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0-07-20刘雨婷
刘雨婷
摘要:本研究从社会支持感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将社会支持感视作一个多维度结构,构建出包括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社会支持感等要素在内的理论模型。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创业意向对于创业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社会支持感的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均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关键词: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社会支持感;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29
0引言
自主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学者普遍认同创业并非凭空产生而必须具有一定基础,即创业者在具备创业意向、把握合适机遇的条件下,必须付出实际行动。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做出进一步限定。在池雷丹的研究中,考虑到在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她将创业行为界定为创业准备行为,即个体在受到自身、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所做的一系列创业准备活动。而对于创业意向的研究,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出发,给出了丰富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倾向于Thompson的定义,即创业意向是个体为创造新企业而拟定计划的心理信念,计划实施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在不久的某个时间付诸行动,也有可能永远都停留在计划层面。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一头连接着复杂的个体因素或环境变量,一头则是最终表现出来的创业行为,通过这个桥梁,前者对后者发生作用并影响其形成。个体创业不仅来源于个体自身的原始创业冲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周边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孙志明调查了来自五所不同大学的1000个学生,有创业意向且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仅占有创业意向总样本的1.04%。为什么具备创业意向却没有创业?创业意向如何影响创业行为?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感怎么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基于这些疑问,本研究引入调节变量社会支持感,具体探究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
1研究假设与模型
1.1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大學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支持感作为调节,提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1.2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学领域,能够最直接预测行为的指标通常被认为是意向。因此,学者参考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成果,普遍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最直接的客观预测因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即使现有数据能够证明意向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行为,但也不能表明具有创业意向一定引发创业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仍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创业意向并不一定引起创业行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重新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意向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
1.3社会支持感的调节效应
在界定社会支持感之前,必须厘清社会支持的概念。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多从不同视角出发,缺乏统一视角整合。有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支持,有些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给出定义。国内学者廖和军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把社会支持分为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和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其中,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由家庭成员、恋人、同事同学、老师等群体提供。从内容上看,王雁飞把社会支持的内容分成了四种: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伙伴支持。本研究借鉴廖和军和王雁飞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感是大学生群体从其身边资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中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简言之,本研究将社会支持感视作一个四维结构,涵盖政府支持感、学校支持感、社会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四个维度。由于创业是一种潜在的压力性事件,因此如果个体在具备创业意向后感受到足够强烈的支持,那么个体将不会把创业事件看成无法承受的压力性事件,更有可能将创业意愿付诸于实践。即使创业事件充满压力,强烈的社会支持感也会促使其对压力进行二次评价,减少不良情绪产生,从而降低创业压力带来的不良症状。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社会支持感对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a政府支持感对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b学校支持感对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c社会支持感对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d家庭支持感对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2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研究变量
(1)创业意向。本研究以Thompson编制的个体创业意愿量表为依据,略加修改和调整,得到包含8题项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测量量表。
(2)创业行为。余福茂等针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题项的量表,内容涵盖创业者在寻找机会、投入时间和精力等四个层次的准备行为。本研究将上述准备行为扩展到涵盖创业准备和已实施的创业行为,得到包含5题项的创业行为量表。
(3)社会支持感。本研究以姜乾金等人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为依据,测量创业者从不同人群感受到的支持感,得到包含12题项的社会支持感量表。
2.2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源于武汉地区本科在校学生及入驻武汉理工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团队。前者大多没有创业经历但是有些具备了创业意向,后者的成员基本是本校在读或已毕业5-10年内的硕博士研究生,少部分来源于社会招聘。剔除没有创业意向和社会招聘而来的人员,剩余群体即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群体并非狭义上的在校大学生,而是既包括了在校本科生,也包括了已经毕业若干年但有创业行为的群体。
2.3数据收集
问卷预调查阶段,发出40份问卷,回收35份,回收率达到87.5%。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发现,创业意向量表、创业行为量表、社会支持感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64、0.954、0.848,均在0.8以上,意味着三个量表都呈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但是在创业意向量表的可靠性分析中,a7和a8题项删除后的科隆巴赫系数较原有信度系数偏高,且二者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因此将该量表的a7、a8题项删除。删除后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上升为0.899,较之前有很大提升。
在问卷正式调查阶段,回收218份问卷,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80.8%。筛除58份不满足条件的问卷后最终得到144份研究问卷。筛除包括两种情况:(1)没有创业意向的样本(a1题项得分小于3);(2)社会招聘人员(年龄在35岁及以上)。
3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3.1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各分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都在0.8以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能够达到研究所需标准。运用最大方差旋转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创业意向、创业行为以及社会支持感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所有变量的KMO值均超过0.8,各个题项负载预期因子的情况良好,且载荷都大于0.6。
3.2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554,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意味着二者之间有着强正相关关系,因此H1成立。而社会支持感的四个维度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且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4,由此可见四个维度间是强正相关的。
3.3线性回归分析
主效应检验。大学生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β=0.554,调整后R2=0.301),且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F=62718),由此可以得出研究模型的拟合度较好,H1再次得到验证。
调节效应检验。社会支持感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Sig=0.01<0.05),且因变量对社会支持感的四个因子的交互项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说明社会支持感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2成立。其中,学校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和社会组织支持感的R2分别为和0.019、0.032、0.032,虽然均为正值但是都很小,说明这三个因子的加入虽然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但影响不大。
4总结
4.1研究结论
首先,大学生创业意向对于其创业意向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可以认为大学生创业意向越强,实施创业行为的概率就越高,但并不一定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
其次,本研究将社会支持感视作一个多维度结构,包括了政府支持感、学校支持感、家庭支持感和社会组织支持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四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关系均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最后,社会支持感的四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感的调节作用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政府的利好政策能为初期创业者提供亟需的资金支持,让创业者能够在落实创业意向、实施创业行为之前对创业可行性做出正面评估,更好鼓励创业者积极实施创业行动。而家庭、学校和社会组织支持感三个因子的调节作用较弱,可能是因为当前创业者获取社会组织支持的渠道仍然较少,且对于已经毕业5-10年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方面往往并不能为创业带来有力资金或物力支持,同样,家庭支持感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4.2研究局限和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来源于武汉地区大学生以及高校创业园,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研究地域有较大的局限性,未来研究会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以增强研究说服力。
其次,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是创业意向、创业行为和社会支持感,对于家庭背景、个人专业和学历等控制变量没有过多涉及,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研究模型,丰富研究内容。
最后,本研究在变量选取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只引入了社会支持感作为创业意向-创业行为过程中的调节因子。但实际上仍有很多变量可能发生作用,如资源条件、创业环境等。这些变量可以在日后陆续引入,进一步丰富调节效应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池雷丹.昆明市在校大学生创业态度、准备行为与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2]简丹丹,段锦云.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64171.
[3]孙志明.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强行弱”的因素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1,(1):1214.
[4]杜世洪,查尔斯·皮尔森.语言、意向行为与价值变换——“假装”别于“说谎”与“欺骗”的符号学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5,(10):1924.
[5]李伟.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3133.
[6]刘丹丹.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8):41,30.
[7]廖军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6):99101.
[8]王雁飛.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
[9]余福茂,曾鸣.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 6670.
[10]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43.
西档案,2019,(0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