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置艺术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探讨

2020-07-20朱燕楠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公共艺术教学

摘  要:装置艺术的发展逐渐呈多样化的趋势,其对场地、空间、环境、材料的要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从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相似性入手,旨在讨论装置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的教学,探讨装置艺术介入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这类实验性教学的讨论,拓宽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装置艺术;公共艺术;教学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外延的不断拓展,对于教学的探索也亟待以融合或者交互的方式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装置艺术的创作与环境、空间、艺术家创作紧密相关,更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地加以吸收和利用。一方面,多元化的形式内容以及新的科技因素的加入,装置艺术的创作呈现出以往“现成品”拼貼等制作方式迥异的作品;另一方面,装置艺术展览也更加依靠空间场地、观众互动,公共性的意义凸显。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以及会对课程教学带来哪些启示,这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又会如何影响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

关于装置艺术的讨论,并非当下陌生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当红的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们的装置艺术作品,也使得装置艺术逐渐被大众熟知。2013年,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装置艺术作品《大黄鸭》在北京颐和园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南瓜》已经成为直岛乃至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的标志。装置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概念在之前往往容易被混淆,二者虽都以立体的展示方式呈现,然而在材料的选择、对原材料的加工、设计等走的都是迥然不同的路径。雕塑艺术侧重对原材料,比如泥土、青铜等材料的塑造,作品呈现以浮雕、圆雕等方式。装置艺术的创作则直接借助“现成品”,并将现成的东西,以拼贴、挪用、联结等方式赋予新的意义。这种“现成品”的作品以回应当下艺术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等方式,而吸引更多艺术家进行参与创作。贺万里教授在《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一书中对装置艺术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装置艺术就是通过错置、悬空、分割、集合、叠加等手法对现成品予以重新建构,置放于新的展览场所,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指向的一种艺术创造和展示方式。……以对现成物品的直接拿来主义是以挪用或搬配为主的,它的表现价值就在于让现成品本身的生活指向与社会意指在展览场所等新环境下获得令人反思的新意义[1]。

有学者认为:“面对今天诸多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作品,有时我们也很难判断公共建筑是装置艺术,还是环境艺术,或者是公共空间中的建筑设计作品。当代建筑空间和当代艺术的区分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很多当代建筑师用建筑或者空间实体概念作品介入当代艺术展览之中,他们和艺术家一起用作品来探讨空间和人的关系。”[2]而近年来公共艺术,从对城市、街道、广场空间的设计关注,到逐渐尝试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城市进行再设计或者更新保护,继而扩展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增加对公共艺术的设计和运用。公共艺术设计不仅对城市空间进行关注,也开始将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等多形式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设计添加进来,丰富了公共艺术当下的形式和内容。装置艺术设计是在空间中的设计,因而对于空间的介入,特别是公共性问题的关注和回答,有异曲同工的意义。而装置艺术对于材料的使用更多元化,任何可能性的材料、实物都能够为具体的展览空间所使用。因此,装置艺术逐渐融入生活,也对设计教学,特别是公共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要求。

二、当代装置艺术的技术与展览变革

装置艺术的出现伴随着现代展览艺术的变革,当艺术家杜尚将小便池以作品的形式在画廊中进行展示时,如此以现成品作为直接作品继而颠覆了艺术品最后的神圣性。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作品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观念、理念,而非限制于艺术作品自身。伴随着对艺术品概念的颠覆与革新,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艺术的发展走向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往昔的发展道路。特别是美国波普艺术等前卫艺术的发展,复制、拼贴等创作方式的扩大化,艺术家也开始将废弃物、招贴画等以重新诠释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如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等。他们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对艺术品进行重新定义。装置艺术作为一种作品创作的载体,被大张旗鼓地采用,也成为了这一群对传统绘画基础学习并不牢固,且对艺术存有反叛精神的画家们强有力的工具。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革新精神的中国艺术家,也开始了装置艺术的创作。以目前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的艺术家徐冰、蔡国强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国际舞台,与他们的艺术创作与中国当下语境变革密切相关。蔡国强以中国传统火药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作品《九级浪》,面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困惑,以仿真动物遭遇,模拟历经重重困难,最终达到终点的过程。而徐冰从《天书》开始,以传统雕版字的创作为起点,逐渐将艺术的表达扩大至全世界所面临的环境保护、脱贫等问题,才有了诸如《木林森》这样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呈现,特别是《凤凰》等作品,全部以废弃物、工业垃圾的内容进行艺术创作,引人深思。而现如今,对于装置艺术的要求,除了需要对社会性问题的反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新科技、新材料的部分,这也对我们当下装置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话题。以3D、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新,进行艺术的创作,需要加入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特别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体验式”“沉浸式”艺术展览,要求艺术家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创作,更重要的是考虑观众所可能遇到的疑问,将对于艺术的理念诠释,以灯光、环境色、3D模拟等技术集合。这也对公共艺术设计的作品制作提供了更新的借鉴。

三、装置艺术提供公共艺术

教学的问题方法与应对策略由于装置艺术在材料选择、展览方式以及互动性体验等方面的要求,与公共艺术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互通吸收之处。这种对艺术创作、设计的要求,是当下公共艺术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在课程中继续加强的部分。

装置艺术融入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对设计作品内容的要求,也逐渐需要从单纯的艺术创作,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方面去思考,这是当下公共艺术教学需要最先设定的问题。在进行装置艺术以及公共艺术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前期调研,学生需要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去网上搜集一些装置艺术的作品资料,包括艺术家、展览、作品、操作过程,并且對艺术家的简历、作品图片、工作方法、所处的语境进行集体学习和研究,从中获取学习心得。这些基础的调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下艺术家对装置艺术的关注点,以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公共性”的问题引入课程教学。

装置艺术的创作对于新技术以及展览方式的革新,是对公共艺术设计重要的借鉴。在材料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中,即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步骤,是进行装置艺术的重要指导,而将装置艺术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中,如何进行材料的择定,比如高科技材料,其对光源的运用,能够制造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体验。如何选定展览的空间、场地安排,即在不同的场地中,会影响艺术家对作品理念的诠释,比如在观众较多的咖啡馆、商场中进行展览,要对作品尺寸、安全性、互动性进行考虑,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这类问题进行提前假设。除此之外,互动性的引入,也是当下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借鉴装置艺术的部分,正如有学者提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当代建筑师将互动装置与环境空间设计相结合,建筑空间的交互设计正是目前许多设计者所重视的课题之一。”[3]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装置艺术在互动方面能够启发设计的灵感,这类辅助性的环境变化,对装置环境的营造,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尺度。

因此,把装置艺术融入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再明确每个小组所要进行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其主题的择定要契合当下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垃圾分类、网络暴力、大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等。然后需要对创作进行构思,模拟适合的展览场地,以实际作品制作与小稿构思相结合,并考虑这件作品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何要制作这件作品,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在实际创作中,包括材料选择、成本核算等,需要更多地考虑作为公共艺术的装置作品,需要艺术家和观众哪些共同的认同,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将装置艺术的某些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放大,并加以利用,为课题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5.

[2]于幸泽.介入与共生——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J].美术大观,2019(6):119.

[3]冯亚星,王慧磊.空间装置创作介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之探讨[J].美术大观,2019(3):121.

作者简介:朱燕楠,博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公共艺术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