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猪养殖使用宜林地不改变林地用途
2020-07-2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猪养殖使用宜林地不改变林地用途
为支持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2020年5月中旬就生猪养殖使用林地有关问题下发通知指出,生猪养殖使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宜林地的,可以由养殖企业、养殖户等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地承包方或经营单位签订租赁合同,报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备案,这部分宜林地按不改变林地用途使用,不占用林地定额。养殖企业、养殖户从事养猪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生猪养殖确需使用除宜林地以外的其他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的,地方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简化使用林地审核手续,切实保障林地定额。为提高审批效率,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办理生猪养殖使用林地手续。
通知指出,地方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处理好生猪稳产保供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森林关系国家的生态安全,严禁在天然林地、生态公益林中的有林地上进行规模化生猪养殖,生猪养殖应当尽量利用原有养殖场地。坚决杜绝借发展生猪养殖之名,而大量占用存储土地现象,对占而不养的必须坚决纠正。
北京2020年主推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等31项农业技术
2020年4月中下旬,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了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此项技术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大型设备,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屠宰企业等实验室即可应用检测。同时具有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操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1小时内可完成检测工作。目前,这一技术在京津冀三省市动物疫控系统以及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进行示范应用。
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北京市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北京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农业高科技企业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涌现出许多先进、高效、实用的种植养殖农业技术。为加快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20年4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遴选了31项农业技术,2020年面向全市主推。
记者从发布的推广目录中发现,包括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在内,既有设施蔬菜、鲜食玉米等作物高效种植技术,也有蛋鸡、鲟鱼、生猪等畜禽水产实用养殖技术,还有蔬菜病虫害防治、植物疫情管理、养殖病毒防控等农业先进技术。为促使上述各类农业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要求各区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宜的技术,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2020年河南新建660万亩高标准农田
2020年5月中旬,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周口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河南省将在完成2019年度结转的5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新建660万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将超过190亿元,总建设面积达1 250万亩。“十二五”以来,河南省累计投入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 320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会议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抓手。
同时,河南在全面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将多措并举创建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科学布局、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增加投入;完善配套措施,软件硬件一体推进;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完善管护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近年来,周口市抢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把自动喷灌、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三产融合等要素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2019年全市7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完工,2020年86万亩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商水、郸城、淮阳3个县区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基本完成。
此外,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强调,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防止“非农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落实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要切实防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风险,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北京农林科学院建立高糖度番茄栽培模式
2020年5月中旬,记者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该院蔬菜中心节水优质课题组2020年研究建立了“高糖度番茄栽培模式”,该模式栽培的3个番茄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都达到8%~9%,相比普通栽培提高了约60%。在口感上,高糖度番茄酸甜可口、风味浓郁。目前,这一模式在通州基地的连栋温室进行展出示范,得到行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蔬菜产品质量、风味、营养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蔬菜产品的需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对此,课题组着眼创新提升完善栽培管理技术和设备配置,开展高糖度番茄栽培技术系统研究,在国内首次确定了番茄产量和品质兼顾的限根栽培和亏缺灌溉调控技术,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5%提高到8%以上,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产量和品质兼顾”的高糖度番茄栽培模式,并深入开展果菜类品种、水、肥、激素等8个农艺因子对品质和芳香物质形成的影响规律研究,阐明了蔬菜果实芳香物质形成的机理。
据悉,“高糖度番茄栽培模式”项目研究已获得发明专利3个,研究不仅为高品质番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将促进我国蔬菜行业由数量型生产向高品质型生产的转变。
山东农科院携手菏泽市启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十大行动
2020年5月中旬,在山东省政府的推动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与菏泽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十大行动启动仪式。双方共同签署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郓城县域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合作协议》《共建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協议》《共建成武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协议》等10个共建协议。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视察时指出:“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要继续巩固加强。”在山东农科院视察时作出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本次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视察山东农科院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通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共建地市农科院等方式,探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路径的创新实践。
山东农科院出台的《科技支撑“三大工程”助推菏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明确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围绕科技助力菏泽实施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名优特农产品提档升级工程、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工程等,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十大行动,打造一批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创新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菏泽样板。
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2020年4月下旬,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及其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期刊,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发表于该期刊的文章。
据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鲜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让及其团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从小麦及其近缘种(如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等)中挖掘抗赤霉病基因的研究。他们从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了一个主效抗赤霉病基因,并命名为Fhb7。历经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长期探索,团队最终成功将该基因转移至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研究同时表明,Fhb7基因对很多镰刀菌属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时,对小麦另一重大病害茎基腐病也表现出了明显抗性。
(以上摘编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