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理论视角下黄蓝色系搭配认同研究

2020-07-20策逸婧

美与时代·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色彩搭配

摘  要:黄蓝色系搭配作为对比色广泛流行于时尚界和艺术界,但是其流行根源并不明晰。色彩搭配往往受人的主观感知而产生变化,因此个体或者群体的心理认同直接影响着黄蓝色系的搭配流行。引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视知觉理论可以将个人或者群体的思维及其对于色彩的认同进行互动分析,从色彩视知觉感触追溯到固有的族群文化心理以及个人特定心理。通过跨学科研究、文献研究、观察法来探寻黄蓝色系搭配的群体文化心理认同根源。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群体认同;色彩搭配;色彩心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早期的西方国家在使用黄蓝两色时存在除视觉效益之外的社会内涵。在古代中国,黄色与蓝色同属于传统五色,黄色更有着皇家专属色的社会身份,属于特定阶层才可以使用的禁忌色彩。然而,现代却流行着一种将蓝色与黄色搭配使用的撞色时尚,并且广泛应用于日常服饰穿搭当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黄色与蓝色成为一种服饰潮流色彩搭配。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关于黄蓝色系搭配群体心理认同的研究。主要从中国现代黄蓝撞色搭配的流行原因开始分析,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在这一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與意义

本研究使用了观察法、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

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下为色彩认同方面的学术研究开拓新领域,建构黄蓝色彩调和的新搭配体系,归纳总结了族群思维与色彩视知觉认同之间的互动作用,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二、黄蓝色系搭配的历史特征

(一)后印象主义中的大跨度色域特征

后印象主义绘画开创了黄蓝色系搭配的先河。其作品色域跨度较大,冲突较强,自成一派。

1.后印象主义中宗教花玻璃画色彩特征的继承

彩色玻璃画是哥特式教堂最具代表的元素。哥特式教堂以罗马式建筑为基础在法国土地上诞生,而后影响整个欧洲。传统的玻璃画是用红、黄、蓝、紫等小块彩色玻璃组合,通常会将黄色以及蓝色这类对比色进行搭配,拼凑出“圣经”中的场景。绚丽的色彩配合半透明的玻璃,在阳光的穿透下,地面上会形成五彩斑斓的朦胧的图像,形成一种神秘而又远离现实生活的天国氛围[1]。这种常见于宗教教堂里的花玻璃画因其色彩视觉之跳跃,氛围渲染之浓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宗教场合。其色彩风格在法国的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从而形成了色彩对比强烈、善于将黄蓝色彩进行搭配的后印象主义美学。

2.黄蓝色彩暗示的个人情感特征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绘画风格不同,但色彩使用有着一致性:将具象转变为抽象情感,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此处通过梵高的绘画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美国艺术评论家威廉·费沃尔认为:“布道者梵高变成追求色彩的梵高,对他来说没有比黄色和蓝色更宁静。他从书本和图解转向更广泛影响他的一种语言:太阳的色彩、向日葵——一年四季的色彩,这样子不仅具有直接的效果还有象征性意义。”[2]在梵高的作品《阿尔的卧室》中,更有意识地将原本房间墙面的紫色画成蓝色,从而和画面中的黄色形成视觉反差。这一方法将视觉实体直接用情感中所感受到的色彩在图面进行表达,完成了从视觉到精神的转化[3]。这种搭配始于他自身文化底层心理中对于宗教玻璃画的记忆与归属感。

研究发现,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的色彩并非现实物体的色彩,而是画家内心某种思想的再现。

(二)蓝黄撞色时尚的流行

1.梵高黄蓝色彩搭配在服装界的应用流行

现代时装界为凸显服装色彩的亮点与独特并增加销售,开始在艺术界寻求灵感,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风格进入时装界的视野。世界顶尖品牌圣罗兰就曾以“梵高”为主题进行过服装大秀,利郎品牌也曾就梵高的黄蓝色系搭配进行过主题设计大秀。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当中马伊琍的人物剧中服装就有较多的黄蓝色系搭配。这种搭配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包含情感。后印象主义黄蓝色系搭配已经逐渐影响了服饰的色彩搭配。

2.中国现代服饰黄蓝色彩搭配的主次法则

日常服饰穿搭中的黄蓝色彩搭配需要遵循严格的主次法则。这种高对比度的颜色搭配,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冲击。从格式塔理论角度下思考黄蓝色彩的搭配应该更关注于整体性的视知觉反馈。黄与蓝作为互补色,其视觉整体性存在着互补原理。因此在将二者进行调和时必须尊重主次法则。

蓝色作为主体时,黄色处于次要地位。从整体视知觉感受上就会产生蓝色所能够给人带来的安宁感。而在进一步的视知觉感受过程中,蓝色给予我们的感知又会因为黄色的出现而变化出更加不同的联觉感受。而为了弥补心理和视觉上的差异感,人们会在固有的色彩记忆中寻找这两种颜色的物象表现从而完善我们的心理感知,使其更加圆满舒适。

三、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下

个体与族群的黄蓝色彩视知觉判定

格式塔视知觉理论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个人的视知觉反馈的整体性认同[4]。其关键在于我们在观察某一物体时优先观察事物整体性,这一视知觉认知会因固有的文化心理而产生不同感受。而在对于物体进一步观察时,局部细节的反馈将会引发其他心理反馈,从而得到一个远远大于原本整体性感受的认知。

(一)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下不同的社会身份对黄蓝色彩认知的定向引导

通过格式塔理论的视知觉研究方法去分析不同身份阶层人的感受可以有效地区分文化心理对于个人色彩认同的引导。研究社会身份群体时,我们将族群分为两类,即个体阶层和工人阶层。

1.个体阶层的黄蓝色彩认知反应

个体阶层中的“个体”指个人和独立。个体阶层包括社会中的个体工商户人群,在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体力和非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军人、学生等独立的个体人群。个体阶层人群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该阶层人群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

第一,注重个性表达的服饰色彩观。个体阶层在职业和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因此该阶层人群的服饰色彩观基于当前社会大环境,以个人审美喜好为主,是较为流动的、多元的服饰色彩观。

第二,注重“性价比”的服饰色彩观。个体阶层在追求品质与舒适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服饰色彩的“性价比”,追求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服饰,并能够展现自身的个性。因此黄蓝色搭配在这一阶层中有着较好的认同度。

2.工人阶层的黄蓝色彩认知反应

社会中的劳工阶层包括在第二产业中从事直接和辅助性生产的体力、半体力劳动的人员或农民。该阶层人群的服饰色彩观较为单调,以实用主义和低成本为主。他们会弱化服饰色彩的视知觉效应。

劳工阶层人群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并没有不同场合、潮流时尚、心理功能、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要求,一切服饰色彩皆以适合生产劳动为出发点。以灰色、蓝色、绿色等体现劳动人民的色彩为主,因此他们并不会过多地采用强烈的黄蓝色彩配比。在劳动人民中常见的黄蓝色彩也多以蓝色为主体,黄色作为点缀搭配。

(二)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下族群意识与色彩的连结

1.自然崇拜理念下的黄蓝色彩认知定向特征

除了个体不同身份会对人的心理认同产生波动之外,族群集体的固有文化心理也会对于色彩的整体性认同有所影响[5]。中国人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是基于原始时期对于自然色彩的崇拜。比如黄色,在原始时期代表着太阳和土地的颜色。一个是永远遥不可及的存在;一个是真实承载我们生活的基础。两者在原始人的观念中都是尤其重要的,因此黄色也在早期的自然崇拜理念中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色彩。

蓝色来源于对于天空颜色的模仿。早期还没有发现蓝色燃料的时候,古人对于天空就有着不一样的理解。皇帝将自己称为“天子”,就是传达出一种对于天空的尊崇。人们崇拜着能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天空与太阳。因此,在还没有现代黄色与蓝色的撞色搭配的远古,人们对于黄色与蓝色的搭配就有着非常简单的崇拜。这一认知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民族的族群文化心理。

四、社会制度更迭影响下黄蓝色彩流行表现

族群的文化心理通常保持着某种稳定,然而时代以及社会制度的更迭会从侧面影响着族群意识,使其向着某些方向产生波动。黄蓝色系搭配的族群认知在中国历史上就不断被制度和社会影响波及着。

(一)从皇权色彩到平民色彩

1.专属帝王的禁忌色彩

黄色是满族皇家最爱的颜色,象征着皇权,具有约束力,清朝的皇帝朝服皆以黄色为主色。人类在先秦以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色彩审美,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喜欢一种颜色的人会聚集形成部落。比如黄帝,黄帝崇尚黄色,号“有熊”,《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6]。后世中的皇室贵族也经常佩戴黄色的袋子来彰显身份,而剥夺其使用黄色的权利即摘掉黄袋子,也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惩罚。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溥仪有过一段叙述:“每当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脑海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衣服鞋袜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袄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在清朝,黄色是禁色,规定官吏、平民皆不可用。

除了黄色,蓝色同样在皇权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北京天坛祈年殿在明代时有着三层琉璃瓦檐,这三层中的最上层为蓝色琉璃瓦,指代昊天上苍,而中层的黄色琉璃瓦,代表着皇帝。黄与蓝的搭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天子权柄,这一特点正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色彩阶级。因此黄与蓝的色彩搭配同样禁止平民阶层使用。

2.封建制度破裂的色彩解放

随着清朝的瓦解,色彩禁忌也逐渐消逝。进入民国时期,服装色彩搭配方式丰富起来。

20世纪20年代的蓝灰底织锦女夹袄就透露出了明显的黄蓝搭配色彩倾向。蓝灰色成为主体,配合金黄色的绣花纹饰。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色彩也出现了大量的黄蓝色彩搭配。此时的色彩配比依旧以蓝色为主体,辅佐局部的黄色装饰,鲜亮又优雅。

(二)西方色彩搭配思潮的引入

1.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的布拉吉服装流行

隨着封建枷锁的破碎,西方后印象主义色彩风格的搭配时尚也传入中国。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沃德利1970 年拍摄的名为《伍德斯托克》的音乐节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橙色和黄色配以蓝紫色使艳度相近的色彩搭配成为新的时尚潮流。这股风气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逐渐传入中国。其中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苏联传入的布拉吉服饰。

俄语中布拉吉表示的是一种连衣裙。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良好时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中国人当时的服饰穿着在他看来不具有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繁荣面貌,他鼓励中国人穿花衣、着彩服,布拉吉因此成为中国的日常服饰之一。这种服饰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内涵,同时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轻盈、活泼、性价比高,上至大演员,下至普通的小女孩,都能穿[7]。布拉吉服饰最明显的特色就是色彩明亮且色彩对比较强烈,黄色以其鲜亮逐渐成为了色彩搭配的主体,而蓝色保留有其淡雅的风格成为配色。

2.劳动布蓝的社会撞衫现象特征

20世纪60年代,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的服饰。人们摒弃了艳丽的布拉吉,转向了以蓝色、灰色为主的劳动服。这一时期的蓝色服饰被认为是“无色彩服饰”,色彩搭配鲜艳的服饰会被指责为“奇装异服”,进行批判。黄与蓝的搭配渐渐稀少,单一的蓝色成为服饰主体。

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他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罕见的服装表演,这场表演所穿服饰用色大胆、对比明显,与台下寡淡的单蓝色服饰形成巨大反差。人们此时才认识到西方服饰色彩时尚与中国的差距,为了更好接轨世界,色彩的社会压制被解除。黄与蓝又开始活跃于日常的流行穿搭当中。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黄蓝色彩搭配的群体认同分析,结合实际的黄蓝色系搭配的历史发展沿革,逐步发掘出其中隐藏着的潜在群体审美理念。并通过对部分实际作品的分析,总结出黄蓝色彩的常见搭配形式。我们可以发现黄蓝色系的搭配与社会、文化、思想都通过社会心理产生关联。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理论让我们从视觉整体感知角度来认识黄蓝色系搭配给予人心理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服饰色彩中黄蓝搭配的流行。这种通过对黄蓝色系的发展与时代及社会心理的探索,对未来色彩调和理论进行了完善以及对今后的色彩搭配的应用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苏惠玲.西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花窗玻璃的装饰设计语言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

[2]俄玉楠.形式的力度与色彩的纯度——论表现主义先驱梵高的艺术特质[J].社科纵横,2008(5):119-220.

[3]崔之进.后印象派艺术的色彩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朱未央.族性书写中的民族文化素与身份隐喻[D].上海:复旦大学,2012.

[6]刘士红.色彩与满族文化[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

[7]周丹,肖乾琴.近现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与变迁[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5):130-131.

作者简介:策逸婧,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色彩搭配
从服装造型设计谈对艺术美感的理解
基于情感化的亲子装创意研究
色彩搭配在儿童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艺术设计中UI界面设计及应用
色彩搭配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论述
民间西兰卡普审美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之色彩搭配
分析包装色彩搭配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版式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及表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