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创作中线的意象

2020-07-20董斗斗

雕塑 2020年3期
关键词:线条雕塑意象

董斗斗

中国雕塑造型藝术和西方的一样经历了新石器的原始萌芽时期,也用于帝王陵墓装饰和陪葬和用于祭祀、图腾崇拜,发展脉络却各有特色。在雕塑历史发展中,西方传统雕塑造型是基于写实再现现实中物像的体积空间,因此在一开始就是对三维空间中体积的探究,自然生发出人体比例、解剖造型等一系列的用体积复制自然形态的一套科学方法。近百年,形成了目前中国高校雕塑专业中的主体教学系统。而中国的传统雕塑造型常常是用比拟或象征的方式来取形化象,与西方写实雕塑的再现物像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中国的雕塑造型与绘画之间的界限模糊,塑绘同源体,因此中国传统雕的意象造型与中国画中的意象表现常常也是合二为一的。就这次传统雕塑意象说的话题,我以雕塑的角度谈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雕塑化转换,其中恰好涉及到中国造型的意象部分。

我的雕塑作品《人物十八描》是为雕塑语言形式的创作实验,就如何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找寻新形式的创作语言,来分享我创作中的一点认识与感悟。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线描技法,明代邹德忠《绘事指蒙》中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清代画家王瀛总结古代人物线描中具有定意象规律的线条,结合22个人物的十八种线描画法,用来表现相关人物及衣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十八线描的命名,就源于现实物像之名。比如柳叶描就是对于自然界中具体柳叶形象的提炼,获得所有柳叶最大的共性。此时用毛笔画出的一笔柳叶描,就是在输出心中的归纳之后的柳叶意象。同样,枯叶描,折芦描画法、琴弦描,钉头鼠尾描等这十八描大致是这样对于自然物像的提炼意象。

通常在西方写实雕塑中,线多用圆雕或浮雕中“体”的形式来表现.其本质是体积或面的转折处形成的凹陷或凸出的棱线;以及雕塑体积与环境之间在空间中形成的轮廓线,因此雕塑自身带的线条其本身就是雕塑体积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教学导致了这样的线条本身并不是中国绘画中的取于物像的充满意味的线条,若直接采用雕塑中棱线和轮廓线,去掉体积,也就是雕塑的在空间的中结构线体。基于这种认知,创作中我就是想用原画作中十八描的平面形式,类似物像的线条,来置换或者说改造雕塑造型的结构线,从而让中国传统造型的十八描线条来呈现中国传统雕塑的意象形式。

在这个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若使用“体与面”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就失去了十八描的意义,成为是表现人物的泥塑了。换句话说,就仅仅是采用了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内容题材,其本质上依旧是西方写实雕塑语言,违背初衷。综上考虑,要省略“体与面”的元素而使用“线”来限制,分割,塑造空间,这在立体构成中叫做线性空间或者叫向量空间。由此确定了表现形式用“意象的线”为主表现圆雕的每个人物,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面”的元素,完全突出”线”的造型意象。

对于材料选择和成型技术方面,我曾尝试了多种材料,要做出各种形式的”线”的特征,这就需要材料在任何方法加工下都能保持定的韧性。经过比较最后选择了可以切割,锻打的不锈钢材料,采用等离子切割结合锻造技术,针对每根“线”的特征进行加工,并吻合于十八描语言”线的意象特征”的核心意义。

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不仅尝试了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语言,更用“线”表现“体”的空间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十八描中本身就具有前后左右的空间意味,因此在实践创作中当这十八种线条被切割锻打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造型的意味。这是与写实雕塑的结构线和轮廓线所形成的空间完全不同的一种形式,如同在空间中用传统笔墨线条绘制出雕塑,这也印证了中国传统雕中塑绘一体的状态。尝试一种新的创作语言形式,是一次传统文化和现代雕塑语言结合的尝试,也是向传统艺术造型最好的致敬。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十八描本身是绘画中线条的绘制技法,是一个不断对前人造型经验的总结与积累。传统中国画中描绘的技法绝对不止有十八种,有许多都被淹没在艺术史的长河中,但是每次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尝试都是次推动。我创作结合传统绘画造型艺术进行表现的雕塑“人物十八描”,是为了探索现代雕塑创作语言,而进行的一种新尝试,其目的在于了解中国造型意识的特殊性,独特性。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领悟,法无定法方是创新之法,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的产生到形成,需要经得起漫长的历史检验,未来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新雕塑语言形式走进我们的视野。

猜你喜欢

线条雕塑意象
巨型雕塑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的破烂雕塑
来自林间的风
写实雕塑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