效果模拟情景和过程,生动形象,适用于原理和技能的教学。
4.视频形式:记录和展示过程和细节,适用于操作技能的教学。
对于数控专业实训课程,最合适的形式应为视频形式。
三、微课程的制作流程
制作微课程时,一般我们遵循以下流程:主题分析→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开发制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采用ADS原则,即Attention(引起注意)、Display(呈现内容)、Summary(总结要点)。
那么如何引起注意呢?首先,给课程起一个响亮的标题。标题的命名方式主要分为:主题对象式(如中层沟通技巧)、学习目标式(如20小时让你get一项新技能)、内容概括式(如写实人物的头部漫画)、问题启发式(如如何录制微课)等。然后利用关键词、提问方式、复习回顾的方式或者陈述的方式迅速而简洁地澄清主题。
对于如何呈现问题,首先我们要学会挖掘主线。一般来讲,每一门课程都要有一条鲜明的课程主线贯穿始终。优秀的微课程一定要建立在对内容主线进行清晰规划的基础上,而不能过于随意。其次要学会组织内容,主要有4种方式:基于知识自身特点组织内容,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组织内容,基于任务达成步骤组织内容,基于案例分析过程组织内容;组织好的内容可以通过类比、展示信息、講解原理、展示实物的方式进行呈现;最后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设计载体,在选择设计载体时,第一我们要熟悉各媒体形式的特性:(1)文本的抽象层次较高,需要学员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2)图像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可以提供较高质量的感知材料,其显示的内容、时间长短可由学员控制。(3)图表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少,它具有数据量小,不失真的特性。(4)标准的解说、动听的音乐有利于集中学员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5)动画有利于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经过设计的动画更加生动、有趣。(6)视频具有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适宜呈现一些对学员比较陌生的事物。它的信息量比较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我们要学会分析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呈现的载体,比如理论知识适宜用抽象形态的媒体呈现,如文本、声音、图表等。技能、技巧和事实等经验知识适宜用具像形态的媒体加以呈现,如视频、动画、图像等。第三我们要明确使用各媒体的目的:(1)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事实。(2)提供有关的画面、动画、活动现场等,说明故事的情节,展示特定的情境。(3)提供一系列的标准行为,如语言、动作、技能等,供学员模仿和练习。(4)提供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解释其特点和规律。(5)提供典型现象或过程,通过设置疑点和问题,让学员进行探究和发现,根据不同的设计目的,选择合适的载体。
如何总结要点?我们可以采用文字罗列、图文、结构图和表格等不同形式。
四、让微课程更出彩的方法
如何让你的微课程更出彩,我们可以从“四化”出发。(1)通俗化:将让人听得懂的话;(2)形象化:贴近生活和常识,可想象;(3)具体化:准确聚焦;(4)图形化:表现形式看得见。
在制作微课程时,我们一定要牢记一个中心,三个原则。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设计师的视角思考:(1)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2)学习者想要学什么?(3)如何达到学员所期望的?从学习者的视角思考:(1)要有用;(2)要有趣;(3)要易懂。
三个原则,即值得学、想去学、容易学。
(1)值得学,要有用,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看甄选的材料以及讲解的角度是否到位;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或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或专业水平;是否能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2)想去学,要有趣,表现形式新颖,能够吸引人。会让学习更轻松,会让说教更舒服,会唤起人的共鸣,能抓住人的注意力。
(3)容易学,要易懂,内容要讲清楚,说明白。在选择表现形式时,尽量简化形象,让人看得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或理论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贴近生活和常识,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