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

2020-07-20梁吉义

科学种养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农业

梁吉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与特点

1. 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依托生态农业开展旅游活动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是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一种创新行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利用生态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观光、参与体验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学习农业知识、开展生态保护与农业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品尝与购买农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生态农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又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互利双赢,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

2. 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

从中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开展的旅游模式,生态农业旅游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地域性与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季节与区域的差异性也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多样性的一大优势与特点。

②系统性与整体性。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将生态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要素融为一体,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系統的整体性。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也必然强调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实施,收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③可持续性与三种效益统一性。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生态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为社会生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强调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统一。开展生态农业旅游过程同样强调其可持续性与三种效益的统一性,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的共赢。

④自然性与人为主观能动性。生态农业旅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保持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凸显自然性,发挥自然优势。人作为生态农业系统的创造者,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农业高新技术,浓厚的农耕文化、人文知识、民俗风情和农村文化等人为要素,使生态农业旅游更具吸引力、创造力和鲜活力,表现出明显的人为主观能动性。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前景与意义

1.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与作用

世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事实和中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意义深远,前途远大。它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缓解人文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的影响,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利于带动餐饮业、酒店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优势互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为当地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提供契机与平台,为农副产品拓宽市场,促进名、特、优农产品销售。同时,对丰富旅游形式,活跃人们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多样化需求有着积极意义。对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成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生态农业旅游的多种模式向游客提供了解农业、体验农家生活和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对农业重要性与意义的认识;通过农业科技展示、生态农业示范,让游客学习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有利于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自觉性;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有利于让游客懂得农民的辛苦、粮食和农副产品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粮食。

2.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景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农业旅游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农业旅游也在如火如荼地健康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到了22亿人次以上,生态农业旅游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4 4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790万人,其中就业农民63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0%,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带动了近550 万户农民脱贫致富。可以说,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三、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资源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多样化。从生态农业的内容、旅游观光对象和活动项目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田园生态农业旅游与农家乐组合模式

这一模式是把农业观光与农家乐吃住融为一体。田园生态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设施农业、立体种植、生态养殖、种养销一体化建设,种植适合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利用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产量、质量和效益。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村观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品尝购置绿色农产品和学习了解农业知识等旅游活动。在旅游观光中体验农业,感受回归自然生态的乐趣。将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文化,让游客尽享农村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

2. 园林(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组合模式

这一模式是把园林(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并融为一体。依托森林、园林、果园、花园的自然风光,让游客体验回归自然、尽享自然的乐趣。可依托山林乡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地热温泉等绿色环境,结合周边的民俗文化,兴建设施齐全的住宿、休闲、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3.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旅游一体化模式

这一模式是将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有机整体,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把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通过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让传统农业的农耕文化、农耕技艺、农耕工具、农耕节气以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得以继承发扬。

通过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旅游一体化建设,依托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设施和现代农业栽培工程技术,将作物栽培技术与植物的观赏性、景观的艺术性相结合,通过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创意性栽培,实现设施栽培的生产性、观赏性。例如,利用植物工厂的设施栽培,集现代农业栽培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于一体,体验蔬菜(花卉)育苗、栽培、生产过程;利用墙体、圆柱、多层栽培床等装置工程技术,实现叶菜无土立体栽培,运用蔬菜的种类和颜色等,形成观赏点。

4. 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普教育系统整体优化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是利用现已建成的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科普教育系统融入观光旅游功能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农业旅游的目的。早在2001年国家科技部、原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开展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共建立了6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省、市、县也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具有各地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依托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密集区,带动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当时没有考虑农业观光功能的园区加以配套包装,就可成为一个具有农业旅游功能的科技园区。通过园区现代设施工程、优良品种、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及相关技术的展示,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农业博览、农事参与、园林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的设计,将高新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立体种植与无土栽培、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旅游等融为一体进行整体优化,向游客展示新奇特植物、农产品和农业高科技成果,彰显农业科技与观光旅游结合的魅力。让游客通过观光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蔬菜、花卉的栽培与展示,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景观,普及农业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进行农业科普教育。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景点和科普教育基地。也可成为学生春游、秋游、夏令营、军训、劳作、写生、作文、摄影等课外教育的场所,以及家庭亲友聚会、老年人休闲度假等场所。

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些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缺乏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规划不够合理,市场定位不够准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急于获利,仓促上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及时调整项目内容,以及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项目缺少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游客重游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项目建设忽视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系统物质多层次利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特点,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建设人工景观,人工化压倒原生态,与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

二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模式与功能雷同,只考虑到本区域小范围(如本村或本乡)的农业旅游资源,而忽视了更大的區域范围旅游项目的协调,出现了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造成项目间的不良竞争。忽视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项目开发单一,层次较低,多为一些果园、花园、蔬菜园、垂钓园等一般性观光,融入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捕鱼等农事活动等开发不够。缺少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农耕文化、农作方式、传统农作物、动物、饮食、手工艺品、服饰、风俗习惯等乡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以及丰富旅游项目的内容。

三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用水设备、休憩服务等基础设施滞后。如大部分农家乐还是农户自备水井供水,在旅游高峰期还不能完全保证水源的充足供给,影响了清洁卫生。有的公共卫生间设施少、小,游客常常排队,影响景区形象。

四是项目总体规模小,缺乏综合性的生态农业旅游大型项目,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应大于9.5平方千米的区域面积,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目前的项目大多小于这个数字,故此造成旅游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经济效益不高。有些项目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相邻农业旅游项目区之间协作性不够,不能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集聚优势。

五是生态农业旅游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农事季节的影响,旅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的淡季、旺季的反差较大。旺季时门庭若市,淡季时萧条冷落,造成资产的闲置与浪费,影响了经济效益提高。如在北方开展的瓜果采摘节、鲜花观赏节仅能持续10多天,有的甚至只有几天的时间,游客欲前往观光已经瓜无花谢。因此,如何延长旅游观光时间,减少季节性的旺淡季的差异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是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多以乡村自主开发为主,经营管理者多为当地村民,以往未从事过旅游管理工作,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未能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经营管理,致使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到位。还有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将资本投入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影响了项目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有的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未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批准,就开张营业。有的农家乐的用具不卫生,垃圾、污水随地乱倒,污染环境。

七是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力度不够。一些地方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景点开发一哄而上,同一景区中各个景点不相协调,建设内容多有重复和雷同,影响项目投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街2号 山西农科院13号楼 邮编:030006)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