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评价指标研究

2020-07-20杨哲旗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杨哲旗

摘 要: 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与人类幸福的最重要标志,大学生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效应不容置疑,但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评价指标仍然需要进行量化分析。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区域,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就业观念开放,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比较明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研究,建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创业带动就业优势与实效,为地方政府及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浙江大学生 创业带动就业 指标体系 倍增效应

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既是世界各国缓解就业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当前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的倍增效应,带动就业的整体增长。近些年,随着全球就业压力增加,国内外学者热衷于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Van Praag(2001)曾经提出,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而降低失业率。Audret sch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经济中,企业正朝着小型化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创业,从长远来看,这将推动经济增长加速和减少失业[1]。《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通过综合创业类型未来五年带动就业乘数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说明了不同的创业类型的就业效应的变化。创业类型从生存型变为机会型创业,带来的岗位增加的正相关性,近些年更为明显。

一、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综述

创业带动就业,是指劳动者创办各种类型的新企业能促进就业,包括合作组织、个体经营及项目等[2]。创业带动就业主要体现在通过创业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和创业增加工作岗位,拓展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就业。但是,不同特征的创业者创业动机差异明显。创业带动就业,其贡献体现在当前贡献与未来五年贡献也有不同。一般地,不同特征的创业类型带动就业对当年贡献差异不很明显,而对未来五年就业的贡献差异显著。因为机会创业类型能通过一人创业创造一批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还体现在新创建的企业或公司,能从原来单纯的就业人群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而新的创业主体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创业者与就业岗位增加的良性互动。

(一)创业动机与创业类型

创业动机是创业者在对自身创业能力有一定估价下的产物[3]。英国伦敦商学院全球创业观察(GEM,2001)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的概念,基于创业动机将创业活动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报告指出,创业者在一定的社会和个人背景下产生创业动机,创业产生于生存动机而产生的创业为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没有其他选择或不满意其他选择),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产生于机会的动机,由此产生的创业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的选择,他们看到了比目前工作机会更好的创业机会而选择的创业。中国的创业动机已以生存型为主的创业动机转变为以机会型为主的创业动机,从而实现了创业转型。

(二)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是通过创业者新创立的企业,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大和增长。无论是发展型创业还是生存型创业,都能够带动就业并产生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可以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同时,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2007)显示,机会型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低于生存型创业者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生存型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城市机会型创业者以机会型创业为主,农村多为生存型创业。从创业对未来五年就业的贡献来看,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岗位为2.77个,未来五年带动就业岗位平均为5.99个。GEM研究表明,不论是高校还是地方,需要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机会型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深入剖析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课题组通过对浙江区域高校创业与就业工作办(有些学校是创业研究室、学生处)、地方工商联(部分地市的工商局)、大学生(含毕业生与在校生)创业公司等机构走访座谈,实施数据的采集。调查问卷的调研对象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在校生为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实施调研,得到了相应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指标。

(一)一级指标

(二)二级指标

通过对一级指标分析,根据不同状态下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程度,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并给予相应的权重,见表2所示。

三、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优势分析

(一)中国创业优势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分别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创业大环境有明显改良。中国具有雄厚的鼓励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社会基础,创业成功者往往使人们敬仰的对象,创业是人们追求合理致富目标的重要渠道。成功的创业者是富有能力的基本标志,从而鼓励着人们的创业激情。创业机会多、创业动机强烈成为中国创业的最大优势特点。《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显示,中国创业机会多、好机会多,把握好机会的人多。调查显示,中国期望在3年内创办企业的人员为发达国家的3.3倍、是日本的6.8倍。

(二)大学生创业机会

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与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及地方政府出臺了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小额资金贷款、税收减免、创业培训与指导、跟踪服务等多方面,包括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众创空间、高校创意园区等扶持大学生创业平台。许多大学生的父母有过自己创业经历或经营着自己的小企业,会影响子女立志创业动机,父母支持与鼓励子女创业,有利于子女的创业信心,特别是江浙一带表现尤为突出。高等学校更是把创业教育看成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设计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环节。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创业教育形式丰富多彩,设置分层分类教育教学,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及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不断地鼓励创业形式的改革,不断为大学生创业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打造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培养大学生在复杂性日益增加的商业经营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带动就业优势

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潜在的创业者将各种资源整合,把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包括創业技能和创业动机[4]。

大学生创业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学生创业氛围是大学生在大学区域范围内创业意愿、创业冲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整体状态,是大学生创业者表现出来的意志与行为。作为高校创业氛围的营造,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工学结合中企业一方,更要重视校内环境的建设。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宣传、创业论坛或创业讲坛等活动、开设创业性课程、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科研项目等,不仅扶持了大学生创业,同时创业成功实例也激励了其他学生的创业动机。

成功的创业典范在就业带动方面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校园的成功创业者,一方面,通过创业提供就业岗位、直接接受大学生创业,更在于提供在校生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在校期间,首先通过在创业成功企业参与工学结合实践、对创业产生感性认知、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创业知识与经验,进而激发其创业动机。采取创业行为,进而又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及就业岗位。形成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实效分析

创业带动就业具有显著的现实效果。从本次调查来看,浙江的创业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这里包括大学生创业企业,他们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浙江某高校为例,2018届4530名毕业生中有99.72%就业于民营企业。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100%有创业培训,100%有创业企业提供的岗位工作(带薪工学结合实践)经历,48.15%有创业经历,近三年平均创业率达8.73%。该校创业氛围浓厚,有国家级、省级创业之星,他们对在校生的影响力很强,启发在校生的创业激情。每个创业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5~15个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可以为在校生工学结合实践提供便利,同时也吸收应届毕业生。该校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近5年有980人实现成功创业,从而实现和带动了5100人创业实践及就业,不仅缓解了政府部门的就业压力,本校毕业生在这些创业者公司得到优先就业便利,该校近五年的创业就业率达到98.20%(见表3)以上。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调查显示:浙江省某高校2017届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为99.05%,高于本省高职96.27%;该院2019届毕业生一年后自主创业率为8.82%,高于本省高职4.39%;该院2019届毕业生一年后实际月收入为5906元,高于本省高职4382元。

(一)领导带头,发展迅猛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项目。早在2003年,率先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中心,2004年,与团市委联合建立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2006年,学校专门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所。近些年,该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已成功注册了23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成功孵化512支创业团队、约1672名创业者创业。学生创业实体的年营业额达到18000多万元,累计提供62000人次的勤工俭学和就业实习岗位。培育了20多名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9名浙江省最具潜质的创业之星和5名全国大学生创业之星。编著《大学生创业基础——理论与实训》的创业就业教材10余部,担任教育部2010~2019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二)政策到位,资金扶持

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学院建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创业研究、创业咨询、企业诊断、管理培训等机构,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将创业与专业、科技相结合,从地方经济优势入手找到对应的创业方向,确立创业项目。从制度机制上不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2009年,下发了《关于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通知》(浙江某高校〔2009〕20号)文件,专项设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金总额为100万元,属公益基金,供学校大学生周转使用。

(三)搭建平台,重视服务

该高校不仅成立了上述的创业扶持机构与政策,建立创业服务体系,更为有创业意愿大学生创业搭建创业平台与创业服务平台,并使创业帮扶全程化。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了创业孵化中心、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温州服务外包学院、温州名购网等校企政合作平台,还建有校办公司与工厂车间、大学生创业公司等,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讲座、校园内企业现场指导、引企入校,给学生参与企业创业项目的开发和推介的机会,使之了解市场化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等,开展创业成果展示、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等,实现全面扶持创业过程的综合服务。

(四)系统教育,分层培训

创业学院承担系统创业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信心与责任感等创业者基础素质,同时,各二级学院(系)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专业创业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团队指导、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健康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

(五)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业教育不能停留在创业培训上,要较早地对(大一入学后)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知识的普及、大二继续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培养、大三强调创业过程与实践指导等。在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立一批创业实训基地,推进创业实训。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与创业实践指导课程。结合市场调查等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劳动实践活动。

当然,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努力,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相当重要。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们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场地(即创业园区)、技术、财税、融资、房租补贴等扶持政策,对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有深远的影响力。

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创业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创业带动就业是推动就业、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研究,对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扩招后的就业难问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udret sch D B,T hurik A R,Verheul I. Entrep reneueship:Det erminanes and Policy in a European U S Compari son[ M].Bost 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2]徐建军,杨宝华.大学生创业类型的就业比较分析[J].创业与创业教育,2011(06).

[3]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4]何向荣,谢敏.浙江大学生2013—2014年创业观察报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高建.全球创业观察(GEM)2018/2019中国报告[M].清华大学与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2019.

[6]高建,程源,李习保等.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