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7-20张建华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人才

张建华

摘 要:通过分析“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枣庄市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枣庄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人才、聚集人才。本研究对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人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实现城乡同步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职业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勇于担当,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的突出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逆城镇化”理论再认识

1.“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逆城镇化”是一种人才流动新模式,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城市有志青年、创业者,或部分在城镇化进程中走入城市,又有返乡创业意愿的青年人,主动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自主创业的一种人才流动模式。是我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而农业有奔头,才能吸引到人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他说,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通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形式筑牢基层党组织。他还强调,将来还要引进职业农民,让大学生甚至是海归人才主动回乡务农。

2.新时代“逆城镇化”趋势势不可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城镇化率(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我國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城镇人口达到8.13亿。也就是说,近3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约1 900万人口进入各类城镇就业和定居。从进程看,我国大体已经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消费的多元化趋势逐渐形成,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都市圈和特大城市人口消费郊区化的现象就已经非常明显,城镇化进程也促使工业企业开始远离城区,走向城乡接合部甚至在农村投资兴业。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空间。交通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加快逆城镇化进程,实现了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的城乡联系,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消费向农村领域的挺进创造了良机,在农村工作和创业的人员生活更加便利。逆城镇化所呈现的大趋势,对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以至于国家的扶贫战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城镇化建设加速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在农民进城的大迁徙中受到了冲击。人才的不合理流动、信息的不对称、观念的落后等等因素,正在逐渐成为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振兴同样也需要一大批有志向、肯奉献的农村建设生力军,让这些农村建设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因此,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4.促进城乡人才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在于促进城乡人才流动,支持各类人才留在农村,共同唱好乡村振兴大戏。我们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让先进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实施返乡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参照培养免费师范生、医学生的办法,探索开展公费农科生试点。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回流乡村,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舞台创新创业、各展其长。

二、“逆城镇化”中的人才流动趋势

1.城市中的有志青年创业者加入新农村建设行列。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完成,我国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时代已经到来,城市乡村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逆城镇化”势不可挡。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在“逆城镇化”的态势下,许多城市中的杰出青年、高学历知识分子会主动选择到农村创业,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有的到农村开发乡村旅游,搞活农村旅游市场,实现农民不出门就能致富的愿望。有的到农村兴办乡村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生态园,实现绿色发展,开展富有特色的采摘亲子活动。有的到农村承包土地,发展新型农业,走现代农场化经营道路。还有的到农村投资建设电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走互联网+的路子,开启农产品经营模式。他们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一批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建厂,发展集体经济。要想振兴乡村,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实现共同富裕。面对越来越好的我国三农发展良好势头,部分城市企业家们看到了农村的商机,会选择到农村投资建厂,加大了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流动。我们要在城市资本投资多元化的情况下,组织引导“城资下乡”,盘活农村资源。农村产业发展既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长期发展的根本举措。在农村发展村办企业、乡镇企业要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区域,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一部分企业家也会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围绕畜牧、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投资发展工厂化农业,让优质农产品销得更远、卖得更好。

3.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返乡的新型农民。乡村振兴,人是第一要素,人气回归是根本,为了吸引更多“城归族”回到农村投资兴业,全国各地创新思路、纷纷出招。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年轻农民忙碌在大棚、麦地、果园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学、打工、创业多年又回到农村的职业农民,他们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从父辈手中接过宝贵的土地,开始了新农村新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山东枣庄山亭某村,中专毕业的郭某,戴着眼镜,文文静静,以前在深圳打工5年,回家种大棚已经有7年。近5年行情一直很平稳,一年稳挣15万元。郭某认为:“在农村能挣这么多钱,谁还背井离乡去外面打工啊。你看俺村里,种菜的多是壮劳力!”

山东滕州市羊庄镇,“80后”刘超将大数据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2 000亩樱桃地管理中。他记录每天的浇水量、温度、光照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最适宜樱桃生长的指标来指导生产。看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他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超市签下了长期合作合同,原来5元1斤的樱桃,现在能卖到几十元1斤。山东枣庄云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华带着20多个“80后”“90后”,正在滕州市北部的山脚下平整土地、搭建暖棚,为现代农业生产打基础。

三、“逆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是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国技能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基地。职业教育也是提高生产能力、激发持续创新潜能、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助推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结合枣庄地域特色,按照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培训要求,开展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的培养。

1.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将“农村电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手机拥有率甚至不低于城市人群,农村贫困家庭虽然手机数量相对较少,但可以在电商精准扶贫的模式下,由政府出资视情况帮助解决。农村电商以其成本低、操作简便和较为时尚,也已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吸引了大量返乡下乡年轻人的参与。

枣庄职业学院经济与信息技术系在电商教育方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习条件。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要更新观念,积极引进电商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枣庄农产品地域特色鲜明,如红枣、地瓜枣、杂粮、咸鸭蛋、板栗、核桃等产品应有尽有,品质优良,数量很大。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围绕农村物流配送,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应用,网上流行的众筹、预售、定制的操作等领域开展全面培训,让农民特别是返乡创业的人员掌握和使用电商平台,开展电商经营,让这些农产品畅销网络,同时,贫困户可借助电商实现脱贫,为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2.发挥医学教育优势,让“医养结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是一种崭新模式,就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在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已经得到了尝试和发展。在农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才刚刚起步,这也为我们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们知道,在枣庄市农村贫困人口中,大多还是存在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家庭成员的病痛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劳顿了身心,耽误了外出打工的机遇,也影响了这些家庭的基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医养结合这种新模式,帮助他们解决病人养病问题,让家庭养老院与乡村全科医院有机结合,创建新型的养老机构,让农村老年人也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也可以帮助部分家庭培训专业护工,到医养结合的服务机构去工作,实现他们脱贫致富的愿望。

枣庄职业学院医学院的前身是枣庄卫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为我们开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培训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可以面向全市农村开展集老年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全托、无家人陪护培养教育,帮助一些地方建设集老年病区、慢病康复区、临终关怀区、功能训练区、疗养保健区、养老托老区、休闲娱乐区、综合服务区和专业陪护人员培训学校,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新型医养结合需要。并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医院与家庭互联互通,便于家庭成员对老人在医院情况实现“点对点”掌控。

3.大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让“特色乡村旅游”成為新农村的亮点。枣庄市农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加快,各类主题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涌现,推出了“休闲采摘游”“民风民俗游”等乡村旅游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开发,助推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

我们可以依托于枣庄职业学院旅游系,积极争取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一要彻底更新农村人只能种田不能搞旅游的传统观念,教育他们要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发掘农村旅游资源,努力做好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二要协助他们搞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农村尤其是山亭区农村,有十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被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闲置和浪费。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协助村民委员会深入挖掘这些旅游项目,造福村民,实现致富。三要帮助培养乡村导游人才,让他们学会接待,学会基本礼仪,规范服务,规范讲解,争取回头客。四是要组织有关人员帮他们规划旅游线路,编写导游词,突出农村特色,介绍风土人情,加深游客印象,拓宽服务。如山亭兴隆庄古董式石板房民居原貌,被誉为“大山里的原始石板房部落”,枣庄职业学院可充分挖掘这些古村落和特色村落的文化内涵,写出高水平的导游词,教给学生和村民,来合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增加村民收入。

在枣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结合各类农业特色,突出春季山亭火樱桃、夏季微山湖莲蓬、秋季冠世榴园石榴、冬季店子长红枣等四季采摘游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了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多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营造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年年有新意的乡村旅游氛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枣庄市采摘游旅游服务项目累计达160余个,从事采摘游的自然村已达260余个,人数30 800余人。休闲采摘游已成为枣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枣庄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入校园,如薛城的唢呐演奏、西集伏里土陶的现场制作、张范的剪纸以及山区一些淳朴的民风民俗(如农村婚俗表演)等资源,教给学生如何欣赏、怎样学会简单制作,以便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向游客讲解,拓展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和文化内涵。

4.大力培养“现代农业”管理人才,奠定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之中。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在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上的巨大进步,由单一农业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家庭农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模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新型农业管理人才,枣庄职业学院在服务农村发展中,要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经济与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可为农村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医学院要将医养结合的模式向农村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延伸,培养医疗卫生和康复人才;建筑系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帮助贫困家庭建设“小康之家”,培养新农村规划建设人才;要充分发挥农学系优势,积极探索三元种植结构调整,新型家庭农场的构建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推广连片家庭农场新型模式,推進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要加强调研,立足现代农业制订教学计划,配备师资力量,完善实习条件。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返乡农村青年现代农村经营管理实用技能培训的全覆盖,推动枣庄市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盛英斌.城镇化过程中的“逆城镇化”现象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1(3).

[3]王永龙.“逆城镇化”的内涵、影响及应对之策[J].党政干部论坛,2011(2).

[4]张孟.以对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24).

[5]赵秀丽.农民逆城镇化心理成因及破解对策[J].南方农业,2015,(24):156-158.

[6]刘琳.江西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模式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永续债券探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