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奶牛全混合日粮(TMR)技术

2020-07-20徐大文杨俊基

科学种养 2020年7期
关键词:精饲料生理组分

徐大文 杨俊基

全混合日粮(TMR)技术是将精饲料、粗饲料和各种添加剂进行科学搭配,通过专用搅拌设备充分混合的一种新型而又先进的饲喂技术,特别适宜于大、中、小型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使用。目前,全混合日粮技术在奶牛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已经普遍使用,我国许多大、中型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也已开始使用,小型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正在陆续推广使用。

一、全混合日粮技术工艺简述

1. 日粮组分填装

根据奶牛营养需要设计的日粮配方,立式全混合日粮搅拌设备按照干草、青贮饲料、农副产品和精饲料的顺序,卧式全混合日粮搅拌设备按照精饲料、干草、青贮饲料和农副产品类的顺序,依次填装入搅拌设备中。各种组分总的填装量以占搅拌设备容积的60%~75%为宜。填装量过少,会造成搅拌设备负荷的浪费,不利于节能;填装量过多,会造成搅拌设备超负荷运转,不仅不利于日粮的混合,而且容易损坏设备或影响设备的使用年限。

2. 日粮搅拌混合

根据日粮组分的填装顺序,采用边填装、边搅拌的混合方式。最后一批日粮组分填装完备后,再继续搅拌4~8分钟即完成全日粮的混合。全混合日粮搅拌混合时间以25~40分钟为宜。搅拌混合时间太短,日粮组分混合不均匀;搅拌混合时间太长,会使日粮过细,降低日粮质量和影响饲喂效果。

二、全混合日粮技术的先进性

1. 可以保证奶牛日粮的全价性

全混合日粮技术配制的饲料,是根据奶牛饲料原料组分的营养成分和结合奶牛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求标准,通过计算机分析、配方后配制而成,能够保证奶牛采食的每一口饲料都是全价日粮。

2. 可以提高奶牛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全混合日粮技术配制的饲料,是根据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标准配制而成,饲料配比较精准,日粮养分较平衡,所以有利于提高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性能奶牛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3. 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饲料报酬率

全混合日粮技术配制的饲料,不仅营养比较均衡,而且饲料的适口性也大为改善,所以相对传统的饲喂方式而言,可以有效提高奶牛对饲料的消化及利用率,避免了因饲料配制不当而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浪费和因适口性不好而造成饲料的浪费。

4. 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全混合日粮技術配制的饲料,精、粗饲料搭配合理,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等配比适宜,可以大大减少奶牛消化系统障碍性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5. 可以大大减少奶牛饲养人员

全混合日粮配制过程中的饲料称重、搅拌、送料及喂料,都是通过机械化作业完成,不仅减轻了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全混合日粮技术可以减少60%以上的奶牛饲养人员。

三、使用全混合日粮技术的基本条件

1. 需要对奶牛进行合理分群

为提高全混合日粮混合搅拌设备的工作效率,避免日粮配方批次过多,应根据奶牛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结合奶牛年龄、胎次、生产性能等,将奶牛划分为犊牛、育成牛、干奶牛、产奶牛4个日粮配方群,或犊牛、育成牛、干奶牛、低产牛、中产牛、高产牛6个日粮配方群。

2. 需要对日粮组分进行化验

由于全混合日粮混合搅拌设备需要通过输入日粮组分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配方,所以应提前通过实验室对其进行分析、化验,事先取得准确的数值。

3. 需要对奶牛采食量进行测算

为满足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奶牛对全混合日粮的需求,应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标准和日粮组分的营养成分,结合奶牛年龄、胎次、体质、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等,事先测算出各配方群每头奶牛的采食量。

四、使用全混合日粮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是全混合日粮搅拌设备应根据奶牛舍的高度、门的高度、喂料道的宽窄、奶牛养殖数量、牛群结构、饲料喂量、饲喂次数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二是在全混合日粮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防范铁器、石块、塑料、包装绳等异物混入搅拌设备,以免对设备造成损坏。

三是全混合日粮的水分含量要控制在45%~55%。水分含量偏高,会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水分含量偏低,容易造成精饲料和粗饲料的分离,奶牛会出现挑食现象,导致饲料浪费。

四是全混合日粮要现加工现饲喂,以保证日粮的新鲜度及饲喂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徐大文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吴家园235号良安小区 邮编:730050;杨俊基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邮编:730000)

猜你喜欢

精饲料生理组分
组分分发管理系统在天然气计量的应用
一种难溶难熔未知组分板材的定性分析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黑顺片不同组分对正常小鼠的急性毒性
肉牛常用的精饲料及其加工方法
金雀花中黄酮苷类组分鉴定及2种成分测定
常见喂奶牛的4种错误方法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