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民间舞蹈艺术庆阳荷花舞研究
2020-07-20李小虎成海霞
李小虎 成海霞
【摘 要】荷花舞是陇东民间舞蹈艺术的一个舞种,是周代遗留下的民俗文化,以农耕生活背景孕育的陇东民间舞蹈,在这样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下,具有温柔、优雅、唯美的独特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体现了黄土高原上生活的多民族族群的心理审美价值。
【关键词】庆阳;荷花舞;舞蹈风格;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37-01
庆阳荷花舞是一种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得到传承发展的民俗舞蹈,其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因此在新时代对荷花舞的发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庆阳荷花舞的渊源
历史悠久的庆阳市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早年就活动于此。早期的氏族领袖教民耕种,使得农耕文化在此发源。[1]陇东地区地势雄伟,地形独特,干旱的气候使得土地贫瘠,为求风调雨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有求神降雨之祭祀活动。这一习俗深深植根于陇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而荷花舞就诞生在这块拥有独特文化底蕴,民俗厚重的陇东大地上。
荷花舞由传统的“地云子”发展而来,原名“云朵子”,也叫莲花灯,是庆阳社火中的娱乐节目。它保留着诸多农耕文明的印记,与古代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有关。据老人回忆,荷花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寓意深刻,往往是伴随神灵同时出现的神物。因此早期荷花舞被赋予神秘的宗教意味。它集民间曲艺、美术、纸扎于一体,含有求雨祈福的文化蕴意,巫神气息浓郁。荷花舞表演大多为即兴,因此表演模式不固定。后来社火表演中的“云朵子”,被宁县南仓社火队的刘志仁改编成莲花灯,在延安演出排练时改为“荷花舞”,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大力赞赏。从此,荷花舞蜚声陕甘宁边区。
二十世纪50年代初,国家大力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就有了舞蹈家戴爱莲到庆阳采风一行。正因为戴爱莲女士的采风才使得“云朵子”走出庆阳以全新面貌展示在众人面前而大放异彩。戴爱莲女士从“云朵子”表演中汲取了灵感,对这种表演形式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重新命名为“荷花舞”。从此荷花舞登上大雅之堂,屡获金奖,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
二、庆阳荷花舞的风格及特征
(一)庆阳荷花舞的形式
荷花舞源于周族的赛社祭祀活动,后成为民间社火的主要表现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祭祀娱神的表演形式加入了舞蹈动作,被称之为“地云子”或“云朵子”。据一些经常参与表演的老一辈人说“云朵子”的表演形式在逢年过节是经常演出的,在当地的乡俗文化活动中也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二)庆阳荷花舞的风格
荷花舞的道具别致,由于设计者的不同构思显示出不同的制作风格。荷花盘的造型灵感源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荷花盘通体绿色,直径大约一米,从身体两侧系挂于腰间,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舞者走动时尽显灵动美,這种舞具除了云盘以外还有云朵、油灯、莲花等道具,这些道具极具生活气息,民俗意味浓厚。
早期荷花舞是从社火表演脱化而来,那时候荷花舞的服装不尽相同。有的衣服下摆做成大转盘,上面粘上纸扎的荷花。有的手拿荷花,有的空出手来变换各种动作,还有头戴荷花把衣服下摆做成荷花的花瓣来凸显荷花的形状。20世纪50年代,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将“荷花舞”改编,在舞蹈的服装方面,以唐朝少女的服饰为基调,增强了荷花舞的表演性及艺术性。[2]随着时代发展,荷花舞服装也在不断变化,色彩更加靓丽,款式更加别致精美,更加凸显新时代荷花舞的新面貌。
荷花舞属集体舞蹈,演员一般为几十人,最少6名,在表演形式上载歌载舞,舞姿以甩纱带为主,身段一扭三弯,摇扭相配突出舞者身体自身线条和勾勒图案的展示。荷花舞舞步设计也是图案性的。表演队形有龙摆尾、燕穿梭、剪子股、梅花阵、卷白菜等图形变化,步法轻松自然、轻捷平稳。通过表演的一扭三弯摇扭相配,再加上舞者手中的长纱随轻柔的小碎步交替变化,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凝神细看真是轻盈飘逸,将身、形、步做到了完美结合。
三、新时代荷花舞的传承与保护
(一)政府支持
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支持保护荷花舞。县级政府文化部门要身先士卒,调配充足的人手做好调研和搜集工作;组织专家、学者集中撰写材料;对相关传承人的生活提供帮助以及对舞蹈设施给予资金保障,以期让他们积极展开舞蹈传承工作。
(二)学校教育普及
荷花舞普及要在当地教育机构中逐级依次展开。各级学校是发扬传承荷花舞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场所。在他们课程建设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可大力推广荷花舞。
(三)群众娱乐传承
群众娱乐文化是可利用的市场。群众娱乐的公园、社区、广场及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场所都可作为各级文化部门大力推广民间艺术的阵地,然后提供必要物质和资金支持,对荷花舞进行推广。
四、结语
荷花舞是陇东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枝奇葩,历史悠久韵味独特。在新时期推进荷花舞的发展传承,是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职责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治立.庆阳特色文化研究.农耕文化卷[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
[2]张芳.荷花舞的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