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卫星发射后朱平平焦虑而又期待的1500多秒

2020-07-20

世纪人物 2020年7期
关键词:预冷推进剂北斗

疼到用脑袋撞墙 也没有离开岗位

工作6年多,朱平平仍然铭记着,5年前那次“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任务。任务中,他肚子疼的直想撞墙,直到被送进医院。

今年30岁的朱平平性格沉稳,说话语气轻柔。虽然是团队里的年轻人,但是担任长三乙火箭动力系统指挥的他已经是研制团队的骨干了。火箭加注的所有环节,他都必须在场。

2015年11月下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距离执行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任务还有两天。正是长征三号乙遥火箭发射前的最后测试阶段,朱平平开始觉得腹部隐隐作痛。面对临近的发射任务,工作不能有任何闪失,他忍痛坚持。

发射前一天,发射任务进入加注阶段,正是发射前最关键的时刻。意外发生,朱平平发现常规加注量比要求值低了一些,他的神经立即绷紧,仔细定位故障、重新计算加注量、讨论解决方法,精准地完成了一系列危机处理动作,丝毫顾不上剧烈的疼痛。直到晚上八点多被同事们送进医院。现在回想起来,朱平平依然铭记,疼的想用脑袋撞墙。

发射的当天,朱平平打着吊瓶又回到了工作一线。朱平平告诉中国网记者,每次火箭发射其实都是一个挑战,就好像期末考试一样,大家都想考100分就不能有任何闪失,99分都不行。

任务完成回到北京之后,在医院被确诊为急性肠梗阻,做了手术。急性肠梗阻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危及生命,没人能体会工作当中朱平平究竟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2年的试验改变了沿用30年的业务流程

北斗三号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之一,仅地面运控系统就涉及几十个地面站、两百多个分系统、3万余台套设备和几十家研制单位。

朱平平的工作范畴是火箭的核心--动力系统,从火箭的技术区到分系统到总检查再到整个推进剂加注,贯穿了整个火箭安装测试的全过程。

业务流程复杂,操作指令纷繁,是火箭测试工作的特点。

朱平平记忆深刻的就是长三乙火箭在点火前补加两次推进剂过程。第一次补加是为了预冷发动机,第二次是补充预冷时挥发的推进剂。

朱平平说,“一次补加,口令就上百条,要不断打开、关闭各种阀门。我们设想,让推进剂靠重力作用流入发动机,并适当延长预冷时间,以达到预冷效果,这样就能精简加压、泄压的流程,减少推进剂挥发。”

航天系统的内在创新驱动机制,鼓励每个人在现有基础上做业务改进。朱平平向记者强调,这种改进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每一项改进都要跟很多分系统跟上下游单位紧密协商,要做出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能去实施。

朱平平解释说,在每次发射前要对火箭“油罐”(可将火箭储箱通俗理解为“油罐”)进行先加压再泄压的过程,其中涉及操作动作较多,会对人员造成一定的压力。通过对流程的优化,取消了加压的过程,减少了反复操作的动作,提高了可靠性。

在航天系统内还有一个说法,“小改出大错”。就是,你觉得很简单的一个改动,没准会对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做每一项改动的时候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为了验证点火前补加两次推进剂过程合二为一点可靠性,考虑推进剂挥发与温度等有关因素,朱平平和团队开展了多次大型试验,证明了这种方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成功。前前后后一共用了两年时间,这才改变了30年不变的推进剂补加流程。

与国家的快速发展一样,我国航天事业前进路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发射流程中一项项的业务改进,一步一步缩短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射场工作周期,从一开始的50-60天,到现在的20-22天。

在朱平平一样的航天人的努力下,才使得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发射进程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在2018年7月至11月的133天,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7次发射,成功将1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平均一次火箭发射仅间隔19天,创造了北斗组网高密度发射纪录。推近了全国人民乃至全球人民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的脚步。

焦虑而又期待的1500秒

在普通人看来,火箭一直都是那个细长的模样,甚至国内国外的火箭都没什么大的区别。

发射北斗卫星的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于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自1994年首飞以来,也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史。从现在来看,这款火箭依然有比较强大的生命力,原因是30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技术创新。虽然从外观上看变化不大,但实际上从内部已经焕然一新。

朱平平在2014年进入航天系统工作以来,一直就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大家庭工作。不在北京进行运载火箭研制,就在西昌执行火箭发射任务。说起长三甲系列火箭朱平平可谓了如指掌。他讲,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展是按照系列化模块化思路生产制造的,长三甲没有助推器,长三乙有4个助推器,长三丙是加2个助推器,是这样一个模块化组合,形成了不同梯度的运载能力。

每次火箭的发射,不论白天黑夜,都会产生震天动地响动,那是火箭发动机能量的体现。在别人为发动机的轰鸣而感到震撼之时,朱平平都是在测控大厅盯着屏幕,虽然也能感觉到震颤,能看到火箭飞行的画面,但他的注意力更多的还是集中在飞行中的数据。工作以来,參加了3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朱平平还没亲眼见过火箭发射现场的场景。因为从火箭点火那一刻起,之后的大约1500秒,是包括朱平平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最受煎熬的时刻。又焦虑又期待的那种心情,一直持续到实现星箭分离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火箭发射工作交上了一份百分答卷。

朱平平讲,我们的工作像是计算机工作者的二进制,只有0和1,也就是成功和失败,没有99分。所以,这一刻被朱平平评价为工作中最幸福,最享受的时刻。不过,开心的感受总是短暂的。一天,超不过两天,朱平平又会出现在北京的火箭生产车间,投入到紧张的生产研制工作中了。

(来源:中国网)

猜你喜欢

预冷推进剂北斗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北斗时钟盘
基于ANSYS的LNG接收站典型管道预冷分析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不同预冷方式对红提葡萄的预冷效果
KNSB推进剂最佳配比研究
含LLM-105无烟CMDB推进剂的燃烧性能
无铝低燃速NEPE推进剂的燃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